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12-4-28 09:04
| 只看该作者
我和老伴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两个女儿当然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然而“海纳百川”纳入我们家的两位女婿却都是外地人,不错的外地小伙子。我们支持女儿她们的选择,如今有了12岁的纳米和3足岁9个月的乐乐,两个虎头虎脑的小子。然而两位女婿虽然娶了上海女孩,分别已经结婚了14年和7年,他们都能听懂上海话,难得也可以来上句把上海闲话,可就是不能用沪语交流,于是我们老头老太只能“屈就”。家里谈家常、议论什么都得操普通话,我本人几十年走南闯北,没有什么困难;只是可怜了我那老伴,老伴的普通话实在“搭僵”,“搭僵”到接电话时,一时不知道怎么把脑子里想说的“翻译”成普通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实在是难为她了。
即便是出国旅游,老伴有时也会对外国人蹦出上海闲话,语言的习惯性思维,让她忘了此时此刻身在美国,或者柬埔寨。纳米从产院出来就由老伴接手,一手带到去年秋天,才“忍痛割爱”让外孙住校读预备班去了,星期三下午雷打不动的做些好菜,花上一个小时的路程去学校“探亲”。纳米总算马马虎虎的会说一些上海闲话,说实话也是属于“洋泾浜”水平的,假如把他的普通话水平定为10分,那么上海话的水平至多也就是7分;好多上海人常用的俚语、谚语,纳米的反应“木知木觉”。这似乎也不能怪罪于纳米,从幼儿园、小学,乃至他的父母,跟孩子交流用的语言全是普通话。唯独使用上海闲话对他说话的,也就是老伴一个人,加上我算一个半人。
至于小外孙乐乐,女儿派给外婆的任务只是接送幼儿园,以及乐乐回到家里,父母还没有下班的间隙时间,晚饭后就跟他的父母回去了。幸亏外婆一如既往的坚持用上海闲话跟乐乐交谈,这孩子总算还能听懂外婆的上海话,但“口语”却是一塌糊涂,难得来上一句,就算很了不起了。乐乐的幼儿园教的是“双语”:普通话和英语。他的英语会话水平远远超过沪语的水平。假如把乐乐的普通话水平定为10分,那么他的上海话水平打2分也十分勉强。这似乎也不能怪乐乐,从牙牙学语开始,他的语言环境几乎全部是普通话的天下,如果不是我和老伴这一个半人跟他说上海话,连听懂上海话都不可能,那么孩子就等同于在北京生、北京长的了。
外孙的母亲,我的两个女儿,她们一直用普通话和女婿、孩子交流,她们习惯了这样。除了和我们父母的交谈用上海话,还有就是亲戚、沪籍的朋友、同学,此外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面前还可以使用上海闲话的了。这样一来,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必须是两种语言交替使用,对于我这个“老江湖”问题不大,对于老伴真是勉为其难:烹调出来的菜肴,比如冷拌马兰头,这“马兰头”三个字,“翻译”成普通话,实在是不太容易;叫女婿把冷拌马兰头端出去,老伴一时语塞,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在脑子里“翻译”成普通话,对于老太太实在太不容易了,愣了半天才说了出来……
如此这般的纠结,如此这般的笑话,在我们家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一方是能听懂上海话的,另一方是生怕对方不懂;一方是太习惯说上海话了,无法流利的说普通话,另一方是太习惯于说普通话了,而又没法流利的说上海话。随着外孙他们的成长,家里的上海闲话也许越来越“行勿通”,作为“中流砥柱”的外婆,恐怕会越来越纠结,说上海闲话的家人也许会成为语言上的“弱势群体”,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过我还是相信,只要我和老伴坚持使用上海闲话,“行勿通”也得“行得通”。
女婿他们我是管不了的,希望纳米和乐乐这两个外孙,还是得学会流利的上海闲话,毕竟他们还小,语言的可塑性还很大。老头老太对于他们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这个家庭里,捍卫和推广上海闲话虽然任重道远,但老头老太义不容辞、势在必行,确实不希望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外孙长大了竟然不会说我们的上海闲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