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曹安路服饰礼品市场:"疯狂销售"让阿姨们着魔:每天定时抢购违法韩货

近日,一家名为“上海娜努”的店陆续出现在一些居民小区附近,该店除周日外每天搞两次宣传活动,推销日用品,如毯子、锅碗、洗洁精、牙膏等韩货。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十分平常的日用品动辄上百元、上千元,却吸引了大批中老年阿姨天天排队来此抢购。昨天,早报记者借用一张会员卡,进入了其中一家门店的销售现场,体会了一次“怪招”频出的所谓“宣传活动”。

  会场内分班级坐还要抢位子


  昨天上午近10时,早报记者来到位于曹安路服饰礼品市场三楼的“上海娜努”。该市场三楼的店铺几乎空关着,只有中间一块

约两三百平方米大的场地被圈了出来,会场四面都用厚实的帘子遮挡,只留下前后两个出入口。

  按“娜努”的规定,男士不得入内,年轻人基本也会被“请走”。早报记者利用一张会员卡,以“会员女儿”的身份成功进入了会场。会场内人声鼎沸,大约聚集了四五百人,基本都是45岁至60岁的女性。记者试图找一个空位坐下,却发现大部分空位都已被占座。一旁的一位女士说:“你来得太晚了,人家9点不到就来抢座了。”

  记者好不容易找到空位坐下后,又被一旁的另一位女士告知,所持的会员卡按不同颜色分为不同的班级,要按照班级坐在固定的区域内。每个班级还设有班长和副班长,两位班长都是“娜努”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年轻小伙,他们忙着招呼自己班的成员,维持纪律,鼓动气氛,当然还有送商品和收钱。

  记者所在的会场被分为四个班。一位女士热心地向记者介绍:“我们一班最有诚信,他们其他班经常拿了产品要付钱的时候又退货。”

  来就送点券“套牢”顾客

  10时整,会场内准时响起了劲爆的DISCO音乐,一位说着韩语的“吴常务”宣布活动开始。按照原定计划,昨天上午进行的是魔术表演。据介绍,该公司每天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活动很丰富,有做游戏的,有变魔术的,有时还搞抽奖,总是变花样。一般每参加一次活动,离场时就可以获得一张商品点券,集满一定数量的点券后就可以兑换商品。

  在会场的一个出入口,有一些摆放着韩货的商柜,这些产品外包装上全是英文和韩文,没有任何中文字样。早报记者在一张单子上看到,20张点券兑换固体洗洁精,10张点券兑换毛巾,16张点券兑换洗洁精,60张点券兑换碗……

  “原来3张点券就能换一样东西,现在最起码要10张,他们经常在变的。”一位沈女士说,虽然大家收集得很辛苦,但似乎依然乐此不疲。只要“店长”和“常务”一说买大件商品送点券,鼓掌鼓得响就送点券,大家就很起劲。

  但在昨天的活动中,早报记者发现,“常务”和“店长”也会开“空头支票”。表演过程中,店长在现场教大家鼓掌喊口号,并掏出100张点券,声称只要哪个班喊得响,就送这个班每人一张。但直到活动结束,赠券一事也没再被提起。而在大家排队离场前,“常务”说了一句,“我今天心情不好,点券先不送了,你们下午再来,要是我给了你们下午就不来了。”

  听到这句话,不少人便开始讨论下午几点来排队。

  魔术表演搞气氛拉拢人心

  在魔术表演正式开始前,店长亲自搞了一下气氛,一位年轻小伙子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会儿唱《两只蝴蝶》,一会儿唱《老鼠爱大米》。“阿姨们,你们是大米,我是老鼠,我爱你们。”暖心的话和搞怪的表情立刻把现场的情绪都调动了起来。

  随后,店长又发动现场的人们有节奏地鼓掌并高喊:“帅哥,吴常务,我爱你!”随后,他请出了魔术师吴常务。魔术表演的道具都十分简陋,吴常务在胸前贴上“魔术师”三个字,披着一条被子,就开始表演了。

  由于吴常务说的是韩语,一旁有翻译为他传达。他声称自己的表演在全中国只有他一人能做,别人是把桌上的东西变没,他则要把桌上酸奶瓶变成空瓶。一切噱头做足,表演开始后,4个班的8个班长跟着魔术师来回走,走到表演台时,一位班长躲到了魔术师撑开的被子后将酸奶喝完,再走了出来,表演“成功”。

  这样的简单表演一连进行了4场,从喝酸奶到吃香蕉、蛋糕。搞得阿姨们笑得前俯后仰,现场气氛高到极点。

  前面的铺垫整整进行了1个多小时,魔术表演后,终于进入了正题———推销产品。为了犒劳一位吃了四场东西的班长,他被奖励担任10分钟的临时常务。这位“常务”开始卖力推销当天的产品———固体洗洁精,售价50元。“阿姨们,我是中国人,龙的传人,我一定要为我们中国人争气,我肯定卖得比吴常务好,请大家支持我。”话音未落,会场各个角落都纷纷有人举手,尤其这位班长所在班,更是“鼎力支持”。

  不买商品会“受到严厉指责”

  现场举手此起彼伏,八位班长忙得不亦乐乎,来回奔跑于仓库和会场之间。每卖出一件商品,所在班级都会高喊口号“1、2、3、4”,并同时敬礼。

  坐在记者旁边的两位女士,开始看似都很冷静,还给记者分析,这个东西要晚点买,肯定会便宜,现在50元,到最后可能就三四十元。但10分钟后,吴常务重新登场,“现在买的肯定有好处,我们也有可能对大家进行一定的返回。”话音刚落,现场立即一片疯抢,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两边的两位女士都已经将固体洗洁精捧到了手里。

  “阿姨,他们要返还什么呀?你们现在买多少钱?”记者不解地询问。“不知道呀,说是可能会给买的人送牙刷。”台上的人不把话说明白,台下的人都在猜测中。

  记者拿过固体洗洁精端详了一番,一个黄色的盒子内装满了白色固体,打开没有什么特别的香味,外包装上也没有任何中文字。只有一张图纸可以看出是洗餐具和蔬菜水果用。但据介绍,店长和常务推销时说还能洗衣服。

  在现场热烈的抢购中,很快吴常务就宣布当天只剩下最后几盒了,将以肯定不到50元的价格卖掉。有人举手示意后,吴常务说:“好,49.9元,卖给你了。”就这样,尽管没有所谓的“好处”,整个会场过半的人都购买了这一商品,满眼望去几乎人手一盒。

  由于现场是先给商品,然后由班长收钱,记者旁边的一位女士因少带了钱,还向邻居借钱购买商品。一些人发现并没有赠品,收钱时要求退货。这时,常务又会非常严肃地指责这种行为:“只拿免费的商品,一听说要钱就不要,这和偷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人还是不要来的好。”

  由于这种“偷”的行为“惹火了”常务,他当即决定不发点券,中途也不允许会员退场,有人退场就要没收会员卡。一场原本1个半小时的宣传活动,整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不过,大多数人最终是手捧固体洗洁精开心地排队离场的。

消费者个案:"进去买东西,就像着了魔一样"

直到今天,一堆价值700多元的日用品,还满满当当摆放在刘女士家的八仙桌上。“我要把这些东西一直放在这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再去买这些没用的东西。”作为“疯狂直销”公司的老会员,嘉定区51岁的刘汇清女士决定和荒唐的购买冲动说再见。

  2950元一条的“白金磁铁保健毯”、50元一袋的“韩国洗衣粉”、30元一块的“固体清洁剂”……最近一个月,刘女士家储藏室一下多出了大量生活用品。而所有这些价格昂贵的外国
货,都是刘女士以“鑫韩公司”会员名义购得的。

  刘女士回忆,一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她成

为一家韩国贸易公司的会员,定期去参加公司的宣讲并购买日用品。“朋友都说那里的东西好,听他们上课还能送你免费的购物券,集券可以到公司去换各种好东西。”

  “听听课就能送东西,小便宜大家总是想占的。”就这样,刘女士成了这家“韩国”公司的固定会员,每天听课两次。

  抱着拿免费东西的心理去听课,刘女士听着听着就成了昂贵产品的消费者。

  “这条毯子,是花2950块买来的,店长说这是包治百病的毯子。”刘女士回忆自己购买毯子的举动时,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店长在上面喊,睡了之后就没有病,癌症肿瘤什么都没有。”然后拉上了一位女士现身说法,说昨天买了毯子睡了,晚上糖尿病头疼什么都没有了。

  每次去听讲座,刘女士都坚定地告诉自己不能再买东西了,但每次从曹安礼品市场听课归来,她却依然会带回几样东西。有时是一个号称可以1分钟煮好一锅粥的粉碎机,有时是可以刷牙洗发甚至涂在脚上的牙膏。“在那种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感觉就像着了魔一样,总会买点东西出来,出来了又后悔,但下次还会再去。”

  在最终消费了一条近3000元的神奇毯子之后,刘女士终于下定决心戒除这种“疯狂购物”的行为。

  心理专家:“心理骗术让人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

  “这些销售就是一些心理的骗术,让中老年人在活动中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博士认为,这一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误导手段,使得消费者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购买自己本不想买的东西。

  “首先,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气氛,客观上让人兴奋起来。”杜亚松博士说,和传销活动一样,这种销售过程中会制造一种大家都很积极踊跃的局面,有利于最终的购物。

  “其次,就是安插一些‘托’在里面,不断对顾客进行暗示,甚至是明示。”专家认为,这样有利于诱导顾客进行购物。

  “然后,就是利用大家的从众心理,别人都买了我也要买。”出现从众现象后,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就会跟随他人行动。

  工商部门:“没贴中文标志销售就肯定违法”

  “在你们之前,已经有三拨人来调查过这个公司了。”昨天,当记者前往暗访娜努分店所在的曹安服饰礼品市场管理部时,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这样表示。据介绍,真新工商所、真新派出所和嘉定消防防火处曾前来调查。“似乎都没找到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来说明他们是违法的,只有消防根据聚众场所的消防逃生标准,要求他们配备了灭火器以及畅通其中的一条逃生通道。”

  早报记者从工商嘉定分局真新工商所获悉,从去年12月初他们接居民反映就开始调查该公司了。当时该店销售人员表示,所有货物并非经销的商品,而是用作游戏、活动所赠的奖品。但该执法人员明确表示,如果这些货物确实是从国外进口,且在国内正式销售,则必须贴有中文标志,否则便是违法行为。

  真新工商所执法人员称,接下来还将对该公司继续进行调查。

  调查:“娜努”与“鑫韩”是不是一个公司?

  在调查过程中,有两个公司的名称一直隐隐约约关系不明的在各个销售点出现:一个是“上海娜努贸易公司”,一个是“上海鑫韩贸易公司”。

  在消费者、租赁房甚至两个公司内部人员眼里,两个公司是一体的。早报记者在多个销售点看到,所谓“鑫韩”名品屋常常悬挂着“娜努公司”的条幅;餐巾上写着“鑫韩公司”,开出的发票写的却是“鑫韩公司”;打电话到“娜努公司”,接电话的却自称“鑫韩公司”员工。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早报记者发现两个公司还有微小的区别———“娜努公司”更为资深,常常出现在幕后;“鑫韩公司”年轻而显眼,而且名字中带有一个“韩”字,常常走在台前。在公司销售的卫生纸包装上,“鑫韩”字样被打得很大,而在营业点登记的营业执照上,却写着“娜努公司”的名字。两个公司总机则承认,“鑫韩公司”是新成立的公司,“娜努”则是负责销售的中韩合资的老公司。公司同时强调,除了标注“中国生产”的产品外,其他产品都是娜努公司从韩国进口的,绝对没有任何法律问题。

  不过查看“上海娜努贸易公司”的营业执照,上面的确清清楚楚写着公司只是“国内合资”,并没有韩国股份。只是经营范围大得惊人:商务咨询(除经济外),医疗器械、厨房用品、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化妆品、工艺品、办公室用品、计算机硬件及配件……的销售。同时,早报记者一直没有看到“上海鑫韩贸易公司”的营业执照。所以,公司自我介绍中有几分真假也无法完全判定。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JS啊~~~现在到处都是坑蒙拐骗,骗人的广告,害人的传销,国家该管管了~~~唉~~~愚昧啊!
看来要提醒一下老妈不要上当哦
香槟河畔的小小鸟
现在真是什么都有啊,专门骗老百姓的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