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二胎家长:
快乐随着成本增加
第二个孩子,是家里的新成员;二胎家庭,是新时代的新事物;生二胎,是渐渐被新一代年轻夫妇接受的新观念。
与二胎家长对话,可以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态度和想法。
只想要个女儿
晓欣儿子4岁女儿2个月
记者:生第二个宝宝的计划,是“蓄谋已久”,还是偶然机缘?
晓欣:我和先生都属于第一代独生子女。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就曾经闪过这个念头,但想想育儿的艰辛和将要负担的成本,之后我们俩都没有很认真地考虑和讨论这个问题。
倒是我妈起劲,她似乎骨子里就喜欢女孩子。儿子两岁后,她时不时在我耳边唠叨“要是再有个小妹妹多好啊”。当然,我和先生也意见一致:如果再生,肯定希望是个女儿,这样,品种丰富,家里会有更多的乐趣。
现在总算心想事成了,可把我妈乐坏了,她肯定会给外孙女儿买很多漂亮衣服,把她打扮起来。
记者:与第一次怀孕生子想比,“第二遍”来过有什么不同?
晓欣:明显比第一次放松多了。第一次怀孕时,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碰,处处小心谨慎;第二次心里有了底,就不再过分“忌口”了。生女儿前一个月,还腆着大肚子,带着儿子一块出去郊游。生下后,做月子也不如第一次那般小心惶恐,每天晚上既要照顾女儿,又要陪儿子睡觉。其实,生孩子根本不必那么紧张,心情放松,身体也感觉更健康了。
记者:生下老二后,会不会对老大少了点关心?
晓欣:我们尽量避免让儿子有这样的感觉,但精力终究会分散一点,好在儿子很喜欢妹妹,好像已经有了点做大哥哥的样子。有时妹妹哭了,他会主动帮她把被子盖好,拍拍她,可她还是哭个不停,他只好大声叫我们过去,自己又一个人看电视去了。
家里真正受冷落的其实是狗狗。尽管它在我们有了孩子前就跟着我们,但现在,已经没人有功夫去抱它了。
哥哥为弟弟作牺牲
海蓉大儿子3岁小儿子1个月
记者:你和你丈夫谁在生二胎的态度上更坚决?
海蓉:我先生是澳门人,大学考到上海,毕业后也留在这里工作。在澳门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他过来后发现班上的同学都没有兄弟姐妹,实在想不通。
虽然我们具备生二胎的政策条件,但生下第一个儿子后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直到我们偶然间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记者:得知此讯是不是异常惊喜?
海蓉:也谈不上惊喜,相反还有点迷茫。因为当时对政策把握得不是非常明确,加之我刚到机关工作,都不知道该怎么对领导说。后来搞清楚了,只要把大儿子的户口迁到澳门去,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这样一来,大儿子的医保、入学都不能享受上海待遇,从幼儿园开始,学费就得增加,以后只好年年借读。这也没办法,哥哥毕竟要为弟弟着想的啊。
记者:家里两个男孩,以后会不会翻天覆地?
海蓉:大儿子现在就开始调皮了。有时候叫他和弟弟亲热亲热,他会故意用头去撞小宝宝,弟弟被吓哭了,他在一边笑个不停。以后两个儿子都大了,天知道他们会不会联起手来欺负我?
艰难的抉择
王小姐女儿2岁有生二胎意向
记者:听说你在国外生下了女儿,至今没有为她办上海户口,是否有生第二个的打算?
王小姐:我确实一直在犹豫中。当时趁先生派驻国外工作的机会,我们在那里生下了可爱的女儿。8个月大时,女儿用了一张旅行证回国,现在快两岁了,我们还没给她办户口,就是为了留下一个机会。
记者:阻碍你作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王小姐:主要是成本问题。如果女儿一直以外籍人的身份在上海生活,读书、就医等各项开销都会很大。很多机构乱开价,打个预防针居然要两三千元。想得远点,我们都很喜欢旅游,以后要是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出去,成本肯定又上去不少。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一些考虑。好不容易把女儿带到两岁,可以歇口气了,要是马上接着生第二个,岂不是又套牢了?
记者:如果以后有两个孩子,会不会让其中一个到国外发展?
王小姐:这取决于我和先生的发展。要是我们都在国内,就不大会让孩子出去,孩子未成年前,妈妈一定要陪在身边才好。即使以后出去了,我也会坚持教孩子说汉语,否则,就算白养了。
孩子是一所学校
高先生女儿7岁儿子1岁
记者:家里有了两个孩子,你是不是要多花点时间在家庭生活上?
高先生:是的。现在工作再忙,我也会坚持把双休日留给家里。平时能推的应酬尽量推掉,家里左边一个女儿右边一个儿子,还有什么能让我更幸福的事值得去做?
记者:和孩子们在一起,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吗?
高先生:不瞒你说,帮助太大了。孩子就是我的一所学校。比方说,两个孩子你不能厚此薄彼,无论在家里还是出去玩,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否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对待员工,莫不是如此吗?再比如,有了两个孩子后,做父亲的要更加以身作则,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任何不良行为。管理一个企业,领导者同样要做好示范啊。
记者:只要符合政策法规,生二胎是不是该得到国家的鼓励?
高先生:应该说,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政策对国家一定时期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要看到,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两个孩子更加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促进家庭的和谐美满,而且,有的时候,还能巧妙规避夫妻的“七年之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