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灌水] 老牌科技城嘉定迈上新征程

  老牌科技城嘉定,正迈上新征程。
          今年8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落户嘉定。曾经搬出嘉定的中电科第32研究所总部归来,嘉定同时新增一个服务于汽车电子、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国家级集聚平台。至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集嘉定的科研院所全部“重回故里”,同时还新增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新面孔。
          在上个世纪建设“上海科学卫星城”的浪潮中选择嘉定,到世纪之交因各种原因离开,再到如今带着更新的科技和更大的项目迁回,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与嘉定的“第二次握手”,折射十年间嘉定推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嘉定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力争五年内培育物联网、钠硫电池等项目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不仅让科研院所的“头脑型基地”找到施展平台,也引领着大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入高科技新兴产业。如今,“十所一中心二基地”形成星光熠熠的科研集聚区,为谋求动力转换的嘉定提供了创新源泉。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我们将进一步凸显科技城优势。”
          “头脑型基地”效应溢出
          转型不能是无本之木。拥有深厚制造业基础的嘉定,借助科技城之力谋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今年5月,嘉定区委明确提出,未来嘉定将朝着以汽车为特强产业的高端制造业方向转型、朝着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方向转型、朝着有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方向转型。
          汽车产业无疑是其中的支柱产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汽车零部件行业累计实现产值604.9亿元,增长11.8%,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46.9%。这个老牌产业的特强特征依旧明显,但内涵已然不同。过去嘉定汽车产业重在合资制造,如今拥有了汽车销售、汽车文化、汽车体育、汽车人才培养等更多功能。
          从简单的引进制造业,到产业链较为完整的高端制造业,发生在汽车产业上的变化,正是嘉定多年注重科技投入的缩影。
          “十一五”期间,嘉定淘汰了1302家企业,盘活了1.3万亩土地,将其中的大量土地以ZF贴钱的形式供给科研院所建立新的研发总部或产业化基地。在此期间建起来或者升级完善的同济汽车学院、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家机动车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等大型公共研发平台,和以此为平台吸引的31名中央和上海市“千人计划”高端人才、超过1万名从事专业设计研发人员集聚汽车城,成为推动嘉定的汽车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贸易、服务两端扩展的重要力量。
          “头脑型基地”的溢出效应,还在持续显现中。目前嘉定已拥有40余家国内外著名汽车研发和设计机构,去年又获批为目前国内唯一的“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今年5月,规划两年多的上海国际汽车城研发科技港开工建设,一期规划为186亩地,建成后又将吸引100—120家世界上最好的汽车研发机构聚集。研发港专注于车型前期设计造型开发等领域,正是对目前上海缺失的环节对症下药,未来将有助自主品牌在车型设计方面争夺话语权。
          转型的“平衡动力”和“加速引擎”
          郊区就是农田、工业、大片的厂房?嘉定在转型中谋求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表明郊区也能做好文化产业。
          区域内,目前已经拥有16000家各类文化信息服务企业,10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百度在线、东方财富、京东商城、凡客诚品、华谊兄弟等一大批知名电商云集在此,其中不少企业布局在新城,成为产城融合的有机组成。在嘉定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春雷看来,这是区域产业转型的“骑自行车”现象。
          “骑好自行车有三要素——一是把好方向,坚定不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二是一定动力,稳中求进;三是保持平衡,即经济民生同步,产业城市融合,二产三产均衡、未来与当前综合考虑。”马春雷说,扶持文化信息服务业等更多新兴产业,正是为嘉定的转型增加更多“平衡动力”。
          渴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天地的创业者,往往不如在传统产业创业者那样拥有系列政策的扶持。当一批手握高新技术的科技人才,面临创业初期的融资瓶颈时,通过ZF部门牵线,创新项目获得股权投资企业青睐,创业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以科技创新撬动金融创新,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这种一加一大于二的尝试,将区域内更多资源盘活,也叩开了企业、条块、ZF部门之间原有的壁垒。目前,嘉定吸引了400多家股权投资及资金管理类企业,专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区ZF特设5亿元ZF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投入产业基金。对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嘉定则在组建5家小额贷款公司之外,还通过定期举办银企合作沙龙、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助其拓展融资渠道,度过成长瓶颈。
          在嘉定区领导看来,在产业转型已进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关口,通过ZF引导,推动资本与科技、产业结合,才能为开往未来的转型列车安上“加速引擎”。
          创新创业者感到友好的环境
          科技城要迈上新征程,创新人才尤为关键。
          “十一五”以来,嘉定先后吸引外籍及海归人才1万多名,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2万多名,其中入选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的人才共41名,全区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8.7万人增加到16万人。未来三年,嘉定还将投入3亿元,大力引进1000名左右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紧缺人才;投入4.5亿元,专门筹措30万平方米住房用于加强优秀人才住房保障。
          嘉定制订了优秀人才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形成“配售、配租、补贴”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住房保障的“嘉定模式”。然而,这并不是嘉定人才工作的重心。“上海生活成本较高,若单纯靠比拼资金补贴、房屋优惠政策,我们比不过兄弟城市。”区领导坦言:城市因才而兴,要让人才集聚,ZF需要营造综合环境。
          看得见的环境,不仅通过产业调整为人才创造事业的舞台,也着力于社会配套设施的完善。今年下半年,交大附中、瑞金医院(北院)、区文化馆等一批设施将陆续建成或投入使用。对创业人才团队、子女入学及配偶就业等,嘉定区也都做出了悉心的安排。
          看不见的环境,则对当地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在今年嘉定区展开的“零距离·大走访”活动中,全区3314名机关干部与41名中央和上海的“千人计划”入选者、领军人才及一批驻地企业结对联系,干部们要按时走访、记录对方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就此开拓了一种新模式,将更多人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前端。国际著名风洞专家杨志刚,在嘉定主持建成中国首个汽车风洞,谈及嘉定,他用“多了一个支持我的朋友”来形容。
          海归博士付常俊在嘉定工业园区创办公司从事高分子阻燃材料研发,感受到嘉定宜居宜业的氛围,毅然在半年后把同为博士的太太和儿子从海外接来。夫妇俩扎根嘉定潜心创业,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对创新创业者友好的地方”。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科技单位多似乎有利于民风
科技城要迈上新征程,创新人才尤为关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