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8-6-18 00:30
| 只看该作者
狠手治污——昔日“污染大户”桃浦镇经济转型调查
中国上海
( 2008年6月16日 )
关停并转污染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道理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也为社会普遍接受。然而现实之中,当长远和当前、全局和局部、生态和经济等利益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一些地方就会出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的情况。这种现象应予纠正。
关停并转污染企业,并不是要限制经济发展,而要视之为转型发展的契机。有些地方面对要关停并转污染企业,或放弃发展,无所作为;或不谋新路,无所用心。这种把关停并转与限制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的认识也应予澄清。
桃浦镇的做法和思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关停并转污染企业,需要扩大共识,推进有力;需要结合实际,进退有序;需要明确方向,接续有方。
桃浦,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一个曾有过一段灰色记忆的地方。
普陀区桃浦工业区曾经是上海的“污染大户”,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列为上海三大“严重污染地区”之一。当年经常乘坐北嘉线公交车的市民陈先生记得,人们过去曾编过一句顺口溜:“气味怪、桃浦到”;桃浦镇金光村村民秦女士回忆,附近一些工厂排放严重时,天色灰黄、空气刺鼻,异味呛人,马路上也看得见黄绿色的粉尘。
1997年,经过十年的艰难治理,桃浦工业区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桃浦镇的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帽子摘掉了,心头的石头仍悬着:集中污染治理后,如何防止反弹?笼子腾出来后,让什么鸟儿进来?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究竟如何兼顾平衡?毕竟,地域之大不能忽视,面积18.83平方公里的桃浦镇,占到整个普陀区的三分之一。
弹指一挥,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桃浦镇开始迈向生产性服务功能区,探索一条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好在,经济数据令人振奋,全国60%的医药物流、全市75%以上的超市物流在此配送;一个以省际物流集散功能为主的大型陆港正在崛起;去年一年,仅桃浦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到整个普陀区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桃浦镇是如何出狠手治污,告别灰色记忆的呢?
污染治理:壮士断腕,关停并转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以医药化工产业为主的桃浦工业区有着明显的“黄金效益”:4.16平方公里中,曾集中了全市6大控股集团的36家企业,园内企业总产值超过3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及税收达到3亿多元人民币。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共识所汇成的时代潮流,还是把桃浦工业区这一“污染大户”推入了“摘帽程序”。
从1987年至1997年的10年内,有关各方累计投入7亿多元,在桃浦地区建起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集中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6台每小时集中供热170吨的热电站,拆除了所有的锅炉,完成了工业企业清浊分流、恶臭治理、锅炉脱硫等各类污染治理项目99个。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理,桃浦工业区的重污染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摘帽”成效有目共睹。
“摘帽”容易,维持更难,治污不是一劳永逸。对企业而言,重经济利益、轻环保责任是种通病。由于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环保设施上投入,或者是安个设备,做个样子,应付检查而已,1997年“摘帽”后,一些工厂旧病复犯,治污成果面临挑战。关、停、并、转,进入决策视野。这无异于壮士断腕。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当时国家对工业区的三类空气质量环保标准,桃浦工业区内多数企业还是符合要求的,但附近居民仍能闻到工厂散发出来的异味。提高环保标准成为解题路径,将工业区三类空气质量环保标准提高至二类标准。环保标准一提高,那些经济效益原本就不太好的污染企业一算成本账,如果要改造工艺实现达标,势必入不敷出,退出就成了唯一之选。
关停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双无企业,易做;关停无环保效益、却有经济效益企业,难办。当时生产化学粘胶纤维的上海月季化纤有限公司,尽管恶臭让人们戏言“麻雀飞进去,就地掉下来”,但即便是在关掉一部分污染生产线后,年产值仍能达到1亿多元,净利润540万元;当时的嘉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仅一个香料产品,每年产值就有上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000万元。关停这样的工厂,意味着要痛失“摇钱树”,还要面对人员分流安置等一系列难题。
但是,如果对这类企业心慈手软,治污大计就会大打折扣。嘉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关停前,有人提出,经过工艺改造,该厂的环保参数已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标准,能否手下留情?环保部门监测后发现,在生产高峰时,该厂的污染排放又会超标。“不稳定达标”怎能算达标,公司最终关门歇业。厂里工人通过提前退休、参加协保、合同到期解聘、再就业安置等四种方式实现了分流。而上海月季化纤有限公司退出历史舞台时,有关方面贴补巨资,对大量员工以多种方式进行了安置。
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中,桃浦工业区内的21家重点污染企业,相继实施了关、停、并、转。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这不是环保部门一家所能做到的,而是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据统计显示,从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中,市经委、市环保局、普陀区以及全市6大控股集团先后出资近15亿元,共同推进和落实桃浦工业区各项环境综合整治措施。一项相关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近80%的公众对桃浦工业区的环境综合整治表示满意。
环境重建:
退中求进,舍中有得
如果说,通过污染治理,桃浦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那么,这还远未达到桃浦发展的终极目标。
2004年起,环保部门开始每年一次对桃浦工业区开展区域环境臭气浓度监测,以跟踪桃浦的环境质量。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说:“要根治桃浦地区恶臭顽症,就必须调整桃浦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让污染企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思路既符合环境重建的迫切需求,也适应中心城区级差地租的变化趋势,起到了“腾笼换鸟”的作用。
但是这种“退”和“舍”,充满着辩证法,是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是长计划和短安排的结合,是对力度和进度的拿捏。
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在建厂时曾经有过一个引发争议的举动: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站。其实,按照当时的环保要求,方大药业的污水排放已经达到三级排放标准,可以实现直排。在一些人看来,这是自找苦吃,除了不菲的初期投入,每年还需掏出20多万元用于运营维护。但考虑到日后产品生产升级的需要,方大药业还是建了污水处理站,经过处理,其污水排放等级从三级提高到了二级。公司副总经理赵鹏说:“尽管此后新上的生产线,污染程度并没有提高,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当时的决策是有远见、负责任的。”
几年来,和上海方大药业毗邻的许多企业,相继离开了桃浦工业区。上海月季化纤有限公司、嘉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经纬化工厂、工业区污水处理氧化塘等予以关停;上海第六制药厂化学合成原料的生产车间,染化八厂、大可染料有限公司及桃浦染料公司的染料中间体生产车间,橡胶总厂和橡胶四厂的炼胶车间、敦煌化工厂的氯化镁生产车间等予以搬迁。即便是仍然留在桃浦工业区的企业,也在不停地实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如交通轮胎翻修厂将主营业务转型为轮胎机械加工、桃浦精细化工厂将主打产品由粉煤灰添加剂调整为减水剂,还有一批企业对污染物治理设施进一步改造,以提高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赵鹏看来,持之以恒的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桃浦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
在企业“加减法”上,循着“去劣留优”和“提高门槛”有两条途径推演,严格项目审批,通过买地、租地和合资开发,建成了50多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华润园、春润园、兴润园等诸多花园式的都市型工业街坊相继诞生,涉及印刷包装、家具制造、文教用品、精细化工等百多家各类企业入驻。来自普陀区经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桃浦镇先后淘汰了40家企业,减少了19.5万吨标准煤的使用,100万平方米土地面积和64万平方米厂房可以用于“腾笼换鸟”。桃浦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财政税收从2001年起,以年均2亿元的速度递增。
一手抓源头治污,一手抓绿化建设,桃浦镇相继建成了外环线林带、中槎浦河世纪林、河道特色绿化等十大绿化景观,以及桃浦历史上第一个公园———未来岛公园,并开始启动建设桃浦有史以来最大的集中绿地———一块占地1平方公里的楔形绿地,努力构建“点上有景、面上有绿、线上有荫、环上有林”的绿化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