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9-1-23 11:09
| 只看该作者
刚刚看到坛子里一个转自新浪的春运贴,LZ写的太好了,看得我这个外乡人差点落泪。
对于春运我是深有感触的,自打上大学后就开始经历春运,学校的时候还好,学校帮订集体票(硬座),那时北京到东北老家直达,行程20多个小时,并且那时年轻,很多同学一起做伴,20多个小时坐也就坐过来了,坐着睡觉就是那时学会的,人逼到份上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回程有时候能订到坐票,订不到就站过来,最惨的一次是从哈尔滨一直站到山海关,差不多14个小时。硬座车厢比卧铺车厢的环境差多了,春运的时候,过道全是人,车开了几个小时后就没有开水供应了,一路基本上是自带凉水。唯一的热水就是等售货员卖方便面时你买一碗,可以免费给你热水泡上。
工作第一年也是在北京,卧铺是铁定没有的,没了集体订票的优势,硬座也是买到了临时加开的慢车,中间走走停停的,不过也还算好,总算在大年三十到了家。
工作第二年就到了上海,上海到哈尔滨只有1辆列车,而且是到哈尔滨的,单程33个小时左右,春运的时候别说卧铺,就是硬座都买不到,管你提前几天订。到上海的第一年我是回家了的,那时候是先托北京的同学买好了到哈尔滨的票,然后上海到北京特快,到了哈尔滨以后再转车回家,所有行程都是坐着。我本身体质不是很好,再加上吃不好、休息不好、温差变化、人流、紧张等等,回趟家就像被剥了一层皮一样,而且待不了几天又要上班了,回程也是一样的待遇,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工作第三年就没再回家了,实在是怕了。前段时间听人说:春运猛于虎也,有过经历的人应该可以领略到其中的内涵。那时我还没结婚,一个人在租的房子中过年,夜里十二点给远在东北的老爸老妈电话拜年,当老爸说让我在这边也举起一杯酒干杯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
再以后春节就没回家过过,每每响起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的时候,我的泪水就忍不住的往下流。中间回家去结婚,我跟老婆都辞职了,6月份回去的,在家足足待了3个月,9月份才会上海。
一转眼,离上次回家又3年多了,也意味着有3年多没见到自己的老爸老妈了。身边的朋友有计算过,假设父母都可以活到80岁,我们每年回一次家,那么今生也就还能跟父母再见面20多次,更何况我们没有条件每年都回呢?每每想到这里,都不禁觉得脊骨发凉。
想家的滋味是很多本地人无法体会到的,每一个你们眼中外乡人,背后都有一个你不曾体会的故事,不要瞧不起他们,他们所经历的人生阅历,远比你想象的要多,与外乡人相比,本地人只不过是多了些幸运,仅此而已。
-------------------
下面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案:
1. 飞回去。不是没想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钱,的确这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上海至哈尔滨的1780,春运最多好像能打到5折,我们两个人来回就近4000多,再加上燃油附加费、换车之类的,仅交通费就要5000,再算上串门、礼物、孝敬老人的费用,过年回家差不多要花费1万元。这样的成本对我们现在来说仍然显得太贵了。当然近几年机票的折扣越打越大,价格大有下降的趋势,或许在未来的某天,这可以作为我们回家的首选方式。
2. 让父母过来。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想法。此前我们就考虑过这个做法,但是因为我们租的房很小,父母来了还要再去租房,老人们怕给儿女添麻烦,就执意不来。终于在去年,我们在嘉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这不今年,我的丈母娘已经成为了第一个到达我家的亲人了。
3. 错开春运。春节团圆最好,客观条件不允许,就等淡季的时候再回去了。6月~9月回东北是个不错的选择,避暑、探亲两不误,前提是要放弃薪水,得有时间。
--------------------------------------
全国的解决方案:
1. 有人提意见说铁路春运用市场化解决,像机票一样。我的看法是 - 过年回家是人之常情,市场化的手段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公平的问题,但前提必需是收入分配合理。机票、旅游门票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那是因为机票、旅游门票仍属于消费品,而不属于必需品。如果按此方式实行,受益最大的应该是都市白领,伤害最大的却是农民工,直接在价格上就被卡掉了,连买票的资格都没有。
2. 治本的方法。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春运的症结所在。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城乡收入分配不均是解决春运问题的根本。时间得慢慢等,30~50年差不多。
3. 短期的方法。供应与需求严重失衡,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民怨不在苦而在于不公。车票存量公示、加大监督整治力度,春运期间车票违规行为一律追究一把手的负责,轻则免职,重则判刑。
不说了,不操心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zx_sanjin 于 2009-1-23 11:20 编辑 ] |
-
2
评分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