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习俗与禁忌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农历12月23日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旧时过春节有许多风俗习惯,也有一些避讳禁忌,这些习俗大都含有祈求神灵祖先保佑家人平安、身体健康等等特点,反映了旧时上海人追求美满生活的愿望。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鄙人整理归纳了一些春节初一到十五的习俗与禁忌,供大家参考。

    正月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大年初一的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然后小辈向家长拜年,家长则向小孩发压岁钱,如果开门出去,邻里相见就互道新禧,称:“恭喜、恭喜”、“恭喜发财”、“新年好”等等。

    初一这一天,善男信女到寺庙烧香,称“岁朝香”。上海老城厢内的城隍庙和在东北方的丹凤楼,是香客最拥挤的地方。去的早的叫“烧头香”,祈求平安。

    在吃零食方面,我印象较深的是,一早母亲就拿出用红漆果盘装出的各种富有吉祥意义的零食给我们吃,如蜜枣(甜甜蜜蜜)、桂圆(团团圆圆)、花生(长生不老)、青豆(亲亲热热)、云片糕(年年高)、瓜子(开口和合)、芝麻糖(芝麻开花节节高)等。

    年初一的禁忌蛮多的:不能吃泡饭,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口出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下午忌睡午觉。

    正月初二:自初一以后的各日一般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客去客来手上都要拎礼品。另外有客人来要请客人喝“元宝茶”,什么是元宝茶呢?,就是茶中除了要放一些上等的茶叶以外,还要放两只清香爽口、涩中带甜的青橄榄,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其他,初二回娘家的回门礼忌单数。初二后半夜,有的人家接灶君菩萨。

    正月初三:初一至初三,家里是不扫地的,后来变通了一下,把地板扫干净,收在畚箕里,但要注意畚箕口要朝内,寓意‘财源不外流’。等初三过后才可以倒掉垃圾。”另外初三一般不用井水,因为人们认为井中有神,曰“井泉童子”,直至初三傍晚,用香烛、蔬果将“井泉童子”神送走后,方可开井,吊提井水。再有初三女婿要去妻家拜年。

    正月初四:晚上11、12点不到就有人放鞭炮了,叫夜半迎财神,因为初五是财神爷生日。旧时的习俗,所有行业和商店从初一至初四放假4天,到初五重新开市。年初四许多商店预备祀神祭品,准备明天接财神,一般为:鱼用金色鲤鱼,称元宝鱼;鸡用雌鸡,取其生蛋,讨个“可得金子”口彩;肉用鲜肉,以示“今岁得肥(利)”,。

    正月初五:初五是财神爷生日,凌晨接财神,户外大放炮仗,此起彼伏。迎财神的日子炮仗要放得比大年夜、年初一要多得多。宴神之桌祭品放好后,香烛点燃,光耀满堂。还有初五接财神,有接无送,直至香残烛尽,才将桌撤去。另外初五要把过年时的垃圾清理干净。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七:人日,称体重,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环。初七不宜出远门。

    正月初八:谷日。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善男信女去玄妙观进香。初九忌晒衣服

    正月十五:是一年开始第一个月圆的日子,也叫元宵节,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汤圆有鲜肉、豆沙、芝麻、荠菜等多种,我们家年年吃的是宁波猪油汤团。猪板油、白糖、芝麻和成的馅,皮薄馅多,香甜可口,一只鼎了。

    元宵之盛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会一般都是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要连续举行六天,至正月十八日才结束。正月十三为上灯日,十八为落灯日,上灯日居民一般在屋内挂灯,商店则灯悬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也大张灯彩,金碧辉煌。灯彩的造型五花八门,异常好看。黄浦江畔的大小船只上也都挂起了桅灯,将江水照得通红透亮。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离我家不远的老城厢城隍庙是观灯的主要地方。正月十五的闹猛一般要延至夜深。

    除了灯会以外,上海在元宵节中的活动还有走三桥、猜灯谜等,这些活动大都具有十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如走三桥是在元宵节那天晚上结伙同伴走过三座桥梁,其意是为了驱疫逐疠,祈求健康。据资料说这三桥为:小东门的益庆桥,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邑庙东的如意桥。遗憾的是:我出生在小东门,却不知道益庆桥在何处。禁忌方面,正月十五不宜扫地、倒污水,以免触犯神灵。

    春节期间应该注意的避讳禁忌还有,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正月初十之后不拜年。不能讲触霉头的话,不能讲脏话,嘴巴荡荡清爽,如果万一不当心说了不该说的话,要作口吐唾沫状,连说三个“呸”,并用脚踏之。如果一不小心打碎了碗或玻璃、陶瓷器,马上要说一句“岁(碎)岁(碎)平安”。如果放大炮仗(高升)万一没响,即出现了哑炮,要讲一声“闷声发大财”。

    以上所述,是旧时的习俗,现在好多人似乎不在乎了,但是有些习俗我们还是应该传承的,实际上现在还有许多老年人没有忘记这些习俗和禁忌。大家各取所需、“择优录取”吧。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