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灌水] 农产品“收获后损失”惊人

 “我国农产品的‘收获后损失’惊人!粮食每年产后损失率超过8%,果蔬损失率更逼近20%。粗略统计,仅每年粮食的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7月初在北京举办的“201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的这些数字,让人们开始关注“收获后损失”——粮食、果蔬在存储、运输等环节发生的损耗。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第22届国际食品和农业企业管理协会”上,与会专家也一致表示,“收获后损失”已成为农业的一个严峻问题,全球每年因此损失粮食超过13亿吨,瓜果蔬菜的损失更是巨大。  
无形的粮田
  “每年粮食损失500亿斤”是什么概念?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去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亿斤。照此来看,每年我国约有半个“北大仓”消失于无形。而另一组数据也足以刺痛国人的神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粮食产后损失率低于3%,果蔬为1.7%-5%。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晓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以前一谈到粮食问题,大家往往只关心增产多少、品质怎样,却很少关心粮食收获后的损失情况。其实,打粮食难,守住粮食更难。”
  据介绍,粮食物流运输和农民家庭存储,是“收获后损失”的两个高发环节。我国的运粮方式仍然落后,从田头到仓库,农户还在用麻袋、塑料编织袋装运;进了仓库要拆包散储,等到转运时又重新包装,这“一拆一包”的折腾中,粮食损耗大,物流效率低而成本高。
  “解决办法是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原粮运输,全面推行储、运、装、卸‘四散化’,采用散粮汽车、火车、船舶和集装箱等运输工具。”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为此“把脉开方”。
  我国六成粮食由农户、专业合作社等自储,而不少地方存储条件达不到要求,结果粮食很容易霉变、被害虫老鼠糟蹋……国际粮农组织曾呼吁推广使用作物保护剂、密封袋和金属筒仓等储存容器。
  专家还说,“收获后损失”看起来浪费的是粮食,其实还浪费了土地、化肥、水资源……以每公顷土地生产1万公斤玉米为例,保守估计,整个种植期需投入1.2标吨化肥和3000吨水,此外还有人力、农具等的投入。
  张天佐强调:“减少损耗就是增产增供,相当于开发‘无形的粮田’。”他透露,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同时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造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尽力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脆弱的果蔬
  张天佐说:“我国瓜果蔬菜年损耗率高达20%,其中叶菜类超过30%。”相对于比较耐储存的粮食作物,果蔬脆弱得多,“守住菜篮子比米袋子还要难”。
  杨晓峰介绍,有效降低果蔬高损耗率,一方面要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从采收到消费的时间长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比如草莓,这是一种含水量高、组织娇嫩的水果,如果碰到阴湿天气,最严重时“10个有8个烂在地里”。怎么办?杨晓峰分析说,田间采收是第一步,而技术落后的我们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美国、日本等国农户采用“田间预冷”技术,能做到低于5%的采后损失率:草莓采下,直接以200克、1000克等市售包装装盒,随即放进小型车载冷藏柜。而国内的通常做法,是农户分头采摘,装进手提篮子,再收拢到一处分装,全程没有冷藏,有时甚至长时间暴晒,“这样草莓损耗量当然很大。”
  如果“起跑”环节的落后暂时无法弥补,那是否可以在“途中跑”挽回差距呢?专家说,少一道流通环节,就能少一些浪费,国内目前正在铺开的“农超对接”是个好办法。
  在加工环节提高综合利用率,尽量物尽其用,也能减少浪费。比如在葡萄酒生产厂家,葡萄籽要剔除丢掉;而对于保健品行业,这可是宝贝,能加工成颇具保健价值的葡萄籽油——“果蔬加工业就不应该有‘下脚料’一说,关键看你的综合利用能力。”杨晓峰总结道。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