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旅游] 烟花五月下扬州---古城扬州游

这个周末继续我们全家游。古人诗仙李白送好友孟浩然之广陵,离别之时作下千古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时至今日,再泛舟湖上,念古人之心境,不禁感慨岁月如斯乎。先上点pp.

DSC01274.JPG (99.95 KB)

到扬州岂能不游瘦西湖!

DSC01274.JPG

DSC01275.JPG (134.16 KB)

DSC01275.JPG

DSC01276.JPG (121.77 KB)

DSC01276.JPG

DSC01278.JPG (112.71 KB)

DSC01278.JPG

DSC01280.JPG (66.85 KB)

DSC01280.JPG

DSC01281.JPG (66.61 KB)

DSC01281.JPG

DSC01282.JPG (65.48 KB)

DSC01282.JPG

DSC01284.JPG (84.79 KB)

DSC01284.JPG

DSC01290.JPG (104.77 KB)

DSC01290.JPG

DSC01292.JPG (105.09 KB)

DSC01292.JPG

1

评分次数

  • 伊万豆夫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瘦西湖--顾名思义即小巧玲珑而得名,扬州为历史名城,故扬州古建筑很多,瘦西湖两岸也是江南园林遍布,想当年乾隆老爷下江南来到扬州,想必也是留恋江南美景才会一而再故地重游,留下了六下江南的逸事。

DSC01297.JPG (77.35 KB)

桥中有桥,景中有景。

DSC01297.JPG

DSC01300.JPG (80.67 KB)

DSC01300.JPG

DSC01306.JPG (123.7 KB)

别有洞天。

DSC01306.JPG

DSC01307.JPG (83.06 KB)

DSC01307.JPG

DSC01308.JPG (86.64 KB)

DSC01308.JPG

DSC01310.JPG (132.77 KB)

DSC01310.JPG

DSC01313.JPG (179.21 KB)

DSC01313.JPG

DSC01316.JPG (145.35 KB)

DSC01316.JPG

DSC01317.JPG (143.35 KB)

DSC01317.JPG

DSC01321.JPG (100.14 KB)

DSC01321.JPG

DSC01324.JPG (82.95 KB)

DSC01324.JPG

DSC01326.JPG (76.6 KB)

五亭桥,建于1757年乾隆爷第二次下江南之际。

DSC01326.JPG

DSC01338.JPG (80.4 KB)

DSC01338.JPG

DSC01340.JPG (93.16 KB)

DSC01340.JPG

DSC01344.JPG (115.63 KB)

船娘介绍说,中秋之夜,五亭桥的每个桥洞各有一个水中月,共16个月亮,应了那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DSC01344.JPG

江南园林不少都是依水而居,孔圣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DSC01330.JPG (91.03 KB)

DSC01330.JPG

DSC01346.JPG (104.83 KB)

这位美丽的当地船娘不仅舟摇得好,还会唱得一口道地扬州小调,乖乖垄地东,小嘴唱来真是别有风韵。

DSC01346.JPG

DSC01347.JPG (99.5 KB)

DSC01347.JPG

DSC01349.JPG (78.18 KB)

DSC01349.JPG

DSC01361.JPG (98.24 KB)

DSC01361.JPG

DSC01364.JPG (138.55 KB)

DSC01364.JPG

DSC01366.JPG (115.44 KB)

DSC01366.JPG

DSC01367.JPG (96.26 KB)

DSC01367.JPG

DSC01370.JPG (106.9 KB)

DSC01370.JPG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留下这句千古绝唱,也成就了扬州的二十四桥的美名。传说中,原是隋炀帝下扬州时,一夜有二十四个美娇娘在桥上吹箫,原是“二十四娇明月夜“流传到现在却成了“二十四桥“。隋炀帝老儿不愧是风流皇帝,虽未死于牡丹花下,但是他的死也是娇奢过度风流成性误了国才最终死于奸臣。可见,最不在于美景和娇娘,而在于男儿自身有无治天下的气魄!

DSC01374.JPG (91.71 KB)

DSC01374.JPG

DSC01372.JPG (83.81 KB)

DSC01372.JPG

DSC01376.JPG (131.06 KB)

DSC01376.JPG

瘦西湖边遍布杨柳树,从船娘那儿知道,烟花三月中烟花指的是柳絮,三月柳絮纷飞,犹如烟花一般,正是游扬州的好时节。不过,烟花虽未看到,江南园林之美却是回味绵绵。

DSC01375.JPG (151.82 KB)

DSC01375.JPG

DSC01379.JPG (127.66 KB)

DSC01379.JPG

DSC01381.JPG (168.91 KB)

DSC01381.JPG

DSC01382.JPG (124.13 KB)

DSC01382.JPG

DSC01384.JPG (101.97 KB)

剪纸艺术

DSC01384.JPG

DSC01401.JPG (109.61 KB)

DSC01401.JPG

DSC01403.JPG (109.6 KB)

春江水暖鸭先知

DSC01403.JPG

DSC01405.JPG (145.22 KB)

DSC01405.JPG

DSC01406.JPG (128.13 KB)

DSC01406.JPG

DSC01407.JPG (164.04 KB)

DSC01407.JPG

DSC01408.JPG (129.09 KB)

DSC01408.JPG

DSC01409.JPG (128.11 KB)

DSC01409.JPG

扬州美食--扬州干丝,扬州狮子头,扬州炒饭,还有扬州酱菜,哈哈,到了扬州还能多买点毛绒玩具回去,给我家小宝买了一只毛绒的美羊羊,乐得她披颠屁颠的。

DSC01412.JPG (111.75 KB)

DSC01412.JPG

晚上游大运河,遥想当年隋炀帝为了看琼花开凿大运河,没想到大运河发展了南北运输,而可怜的隋炀帝还没多看几次琼花变死于奸臣之手。

DSC01414.JPG (60.79 KB)

DSC01414.JPG

DSC01416.JPG (83.69 KB)

DSC01416.JPG

DSC01422.JPG (87.9 KB)

DSC01422.JPG

DSC01424.JPG (77.76 KB)

DSC01424.JPG

DSC01427.JPG (107.26 KB)

DSC01427.JPG

DSC01435.JPG (96.81 KB)

DSC01435.JPG

DSC01438.JPG (118.82 KB)

DSC01438.JPG

DSC01440.JPG (69.93 KB)

DSC01440.JPG

DSC01446.JPG (97.42 KB)

DSC01446.JPG

DSC01457.JPG (83.74 KB)

DSC01457.JPG

DSC01462.JPG (100.27 KB)

DSC01462.JPG

DSC01475.JPG (95.31 KB)

DSC01475.JPG

DSC01480.JPG (95.69 KB)

DSC01480.JPG

DSC01486.JPG (66.89 KB)

DSC01486.JPG

DSC01491.JPG (84.17 KB)

望亭楼,扬州的马路上古迹颇多。

DSC01491.JPG

扬州的东关老街,古建筑群,游历一番仿佛回到了古时江南做一回文人墨客,过把瘾也好啊!

SUNP0142.jpg (77.57 KB)

古时扬州等地盐商汇集,所以因盐而富,因富而大建园林,所以盐工不可没

SUNP0142.jpg

SUNP0143.jpg (84.41 KB)

SUNP0143.jpg

SUNP0144.jpg (71.66 KB)

SUNP0144.jpg

SUNP0146.jpg (141.8 KB)

SUNP0146.jpg

SUNP0148.jpg (127.76 KB)

SUNP0148.jpg

SUNP0149.jpg (111.31 KB)

SUNP0149.jpg

SUNP0150.jpg (109.09 KB)

个园乃盐商住宅,不过看门的不给面子,要想入内需付大洋40,奸商后代。无奈门口留个念以示到此来过。

SUNP0150.jpg

SUNP0151.jpg (142.51 KB)

SUNP0151.jpg

SUNP0152.jpg (68.96 KB)

烟锁重楼,古代的墙韵味十足。

SUNP0152.jpg

SUNP0153.jpg (128.31 KB)

SUNP0153.jpg

SUNP0141.jpg (183.9 KB)

布衣巷内有人家。

SUNP0141.jpg

SUNP0139.jpg (127.66 KB)

SUNP0139.jpg

SUNP0137.jpg (113.22 KB)

SUNP0137.jpg

DSC01546.JPG (92.38 KB)

DSC01546.JPG

DSC01541.JPG (139.13 KB)

DSC01541.JPG

DSC01539.JPG (73.5 KB)

乖乖垄地东,谢馥春里卖的香粉价提辣手额。

DSC01539.JPG

DSC01529.JPG (97.56 KB)

门里不知是否锁着一位春梦情怀的古代少女。

DSC01529.JPG

DSC01537.JPG (120.82 KB)

DSC01537.JPG

DSC01538.JPG (77.11 KB)

DSC01538.JPG

DSC01534.JPG (112.82 KB)

DSC01534.JPG

DSC01531.JPG (112.06 KB)

DSC01531.JPG

DSC01530.JPG (150.53 KB)

小巷可是我们最爱捕捉的镜头

DSC01530.JPG

DSC01528.JPG (102.86 KB)

DSC01528.JPG

DSC01524.JPG (117.2 KB)

DSC01524.JPG

史传,宇文原想称帝所以灭隋炀帝以取而代之,现在看来,也是狗咬狗!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周朝在此建立干国。干(音hán),后“干”字又加上偏旁“邑”,成为“邗”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南北朝时,扬州一度又称南兖州、东广州、吴州。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体系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高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改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诗,就有“孤篇压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威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鱓、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