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新民晚报 之 "大伟"事件~你听说了嘛?

2月4日 《新民晚报》社区版 B6版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近50年里,上海人有两个特征,一个本子:上海市区户口簿,一种方言:上海话,称之为老上海人。今天的新上海人,不讲上海话,也有两个特征:一本高学历凭证,一本商品房个产证。过去,老上海人是一锅大米粥,米与汁不分;现在,新上海人是一块糯米糕,颗颗精神。

  曾有句流行全国的俚语,概括得有些偏激:“在北京人眼里,都是部下;在广东人眼里,都是北佬;在上海人眼里,都是阿乡(沪语:**人)。”在我小的时候,连上海郊区的菜农,我们都喊阿乡。阿乡坐在突突突的拖拉机菜垛上,回敬我们:“你娘是阿乡。”的确如此,我父母就是山东人。

  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在浦东的饭店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黄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话敲车窗:“阿哥阿哥吃饭伐?”可见新旧上海人密度差异。

  房产界有个现象:WAIDIREN买浦东房产,尤其好楼盘,WAIDIREN半数以上。《温州晚报》组团来上海买房子,有人说,浦东房产是WAIDIREN炒上去的。名牌高校,考研读博的大都是WAIDIREN。WAIDIREN像日本人,是姿三四郎,勇于拼搏挑战;上海人像法国人,偏爱衡山路上的酒吧劈情操。女人比男人更现实,上海姑娘在全国属于“一品锅”,过去非上海男人不嫁。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与外国人结婚是时髦,当时笔者也是“翩翩浊世一公子”,但不得不服:白发不如黑发,黑发不如黄发,一声感叹斜阳里:“华籍美人嫁给美籍华人。”现在,婚姻不是隐私,报纸中缝广告说得最直爽:“婚否不论,户籍不限”,关键目标:“事业有成”。事业有成是精英。他们往往是外地闯荡上海滩的英雄。(大伟)


-------------------------------------------------------------------------------------------------------------


注意和谐,切勿争吵

版主将视情况无条件关闭该帖

[ 本帖最后由 Edison_Y 于 2009-2-5 15:44 编辑 ]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个人发表点意见

上海话-吴语系

在上海讲上海话,已经到了被人说没文化的地步

如今的文人是怎么了,难道真的有一天,在国外唐人街,说中国话,也会到了没文化的地步?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凭什么不让上海人讲上海话,凭什么说上海话是没文化,某些人的自卑心理作怪了吧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该放在上海这个环境下来看

在广州说广州话,算是没文化?
在杭州说杭州话,算是没文化?
在济南说山东话,算是没文化?
在新疆说新疆话,算是没文化?
在香港说广东话,算是没文化?
在唐人街说中国话,算是没文化?

什么东西都要有个度,适度才是最好的

过度就会适得其反

[ 本帖最后由 Edison_Y 于 2009-2-5 16:18 编辑 ]
长期积累的温室效应。
上海话接近苏州话是公认的吴语代表。
建构于中古吴音基础上的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5%AE%98%E8%AF%9D

说普通话才是没文化的表现,普通话是胡化的满式汉语,是章太炎先生所谓“金元虏语”。

[ 本帖最后由 伊万豆夫 于 2009-2-5 16:55 编辑 ]
作者想调侃一下,但没把握好火候!

[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09-2-5 17:07 编辑 ]
说到这个事情,据我所知

一些外资集团公司的女士对"广东蛙"非常热中(特别是浦东陆家嘴地区)

明明是上海人,动不动就"送"三"送"四的

给我的感觉,非常之厌恶
现在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要说上海话了,觉得说上海话会被老师批评
极端主义言辞!如果上海话就此失传,那就是文化的悲哀! 现在有两个极端,BS不会说上海话的和BS只说上海话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