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7-6-13 16: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美术电影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由“万氏兄弟”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动画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长片《铁扇公主》。后因无人继续投资于1942年中断了。40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摄制了动画短片《农家乐》。
新中国美术电影开始于1947年,在东北解放区兴山镇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田间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了专门设置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由漫画家特伟和漫画家靳夕负责。1950年迁至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从建组时的十几人发展到200多人。前后有一批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参加了这一工作,其中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此后上海成为美术电影发展繁荣的基地。1950年至1956年是美术电影的成长阶段,创作人员的增加,制片工作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设置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在谈舒民族风格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在技术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成功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1957年至1966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日臻完美和成熟,排除了一批至今仍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外声誉鹊起。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一举成功。他不仅因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还开辟了发展剪纸片艺术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以及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是动画艺术到更高的审美境界,这是动画史上一个创举。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有很高的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恢宏的场景,生动的情节,讲述了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了木偶片艺术的成熟。《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又是一种新的形式。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将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的绚丽多彩。此外,这一时期还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小鲤鱼跳龙门》、《谁唱得最好》、《技公斗蟋蟀》、《大江长》、《人参娃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明天》、《冰上遇险》、《红军桥》、《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1960年拍摄的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引起充满儿童情趣的新生的纸偶艺术,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元。这些影片曾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举办“美术电影展览会”,向人们介绍了中国美术电影的成就,产生过广泛影响。影片还到香港展览,在海外获得更大声誉。1966年至1976年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美术电影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1977年中国美术电影开始恢复创作生产,到1984你年的8年时间里,共拍摄了100多部影片。从此梅毒电影又进入了一个再度繁荣的新时期。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同时,由于郭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美术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1979年为庆祝建国30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它以浓厚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画了新疆维吾尔民族的一个传奇人物,后来发展为多集系列片。动画片《三个和尚》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水墨动画片《鹿铃》抒发了友爱之情,这两部影片都受到好评。这一时期的剪纸片在美术形式上丰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猴子捞月》是剪纸片造型产生毛茸茸的质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利用这种形式,由拍摄了水墨画风格的剪纸片《鹤蚌相争》,形式优美,内容诙谐,动作细腻生动,丰富了剪纸片的艺术风格。《火童》把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融于一炉,风格气力新颖。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小兔送信》、《三十六个字》、《西岳奇童》(上集)、《黑猫警长》等优秀作品。
1984年10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由中年导演严定宪任厂长,特伟任顾问。两三年终完成了一批优秀影片。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刻画了感人的猴王孙悟空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在传统的民族风格中诸如一些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为民族艺术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是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别具一格。动画片《女娲补天》用简练概括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艺术形式有所创新。此外,《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来,创作上的重点放在发展系列美术片上,如13集的剪纸片《葫芦兄弟》,表现了一个荒诞有趣的民间故事。13集的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是一个较有想象力的长篇童话。《奇异的蒙古马》是根据英国作家韩素音的剧作改编拍摄的6集动画片,表现了一匹野马的思乡之情,洋溢着国际间的友谊。《擒磨传》是一部木偶连续片,把舞台木偶艺术与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展现了《封神演义》故事的浩大场面。
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发展和繁荣,需要有一大批精通业务的人才。培养人才是美术电影发展的关键。美术电影经过30对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支艺术、技术等方面较优秀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除了在工作中自学成材的,大部分专业人员来自艺术专门学校。其中,主要的创作力量——动画人员,则是经过多次专门的培养而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他们已成为今日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骨干力量。动画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家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办动画科,先后招收两届学额升。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院,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是美术段应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个阶段是在60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其中设立动画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动画人员。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1年、1963年毕业,该校1963年停办,这批专业人员有充实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队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断了10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第三阶段就是在“十年动乱”之后,有关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移师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大学程度的动画专业,由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动画创作人员;三是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内开办动画培训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80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成长起来。2000年,北京电影学院率先成立了动画学员并逐年扩大招生,在本科生的基础上还招收了中国首届动画研究生。目前,国内已有150余所院校成立了大专以上学历的动画系、院及相关专业,为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1
评分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