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8-4-15 10:34
| 只看该作者
沪医保定点药房大部分药价比医院贵
日期:2008-04-15 作者:李蓓 来源:劳动报
在一般人印象中,药店的药价肯定比医院低,所以很多老年人习惯拿着医院药方去药店买药。记者近日在网上作了一个调查,其中8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药价比药店药价贵;52%的人表示患常见病如感冒、咳嗽时会直接到药店拉医保卡买药。他们认为医院肯定会对药品加价,而药店因竞争原因,药品价格一般会低些。但记者在调查了上海多家医院、医保药店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想错了。原来,大部分医保药店的药品价格,确实比医院高。
调查:
药店/医院价差4%-21%
一般来说,沪上各大医院药价不相同,其中三甲医院价格基本相同,在各类医院中属于最高,二级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价格相对较低。记者的本次调查就以三甲医院为标准。
记者首先来到上海市中医医院,查询了4种慢性病常用药:板蓝根颗粒、美多芭、黛力新以及普适泰,价格分别为13.7元、95.4元、60.07元及48.3元。随后,记者分别走访雷允上、蒙自药房等多家医保定点药房,了解到同样生产企业、批号、规格的上述4种药品价格分别是15.5元、102元、73.2元以及50.1元,几近就是物价部门的最高限价。这样算下来,药店比医院价格高出了4%至21%。
记者随后在瑞金医院购买了普适泰,医保卡账单显示48.3元。在华东医院,达喜、沐舒坦、开瑞坦、扶他林等4种常用药的查询价格分别为22.13元、53.51元、23.46元和25.4元。而在华源大药房,上述四药价格分别是25.4元、59元、26.9元以及26元,几乎接近甚至就是物价部门的最高限价。
为了印证药店医保药价格接近或等于最高限价这一点,记者又调查了徐重道国药号、童涵春堂、劲松参药店、国大药店各门店、复星大药房、雷允上、得一大药房、雷西大药房等药店,调查范围包括芬必得、正红花油、急支糖浆、奥美拉唑、培菲康、达克宁等医保目录药品,发现约80%的药品以政府最高限价出售,其余也大多接近最高限价。
疑问:
差价到底从何而来
同样是医保药,为何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之间价差会高达4%以上甚至是21%?
“医院进医保目录中的药,是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采取统一招投标的方式”,瑞金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标药品价格通常可以压得比较低。同时,根据卫生主管部门规定,三甲医院实际售价只能在进价基础上加成1.15(即加15%的利润)。目前上海尚没有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因此15%的利润主要是用于补足医院各项运营开支的不足。事实上,这15%根本不能完全弥补医疗经费的缺口,不足部分就由政府财政补贴。
“社会药房很难拿到像医院这样低的招标价”,这位负责人表示,药房维持成本越来越高,由于得不到政府补贴,即使加成1.15,也根本无利可图。“很多药房就紧贴着政府最高限价卖”,他表示,不过因为售价没有超过限价,因此社会药房的这种行为并不违规。
“医保药品定价偏高,是钻了市民的心理空子”,沪上多家经济药房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常市民的心理是,用医保卡里的钱买药,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即使稍微贵点也不会太留意。而一些药房正是利用了这种心态。这几位负责人还透露,在领到医保定点“身份证”之前,社会药房销售同样药品的价格肯定要低于目前售价。“同样的药,以前他们可以长期打九折甚至八折卖,一旦获得医保定点资格,马上就取消所有折扣,这种行为相当于涨价了10%-20%”,他们说,在有些医保定点药店,同样品种、规格、厂家的药,拉医保卡一分钱不能便宜,但只要顾客肯付现金,就能享受9折的优惠。
争议:
药房喊冤称“无钱可赚”
“我们通常在进价基础上加价25%作为售价”,一位不肯公布姓名的医保定点药房总经理坦率承认,药店的医保药品价格确实比医院卖得贵,但“就算这样也赚不到什么钱”。
来自医院和经济药房的业界人士也确认了这一点:医保定点药房定价的加成率确实是1.25———毛利率25%,为何这位药房老总还要喊冤称“无钱可赚”?
市医药商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药品零售行业销售总额为42.8亿元,截至目前全市药店总数超过2800家。以此计算,全行业平均单店年销售额为150万元,上缴17%增值税后,按25%毛利率计算,月毛利润为25000元。
据华氏大药房向本报提供的一份药店运营成本清单显示,医保定点药店面积不能小于40平方米,通常建筑面积最小约需60平方米;中环线周边社区商铺平均5元/平方米/天(中心城区20元/平方米/天),月租金约9000元。一家规模最小的药店需要6个员工轮班(医保定点药房按规定24小时营业),以最低工资1000元/月计;按规定配备一名执业药师和一名药师,岗位平均工资分别是2500元和2000元;加上四金缴费后,单店月人力成本为10000元。再扣除水电煤、仓储、运输物流、所得税等各项营运支出,净利润不到2000元。也就是说,当毛利率达到25%时,净利润率仅1%多一点。
不仅如此,让医保定点药房感到“不平衡”的还有,医院医保药品招标价可以压得较低,而药店从批发渠道拿货却很难获得“同等待遇”。一位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整个药品消费市场中,医院药房占市场份额约80%,药店占20%,一些药品企业为确保招标药品在其主要市场———医院中的渠道畅通,确实将出厂价分成了两种等级。
“今年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实施零差率,二三级医院的药费也要进一步降下来,政府将追加财政预算予以补贴”,华氏大药房一位副总经理忧心忡忡地表示,新政一旦实施,上海医保定点药店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没有价格优势的药店如何为继,将成为全行业的重大挑战。
算账:
病人买药多付了多少
病人到医院买药、去医保定点药房配药,不同选择的看病支出有何不同?记者为王女士算了一笔账。根据她的病情,医生开出的处方是黛力新、奥美拉唑、吗叮啉联合用药方案(因吗叮啉已有较多储备,不在此次计算之内)。具体为,奥美拉唑每天3片、黛力新每天2片。照此推算,王女士一个月要吃6瓶奥美拉唑和3瓶黛力新。
假如去医院配药,王女士的月总支出为372.21元;到医保定点药店买药,费用总计为441.6元。据此推算,去医保定点药店购药,王女士每月多支出69.39元,而政府为此也要多支出66元左右(扣除乙类自负部分)。目前,上海医保参保人数近900万人,其中不到20%的人去定点药房买药,即近180万人。照此计算,医保基金多支出的费用相当庞大。
“政府开办医保定点药房,目的是方便大家就近买到便宜的常用药,假如药店药价比医院还贵,那么不就与开办医保定点药房的初衷相悖了吗?”王女士说,如果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去医院挂号呢。
困惑:
药价走向的两难选择
市民对医保定点药店药价高悬感到不满意,而药店则呼吁政府重视行业性危机。发生在上海医保定点药店中的药价之争,究竟是往下走还是往上行,看起来是个“两难”问题。
“行业需要发展,市民更需要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业内人士表示,上海三医联动改革今年将陆续出台各项新举措,其关键词就是“民生”———让老百姓买药方便、吃药不贵。而在推行改革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药店之惑,实际上也暴露出了改革最关键的难点———医药分家。
专家表示,一旦医药实现分家,医院被切断药品利益补偿链接后,医生不会乱开药多开药,只会向病人建议最经济、合适的用药方案,而市民买药则去药店。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大市场中,横亘在药店面前的价格障碍自然清除。药店在保持适度利润和长期发展的同时,为了竞争,价格也就可以受到牵制。医药分家,将使市民药费支出真正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