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7-10-18 19:44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群众“三最”问题
2007年10月14日 东方网 王玉君 张贤贞 黄雨清 喜迎十七大·和谐民生
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改善社区医疗和居住环境;扩大廉租房受益面;进一步加大公交优先力度……今年以来,上海各级党委政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普通百姓解决了一系列急事、难事和忧心事。上海正用细致入微的实践让市民更舒心、让城市更和谐。
公交优先战略百姓得益多
沪三年内将实现“3个一”目标
这个月底,轨道交通和公交实现换乘优惠后,家住南丹路在浦东上班的俞晓骏每月可以省下52元交通费。其实,换乘优惠只是本市公交优先战略的一个缩影。从2002年诞生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到今年9月出炉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五年来,市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公交大发展带来的便捷。
市民出行成本
降低
住在南丹路,上班却在浦东,刚大学毕业的俞晓骏每天要乘坐两辆公交车,还需换乘轨道交通,每天交通费12元,按一个月出行26天计算,出行成本312元,占到月收入的10%左右。在上海,很多人和小俞一样感受到“出行成本”的压力。不过,随着优惠换乘方案一步步到位,这种压力越来越小了。
自从去年11月本市43条线路试行了公交优惠换乘后,目前内环线内除6条公交线路因采用非空调车尚不具备条件外,其余409条公交线路都实行了换乘优惠,占内环线内公交线路数的98.6%。月底前,优惠换乘的涉及面将再次扩大———已实施公交间优惠换乘的公交线路将与5条轨道交通实行优惠换乘,优惠幅度每次0.5元。据透露,在年底之前还将推出老人特殊优惠乘车方案。此外,日票、周票等多样化、灵活性票制也已列入议事日程。
公交车时速提高
作为体现“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十五”期间,本市就在“三横三纵”等主干道上将非机动车道改建成公交专用道,从而在国内首创了“路权优先”之举。在延安路(中山东路—虹桥路)建成的10公里专用道,使公交车时速从8公里上升到了12公里。
数据显示,2004年底,本市公交专用道里程约15公里,规模较小且未形成网络。2005年,公交专用道建设被列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当年完成了21.6公里的目标,为上海公交专用道规模化建设开创了良好局面。2006年,又建成了31.6公里的公交专用道。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的公交专用道总里程70多公里,公交专用道系统性、网络性效益初步显现。
郊区到市区方便
市区市民出行方便了,郊区公交网络也日趋完善。青浦朱家角镇在国庆节前开通了首条乡村巴士,市通郊高速公交线也同日入驻……根据规划,连接市区与金山、奉贤、南汇、青浦、松江、嘉定等区中心城和重点中心镇的16条市通郊高速快线,年底前也将逐步开通。
近期公布的《上海市2007-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更是将优先发展公交、方便市民出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三年内本市将投资约1100亿元以上资金,公共交通要实现“3个一”目标: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网络;新市镇与所属中心村之间一次乘车到达;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服务半径在中心城和郊区城镇实现全覆盖。
■教育
教育资源均衡政策显现积极效应
转出的学生“回流”了
曾经转走的学生选择“回流”、小学一年级和预备年级有近80个非地段生慕名而来……三灶学校受追捧的背后,是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托管”郊区农村19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政策效应显现,而为了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本市连续推出一系列“组合拳”。
“组合拳”见效了
从前年起,本市每年从市级教育费附加中拿出3亿元专项,支持崇明、奉贤、金山等远郊区县的义务教育;9个中心城区也和9个郊区县结对,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和校长赴郊区“传经送宝”,农村的中青年校长和教师还能到对口城区接受培训。今年7月,市教委特别牵手本市郊区农村19所义务教育学校与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让双方签订“托管”协议,把城区优质资源“请”到郊区,委托教育机构或学校派出校长和老师管理农村学校。
记者了解到,“托管”后的短短几个月,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就已经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交口称赞。三灶学校李曙煌校长告诉记者,从学校转走的学生纷纷选择回流,初三年级的蔡宇峰就从八一中学转回了三灶学校,小学一年级和预备年级也有近80名学生慕名而来,校方还为此专门多开了2个班。
教育质量提高了
为什么以前乏人问津,现在却如此吃香?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接受师傅单独带教的陈连荣和沈华杰两位老师,所教年级的数学成绩在全区抽测中一举超越百年名校惠南镇小学,与全区第一名仅相差0.01分。农村学校在全区统考中名列第二,这也是学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显赫“战绩”。“这些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托管。”李校长欣喜地说。
学校更有活力了
对于名校入主管理后的农村学校未来,特级校长、曹杨二中王志刚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希望结对的江桥中学能从目前的中流位置往前挪,通过两校‘联姻’后人员互换、联合备课、师傅带教等有效形式,激发江桥中学教师们的内驱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终实现名列前茅的目标。”
一系列教育均衡政策的出台,不仅留住了学生,也给农村学校赋予了全新的活力。金山区教育局局长徐虹说,今后,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聆听名师讲课,农村教师也能随时随地得到名师指导,这是城市优质资源辐射农村的一次全市大联动。
■新农村
村里开出了上海第一家“小吃合作社”
“农家乐”让廊下中华村户均年收入增加万元以上
50岁的傅连观又是清晨4点半就起了床,简单梳洗后赶紧向村里紧靠在桥边的农家小吃合作社走去,因为几位姐妹要一起做几样特色小吃———每天这些现做现卖的农家小吃,都让市区游客赞不绝口,当然她自己每天也能有50元进账,想到这里,她的脚步不由加快了。
这是金山廊下中华村村民傅连观充实一天的开始。在这个村子里,有19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随着“农家乐”的日益兴旺,每户家庭年收入都增加了万元以上。
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
村民陈志奎算了一笔账:自家3间客房总面积103平方米,出租搞“农家乐”,拿到一年的租金7400元;妻子金冲英当客房服务员,一年报酬1.1万元。“一个‘农家乐’就让我家增收了18000多元。”
搞“农家乐”的主意起初并不被村民接受,不少人担心吸引不来客源,还白白租出去了自家的屋子。而且当时按照工商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这19户得家家户户办执照。
这本来是一种解决“三农”问题的尝试,如果刚萌芽就先严严实实地规范起来,显然不利于成长。好在几经协商,在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下,镇里统一给19家农户办了一套公用执照,并给以适当优惠。当第一批农户与锦江集团联手搞的“农家乐”渐渐热火起来时,40多户村民按捺不住,纷纷找到镇里要求把自家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发展。
首创“小吃合作社”
时间长了,镇里的干部发现。城里的游客对村民做的农家小吃很感兴趣,甚至向村民购买。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让游客既品尝到地道的农家小吃,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镇里的干部们又想起了办法。
在村中心的拱桥边,有一座三层的小楼,门口挂着“农家小吃合作社”的铜牌。走进去,只见底楼的一间屋子里坐着几位妇女,手脚利索地忙活着,眉毛饺、方糕、菜饼……这些地道的金山小吃不一会儿就堆满了桌子。而在另一间屋子中的冷菜间外,墙上挂着食品卫生许可证。
“村里做小吃的能手都把自己的手艺带到合作社来,统一制作、统一管理。”陈忠林是这间9月份开张的合作社老板,今年“十一”,合作社每天营业额有六、七百元。
在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同时,食品安全、有序管理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样的小吃合作社,在上海尚属首创。
三年内“农家乐”再添百家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国忠告诉记者,作为上海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先行区,金山现代农业园区未来的蓝图已跃然纸上。
对二期、三期“农家乐”的农户房屋进行改造,保持白墙、黛瓦、观音兜的自然村落风貌;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造,目前中华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座污水处理站、农家饭统一配送的模式,虽然保证了食品卫生,但也抹去不少乡村的野趣。他们计划将来游客可以在农户家的小厨房内自炒自食,返璞归真。在三年内中华村的118户农户,都将办起“农家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