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别忘了,因为几十年来不断的迅速发展,上海才一直保持一线城市的前沿地位。不发展则不进步。城市进化建设造成的混乱是暂时的,总比农田强。
我心目中的上海还是很棒的,尤其是老城区的一些地方。上海话也很好听。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写得很煽情,仔细看过了,文笔流畅,不无道理,同楼上的,有很多话要说,又懒得说,只能说这哥们80后还是挺有空的
呵呵,也不知道上海人伤害了谁,遭到全国人民的痛恨,其实上海本来就是全国人民的上海。解放时就是。
所谓自私、计较、虚荣的上海人呢,大多来自的地方我也不想说了。
为什么说上海人排外?请先想想自身的问题,再来说说上海人的问题。
呵呵,你算聪明的,我就是以前转贴的时候忘记注明这样一个帖子,就被好多“MAXTOR”攻击!
嘛咪嘛咪轰 发表于 2009/10/12 23:14
。。。**不用啦?

只是觉得这篇文章还蛮有激情的,发上来大家看看。感觉现在上海话有在被封杀的感觉,希望这篇文章能流传,大家来支持上海话。这是文化,不能失传,看看我们后面的小孩,都说不来上海话了可悲啊
我儿子也是这种状态,只会听不会讲了。
只说一条:
吴语初源来自古楚语,但却比普通话承载着更多上古至中古时期的中原正音

  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当时这些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语族)。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越後又为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这表明是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华夏语基础。这还可以由好几个方面推论:

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这有「宜侯」铭文为证。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於吴越地东置会稽郡、西置鄣郡。汉初曾一度合并,後又改会稽为吴郡,汉武则改鄣郡为丹阳郡;至东汉又分置会稽、吴郡。秦汉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主要聚居点应在郡治的吴(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宛陵(今宣城)及一些重镇如秣陵(金陵,今南京)等处,吴语方言应是以此等地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故後来吴语还是分别以苏州为苏南吴语中心,绍兴为浙江吴语中心,宣城为皖南吴语中心。

西晋被北方蛮族攻灭后,百万北方移民渡过长江进入吴地,从此以后,建构于中古吴音基础上的建康(南京)话成为中国标准语音。

境内外各种关于汉语发展史的研究论著一致指出,汉语语音在宋元易代前后发生过一次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北方原金朝统治区内的主流语言较之北宋时的官方语言产生了如下差异:全浊音声母依据声调(原声调)转化为阿尔泰语系中相对应的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与入声有紧密关联的复杂的辅音韵尾归并转化,成为简单的元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入声在北方从此消亡;大量平舌擦音和舌头音变为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特有的翘舌擦音;部分原来的入声非重读变调音转变为新的读法——轻声;儿化音发展成熟。这种新兴的语音结合从契丹、女真、蒙古语借用来的大量动词、形容词、代词和介词以及简化了的汉语语法,成为了一个新的语种——官话。随着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官话方言漫过原先的宋金边界向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扩展传播,进入湘语、吴语这两种南方汉语的使用地区,与它们交叉折衷,形成西南官话和江淮(下江)官话这两种分支,并凭借政治优势,深刻地影响了吴、湘、粤、赣、客、闽等南方汉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在数百年间推动着江淮官话——吴语、西南官话——湘语之间的地理界线向对方地域分别移动了数百公里和一千多公里,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汉语语种地理的基本格局。明代先后以朱元璋故里的江淮官话和北平地区的华北官话作为官方语言;清代女真族第二轮涌入中原,进一步胡化华北官话的语音,大量清洗官话中的古汉语词汇,致使言文脱离现象日趋严重,最终奠定今天北方汉语以及日后的普通话的基础。
以上内容,系根据有关材料重新编写,以最大限度贴近事实。

本人坚决反对官方片面美化汉语普通话,贬低吴语及南方汉语的错误做法!
前几天本人发过一篇沪语教程~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不说也罢
● 109 号 的 内 个 vivi & farrell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