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周立波体现的是上海小市民文化

为何冰火两重天?  郭德纲的同行相轻、小沈阳的开黄腔、周立波开涮***,其实三者谁也不是以前侯宝林那种雅俗共赏的大师风范,但客观地说,把传统艺术重新拉回大众视野,甚至由此吸引到一些新的受众,他们可谓功不可没——不管这是不是他们的本意。
  5月17日,星期三,周立波和小沈阳终于在上海“遭遇”了,此周立波不是写著名小说《暴风骤雨》的那个周立波,而是自称为“海派清口创始人”的周立波。
  当然,这并不是一场直接的遭遇战,上海的周立波在能容纳1300余人的美琪大戏院,东北的小沈阳则在能容纳8000多人的上海大舞台,但由于最近几个月来,这两个分别代表南北两派曲艺形式的男人经常被媒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以两人在同一晚上的演出,也就被看作了一次“不同台的擂台赛”。
  既然是不同台,自然很难分出高下,但从场外“黄牛”的生意来看,似乎也能看出些端倪:美琪大戏院外,黄牛攒动,一票难求;上海大舞台外,黄牛落寞,门票难销。实际上,周立波的演出已经连续几十场满座,就连7月份的演出都“一票难求”,而小沈阳只不过才第二次走进上海滩,观众似乎就审美疲劳了。
  但这很难说就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战胜了小沈阳的东北二人转,如果把同样的两场演出搬到小沈阳的“主场”沈阳,结果很可能颠倒过来。而且关键的是,小沈阳能来上海滩“挑场子”,周立波却根本不会走出上海,“我坚决一步也不离开上海,我只在上海演。”周立波曾这样放言。
  周立波的演出海报上这样介绍他:“周立波以‘噱’而出名,有别于传统噱头的笑料。他的噱头别具一格,简单而潇洒,表演亦庄亦谐,台词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融各派冷面滑稽之集…勾勒出上海大都市的活力以及新上海人的生活风貌”。
  事实上,被称为“上海活宝”的周立波是滑稽戏科班出身,早在1981年就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滩就小有名气。余秋雨曾夸周立波,“上海50年才能出一个姚慕双(滑稽界泰斗)和周柏春,但要100年才出一个周立波”。
  周立波23岁时因出手误伤他人而被判刑,十多年中,他坐牢、下海、经商、吃官司、出国。圈内人都认为,带着一身喜剧细胞的周立波去做生意“实在浪费”。2006年7月,京剧演员关栋天的一席话说动了他:“回来要趁早,现在老一批的观众还记得你。”快40岁的周立波终于决定复出。在周立波之前,并没有“海派清口”这一说法。2006年底,关栋天给他看了一盘香港录像带:许冠文的“栋笃笑”,栋笃笑是广东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类似美国的脱口秀,一般是一个演员站在没有任何布景和摆设的舞台上讲笑话,随意谈论新闻,调侃明星。看完之后,周立波觉得自己也能做,融合了上海独脚戏、北京单口相声以及香港“栋笃笑”众家之长的“海派清口”面世。“叫清口,是针对北方的粗口黄口,按照他们这个来的。海派清口,就是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120分钟,简简单单。”周立波说。
  2006年12月1日,周立波的第一场表演在兰心大剧院举行。门票销售一空。“海派清口”最初以调侃时事为主,连续几十场时事盘点日益火爆。股票白天大跌,晚上就成了周立波口中的谈资;小布什白天被扔鞋,晚上就被周立波拿来调侃。有人做过统计,在周立波140分钟的表演内,观众笑声达 680次。
  去年12月,借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周立波推出《笑侃三十年》,前后演出了31场,观众多达28000人次,票房总收入近650万元。今年5月又推出了《笑侃大上海》,30场演出的戏票很快售罄。
  周立波红了。如今,在上海,盗版碟摊子上,最显眼的地方放着“周立波”;打开MSN,很多人的签名是“乃伊阻忒”(沪语,意为把他干掉)——周立波的经典台词;“周迷”们还自发在MSN上组织了“周式语言群”,讨论怎样将“周式语言”发扬光大;在白领聚集的开心网上,也转贴着周立波20年前的表演视频;由于契合改革开放的主题,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也对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做了达两分钟的新闻报道——虽然周立波曾在表演中拿央视开涮。
  周立波为什么这样红?上海有关部门甚至还专门组织了研讨会来讨论这个问题,但似乎意见并不完全统一。
  作家程乃珊认为,周立波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上海的小市民文化,海派文化中缺少不了俗,很多俗的内容就是普通市民生活中的东西。年轻话剧导演何念则认为,周立波的清口受到人们欢迎,靠的不是语言,而是想像力,他的台词译成任何别的方言都会有生命力,观众能够在他的表演中得到情感置换,这种表演形式就能够被全面推广。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我也买了4张碟片在看呢。。挺搞笑。
该整啥就整啥~~
呵呵~的确很成功。。。。。。。
笑侃大上海出碟片了吗?
周立波的段子就是用上海话讲才有味道呀~
那个油头粉面的男人?
丑小鸭id=6f63aef06b321a120b0a9ba313e8a046[/img][/url]
众多的“小市民”撑起了一个大城市。
“小市民”本身并没有褒贬之意,因为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大市民”,有谁知道谁曾经被赋予“大市民”这个称号?
各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要求美国人或者法国人或者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来“爱死”我们的传统一样,我们也同样不能要求不同地域的人来互相“爱死”。
对于上海人(整个吴语圈)来说,更多都喜欢“滑稽戏”,而不会去喜欢“相声”。
周立波侬绝对可以的,我挺你的。。。。。。
上海就需要你这样人才。。。。。也只有我们能读懂你那独特的味道。。。。。
一口咖啡,留有余香。。。
速度与激情~~
吃咖啡

苦自己咽下去

留给别人一片清香

挺波波
喜欢看周立波,道出了上海小市的情结。最近在侃大上海,据说已一票难求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