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灌水] “上海滩”缘何成了“火焰山” 专家聚焦“酷暑”三大问题

连续多个高温日,上海为什么这么热?“两千年一遇”高温会否到来?连日高温带来的仅仅是“热”的烦恼吗?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聚焦三大问题。
  
  临海无高山为何如此热
  
  “上海为啥会那么热?”连续多个高温日,市民疑惑不少。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生态学家陈家宽看来,其中固然有自然、气象等因素,但城市化发展因素不可忽视。
  
  他说,当下同样处于“水深火热”的重庆、武汉、杭州等地,均处于临水近山的地理环境,如此地形地貌下热气蒸腾,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散也散不掉”。反观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又无高山遮挡,“地形”因素显然不是主因。在他看来,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市内大量热源与气温升高、市民体感不佳有很大关联。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当临港的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时,陆家嘴、外滩等中心地区已达40摄氏度,近10摄氏度的温差很可能是城市高密度人口、汽车尾气排放、空调外机,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等现代化生活‘排热’所致。”陈家宽认为,上海的这个“最热七月”,正在向有关部门提出问题——我们的城市究竟多大为好?制定怎样的人口规划、交通能源政策,才能保障市民生活更有质量?在提升整体绿化率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在中心城区增加更多“绿量”?他直言,“这些问题若不好好解答,热岛效应恐怕还会不断加强。”
  到底该算“几千年”一遇
  
  近日“2000年一遇的高温将至”之说热传,对此市气象中心首席服务官给出的回答是“这不可能”!那么,对于不断增加的高温日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怎么看呢?
  
  据了解,人类用温度计或其它仪器来观测记录气候变化的最长历史仅170多年。在上海,气候观测记录历史为140多年。在这些时间长度的观测基准上,“几千年一遇”之说没有科学依据。若追随我国已故气象学家竺可桢开创的气候研究新路,从中国历史文献中探寻几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可从大量史料中发现,商周以来,中国由暖变寒、由寒变暖,已有三四次大起伏,现在所谓的“极寒”、“极热”都尚未达到曾经的冷热极端。
  
  值得一提的是,卫星气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建民给出数据显示,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近100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但近10年来“变暖”的脚步却在减慢。他认为,气温变化是一个由太阳、海洋、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界定或预报冷暖走向并不明智。多位专家指出,自然变化的周期对人类来说,仍是当下生命难以企及的长度,尚未得窥全貌,不敢言及规律。在传播相关信息时应更加审慎。
 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夏季稳定的副热带高气压,一旦引发较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又没有台风到来及时降温降雨,易形成伏旱这一灾害性天气,我国史料中有多处记载。”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说。据了解,历史上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不仅带来生活上“热”的烦恼,对农业、航运事业也有诸多影响。专家提醒,本市相关部门应早作准备、加强应对。
  
  农谚中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播种前的土壤含水量)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可能产生影响。
  
  气象监测资料显示,2003年天气与今年惊人相似。当时中国大部分气温偏高,福建、浙江、江西、上海等地的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超过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当年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出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其中浙江东部和南部旱情超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干旱最严重的1967年,江西省92%的地区受干旱影响,76%耕地受旱。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