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旅游] 黄山+醉温泉三日游

年后单位在春秋报了个黄山游的团:
具体行程及感受如下:3207点人民广场出发,约1点左右到黄山角下醉温泉。
“醉温泉”二点开始营业。我们先到醉温泉附近一个新开发的广场,游了40分钟,照了些照片。2点我们准时进入温泉,第一时间进去,人会少些。选择温泉池的主动权要多些。
泡泉注意事项:先温水淋浴预热一刻。进泉后每个温泉池泡的时间不要过长。(里面大约20多个,有花系列,玫瑰,茉莉;有中草药系列,枸杞,当归;牛奶,咖啡……温泉池直径差不多35米。进入温泉不得带照像器材。里面还有水上排球,小游戏池。泡一到二个出来一般要进行补水。温泉周围有服务人员。泡的差不多可以上室内休息,上网,打球,补充水果(免费)含在门票168元内。(团费含)差不多5点收工,回宾馆。因为所有吃饭自行解决,来时在浙江小镇跟此行黄山所有朋友共餐,每人20元,菜还算可以,导游联系的饭店。第三天回来也是如此。20号晚上同事去黄山角下的步行街吃的烧烤。回去打扑克,打砸金花,第一天本人还赢了约20元,呵呵。然后洗漱休息。
第二天:530起床直奔黄山,做大巴转黄山环保小巴约一半小时到达黄山。具说私车和大巴不得上山,每人交给导游26元,双程小巴车票。715开始徒步爬山。爬山前准备工具:雨衣,(可在山下购买一次性,),手套,拐杖,常用药,水(重要)干粮。山上东西很贵,而且有段距离才有商品可售。要求:尽量轻装上阵,到山顶注意保暖衣物。门票每年看淡旺季而订,一般大多数时间202元(含保险),无二次门票,此次门票费用自理,团费不含。索道双程160元,因此次同事都是报着爬上去的态度,再加上都是年轻人我们决定和索道告别。
导游因带部分其它人员去其它景点,(他说爬过黄山的人再去爬就是猪头)交给当地地导一小姑娘。因为除了我们单位还是其它小团散客。导致爬山刚两个小时导游没影了,一路上也没有讲解,其实再一次估计也讲不了,上气接不了下气的爬啊爬。地导听说我们不做索道当时就有想哭的感觉
此次爬山我们先爬的前山也就我们的选择,只能先爬到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然后走向后山,再上第二峰光明顶(前山和后山的约中点的位置,海拔1860   然后一路下来,整个过程没有在山上吃饭,休息过四次,每次约一刻钟)下山上车时间为630左右。山上时间约十小时,同事统计上山加下山约徒步18公里。具体感受保留,给未去想去的朋友留有空间。  回到宾馆因疲惫没有出去吃饭,大家买东西在宾馆聚餐。然后继续咋金花,赢了70睡了
第三天:730起床,8点出发去屯溪老街游玩,主要是购单地特色商品。中午发车回沪,中途在浙江另一小镇吃饭,别在桐乡休息购特色商品。约六点到沪。
整个过程三天,团费428/人,不含黄山门票和三天吃饭。




[ 本帖最后由 紫竹轩 于 2009-4-4 17:00 编辑 ]

1.jpg (121.27 KB)

1.jpg

2.jpg (54.89 KB)

2.jpg

3.jpg (82.38 KB)

3.jpg

4.jpg (56.25 KB)

4.jpg

5.jpg (139.82 KB)

5.jpg

6.jpg (40.34 KB)

6.jpg

7.jpg (21.37 KB)

7.jpg

8.jpg (60.04 KB)

8.jpg

9.jpg (44.74 KB)

9.jpg

10.jpg (39.36 KB)

10.jpg

11.jpg (96.07 KB)

11.jpg

12.jpg (53.69 KB)

12.jpg

13.jpg (76.73 KB)

13.jpg

14.jpg (81.65 KB)

14.jpg

15.jpg (51.21 KB)

15.jpg

16.jpg (22.39 KB)

16.jpg

17.jpg (42.21 KB)

17.jpg

18.jpg (40.93 KB)

18.jpg

19.jpg (49.91 KB)

19.jpg

20.jpg (50.42 KB)

20.jpg

211.jpg (56.96 KB)

211.jpg

2111.jpg (58.74 KB)

2111.jpg

21111.jpg (45.23 KB)

21111.jpg

22.jpg (56.5 KB)

22.jpg

121.jpg (38.37 KB)

121.jpg

122.jpg (58.7 KB)

122.jpg

123.jpg (39.93 KB)

123.jpg

124.jpg (28.33 KB)

124.jpg

28.jpg (59.07 KB)

28.jpg

29.jpg (69.01 KB)

29.jpg

30.jpg (34.67 KB)

30.jpg

未命名1.jpg (117.54 KB)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67 KB)

未命名2.jpg

未命名3.jpg (117.79 KB)

未命名3.jpg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照片怎么也传不上去了呢,一传就掉线。。。
呵呵,第一爬,做索道感觉太。。。
主要就想体验:“上五岳不看山,上黄山不看五岳”
还有一句就是电视上经常上看到的“感受黄山,天下无山”。
就这两句我也得爬上去看看到底是啥意思。。。
早上爬到半山还下了小雨。。。

补充

素来有闻黄山有四怪“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去过黄山的友人曾将它的美丽如此
形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她的魅力有无限想象。
首先说说它的美景留给眼中的感觉吧!其实作为一个旅游者对于游览景点的感觉可谓见人见智,旅行的快乐包括食、住、行。只有其一或有偏颇。黄山所处之地古称谓“徽州”,熟悉历史同仁对此是否有亲切之感,它的名字和我们今天的安徽省是有着极大的渊源,“安徽”之“安”取自安徽省的安庆市,而“徽”正是取自徽州的“徽”,不过,今天,他的名字因为着黄山之故,已经更名为黄山市了。正如湖南的张家界市,在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前称谓是“大墉县”。

 黄山石之怪乃为石山故,著名之石有一块“飞来石”,取自《红楼梦》之宝玉,黄山石之用处大凡对爱好古文学同仁不会陌生,他乃文房四宝之一徽墨及仅次于端砚的砚台主要制作原料。黄山之另一怪--奇松,随处可见,形态各异,黄山松创植物生长人类可观之顽奇,黄山松长于石缝之中并慢慢用根茎化解黄山之石吸收其中的氨基酸成分长成,最有名的当属“迎客松”,迎风而立,如欢迎之态,游客争相留影纪念,未能一一细赏。另有其他诸如同心松、妙笔生花松。

四怪其首-怪松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
    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可是,迎客松毕竟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黄山人极为重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黄山园林局自1983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一位专职特护,对她实行全天候科学守护。十多年来,迎客松未出现过任何意外。
    黄山松,热情而又稳重,好客却不谦卑,亲切略带矜持,迎宾绝无虚意,她不仅描绘了黄山人的性格,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采!
·迎客松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千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干年。”游人到此,目睹此松,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景留念,引以为幸。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

·送客松



    送客松在玉屏峰的道旁。此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有诗赞曰:“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陪客松

    陪客松在玉屏峰前文殊台上。为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态秀丽,似长年累月既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故名“陪客松”。有诗赞曰:“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其旁石上有“果然”二字题刻。

·盼客松



    从天都新道“天地一线”回首,可见此松。它伸展巨臂,姿态很像玉屏峰前的迎客松,似在盼望游客登临,故名“盼客松”。但长期僻居深山,寂寞千百年,自天都新道开通后才展现风采。今人有诗赞曰:“古松旷劫守深山,盛世而今路始盘。盼到天明终有客,愿将青翠献人间。”

·望客松
    望客松在玉屏峰至莲花沟的途中。松干粗矮,树皮黝黑,树冠密集而倾斜,姿态苍劲

四怪之首——松(选摘)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
    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可是,迎客松毕竟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黄山人极为重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黄山园林局自1983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一位专职特护,对她实行全天候科学守护。十多年来,迎客松未出现过任何意外。
    黄山松,热情而又稳重,好客却不谦卑,亲切略带矜持,迎宾绝无虚意,她不仅描绘了黄山人的性格,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采!

·迎客松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千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干年。”游人到此,目睹此松,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景留念,引以为幸。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


·送客松





    送客松在玉屏峰的道旁。此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有诗赞曰:“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陪客松

    陪客松在玉屏峰前文殊台上。为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态秀丽,似长年累月既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故名“陪客松”。有诗赞曰:“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其旁石上有“果然”二字题刻。


·盼客松





    从天都新道“天地一线”回首,可见此松。它伸展巨臂,姿态很像玉屏峰前的迎客松,似在盼望游客登临,故名“盼客松”。但长期僻居深山,寂寞千百年,自天都新道开通后才展现风采。今人有诗赞曰:“古松旷劫守深山,盛世而今路始盘。盼到天明终有客,愿将青翠献人间。”


·望客松
    望客松在玉屏峰至莲花沟的途中。松干粗矮,树皮黝黑,树冠密集而倾斜,姿态苍劲优美,因其挺立高崖,似登高眺望游客,故名“望客松”。有《相见欢·望客松》词咏之:“千年久立高岩,笑颜堆。待客情深乍见,又分开。留难住,欢声去,几时回?望眼欲穿挥泪,盼重来。”


·蒲团松





    清康熙八年《黄山志》列为九大名松之五。在玉屏楼至莲花沟道中,老鹰石下。树身高3米,侧枝密集在2米高度,盘曲于四周,然后平伸,向北面倾斜,针叶簇集顶部,树冠铺展平整,状如用蒲草编成的供僧、道打坐、跪拜之用的蒲团,故名。冠幅直径10米,投影面达78平方米。清人丁廷健有诗咏曰;“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半亩宽。疑是浮丘钱坐处,至今留得一蒲团。”诗中将蒲团松的形状与浮丘得道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进行描述,使蒲团松显得更加神奇而富有魁力。今人亦有诗曰:“松冠平扁似铺棉,形若蒲团半亩圆。大厦千间张锦绣,何如顶上好安眠。”


·探海松




    探海松在天都峰顶,经过天桥,可望见一棵古松悬在危崖上,即为探海松。它有一侧枝很长,倾伸前海,犹如苍龙探取海中之物。故名。相传,有位仙人应邀去天都赳宴,行至桥上,只见云海翻腾,浩气临空,于峰万壑,倏忽变幻。他看得如醉如痴,将赴宴忘得一干二净。另一位仙人东方朔见此光景,即拍拍他的肩膀,笑曰:“老翁老翁,犹似老松,不尝他酒,独饮海风,一醉千年,其乐无穷。”那仙翁一听,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心想:这里比仙宫还美,何不在此一醉千年?于是便摇身一变,化作一棵苍劲的松树,日夜饱饮海上的烟霞。这就是探海松。因其造型奇特,故旧志将它列入黄山“十大名松”。有诗咏之:“天都绝壁一松奇,古干倾斜势欲离。要与龙王争海域,侧身欲跳舞披靡。”


·倒挂松
    倒挂松在莲花峰道中,旧志所列九大名松之八。奇松似苍虬逆悬,根茎怒生。此松已枯死。如今在去玉屏楼道中的“一线天”左侧峰壁下。也有倒挂松,其根在上,盘生于石隙中,主干倒长约1米又折向上伸出枝叶,如龙戏水.倒挂高空,形态奇特,独具一格。


·望泉松
    望泉松在盼客松附近,生于一悬崖峭壁上。古松巨大,斜向生长,树冠伸向汤泉,似在探望汤泉之胜,故名“望泉松”。有诗咏曰:“大夫峰顶望温泉,几度沧桑已变迁。万态风云遮眼过,老松相伴有青烟。”


·贴壁松
    贴壁松在天都新道“试胆石”下。古松高大挺拔,紧贴岩壁,故名“贴壁松”。其枝干倾斜,向一侧伸展,形态奇特。有诗赞曰:“贴壁而生足底坚,人间遥隔几重烟。天崩地裂身犹健,哪怕严寒酷暑煎。”
有两株。一株位于黄山白云新道,从天海至步仙桥段的悬崖峭壁上,海拔1450米处。扎根于岩隙,主干紧贴岩壁,树枝向两侧舒展,形如一幅美妙的铁画。树龄200年,高7.5米,干围0.65米,冠幅直径4米。另一株位于黄山天都新道“试胆石”下,海拔1700米处。高大挺拔,主干紧贴岩壁,枝梢向前斜倾,形态奇异。此树树龄400年,高11米,干围1.5米。

黄山云海(选摘)

云海是山岳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黄山、牯牛降、凉峰、齐云山都可看到云海,但以黄山云海为最奇。云海的形成,有其原因和规律。黄山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水分不易蒸发,因而湿度大,水气多。雨后常见缕缕轻雾,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雾天250日左右,真可谓云雾之乡。黄山云海是由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和地面雾形成的。低云主要是层积云,这是其特点。黄山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有97%的云海由层积云形成,只有3%由层云或雾形成。6至9月,有淡积云和浓积云形成的云海,约占这个时期云海总数的6%。
    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约在800~1200米之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尤其是壮观的云海日出。入夏后渐进梅雨季节,随着气温升高,云的凝结高度升到1500米左右,云层高度超过或接近大部分峰顶,这时候云雾笼罩,不易看到云海。7月至8月份,为黄山盛夏,这段时间常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上升,低云的凝结高度也上升到全午的最高度。山的阴面,湿度大,容易形成对流。上午到午后,山头周围常有淡积云和浓积云形成,但由于云层高于峰顶,因而云海少见。在傍晚或早晨,偶而可以看到由积云、层积云形成的云海,但由于环流影响,极易破坏,云海维持的时间较短。入秋以后,约9月至10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低云的凝结高度也随之下降。冷空气过后,常出现层积云较高的大面积云海。
黄山云海,特别奇绝.黄山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跌,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干变万化的云海大观。清休宁人、诸生吴应莲的《黄山云海歌》有句云:“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楫随波漾。”“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正是反映了黄山云海干变万化所形成的种种奇观。如至风平浪静之际,则白云茫茫,一铺万顷。无数的山峰,被白云淹没,只剩下几个峰尖,象是大海中的岛屿。清人江鹤亭有诗曰:“白云倒海忽平铺,三十六峰连吞屠。风帆烟艇虽不见,点点螺髻时有无。”描述的就是黄山云海风平浪静时的情景。但转瞬之间,又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尤其是在雨雪之后,日出或日落时的“霞海”最为壮观。太阳在天,云海在下,霞光照射,云海中的白色云团、云层和云浪都染上绚丽的色彩,像锦缎、像花海、像流脂、美不胜言。从美学角度观察,黄山云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其洁白云雾的飘荡,使黄山呈现出静中寓动的美感。正是在这种动静结合之中,造化出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人间仙境。


狮子峰云海
    云海的形成,有其原因和规律。黄山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水分不易蒸发,因而湿度大,水气多。雨后常见缕缕轻雾,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雾天250日左右,真可谓云雾之乡。黄山云海是由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和地面雾形成的。低云主要是层积云,这是其特点。黄山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有97%的云海由层积云形成,只有3%由层云或雾形成。6至9月,有淡积云和浓积云形成的云海,约占这个时期云海总数的6%。
排云亭观云海-霞光映照下的西海
    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约在800~1200米之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尤其是壮观的云海日出。入夏后渐进梅雨季节,随着气温升高,云的凝结高度升到1500米左右,云层高度超过或接近大部分峰顶,这时候云雾笼罩,不易看到云海。7月至8月份,为黄山盛夏,这段时间常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上升,低云的凝结高度也上升到全年的最高度。山的阴面,湿度大,容易形成对流。上午到午后,山头周围常有淡积云和浓积云形成,但由于云层高于峰顶,因而云海少见。在傍晚或早晨,偶而可以看到由积云、层积云形成的云海,但由于环流影响,极易破坏,云海维持的时间较短.入秋以后,约9月至10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低云的凝结高度也随之下降。冷空气过后,常出现层积云较高的大面积云海。
    黄山云海,特别奇绝。黄山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跃,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清休宁人吴应莲的《黄山云海歌》有诗句云:

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揖随波漾。
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
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正是反映了黄山云海千变万化所形成的种种奇观。如至风平浪静之际,则白云茫茫,一铺万顷.无数的山峰,被白云淹没,只剩下几个峰尖,象是大海中的岛屿。清人江鹤享有诗曰:

白云倒海忽平铺,三十六峰连吞屠。
风帆烟艇虽不见,点点螺会时有无。

倒海翻江涌双笋
    描述的就是黄山云海风平浪静时的情景。但转瞬之间,又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尤其是在雨雪之后,日出或日落时的“霞海”最为壮观。太阳在天,云海在下,霞光照射,云海中的白色云团、云层和云浪都染上绚丽的色彩,像锦缎、像花海、像流脂、美不胜言。从美学角度观察,黄山云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其洁白云雾的飘荡,使黄山呈现出静中寓动的美感。正是在这种动静结合之中,造化出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人间仙境。
黄山景区群峰耸立,峡谷纵横,每当云海涌来时,整个黄山景区就被分成诸多云的海洋。所以根据方位的不同黄山云海可分为: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天海。


黄山东海
    位于白鹅峰、仙都峰以东。包括白鹅岭下大峡谷和皮篷一带区域。东海虽不如南海、北海那样宽广但山峭谷深,风起云涌,更为变幻莫测。随着谷风的环流运动,云雾急速翻滚,如同惊涛骇浪,汹涌澎湃,亦具气势与特色。贡阳山麓的“五老荡船”,在云海之中更加逼真。
    观赏东海的最佳地点在白鹅岭和东海门。
黄山南海
    位于天都、莲花两大主峰以南。这里峰高壑深,常有云雾缭绕并行成浩瀚云海。以其位置称为“南海”,亦叫“前海”。这一带,云海广阔,无数山峰沉入海底,唯独朱砂峰、老人峰、紫石峰等诸峰尖露出海面,在如大海中的岛屿。
    玉屏峰的文殊台在天都、莲花两峰之间,坐北向南,是观南海的理想之地。
    在玉屏峰前晨观云海,最为奇绝。只见无垠的天际,一片灰蒙。南面,紫石、玉屏、独耸岩诸峰,宛如刚刚沐浴过后的妙龄少女,天生丽质,婀娜多姿,静谧地躺在晨曦的怀抱中。西边,远远望去,云蒸霞蔚,象一群羔羊,忽而向东漫步,忽而朝西奔涌。须臾,它们似一群惊散的羊羔紧紧地依偎在骆驼峰旁,恋恋不舍,不肯离去。游移不定的云雾,忽聚忽散,倏尔而逝。有时好比汪洋中的万顷碧波,银浪排空,翻滚不息。在晨光雾海的衬托之下,伊然是一幅仙山琼阁图,令人仿佛超脱凡尘,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神奇而又美妙的仙境。
黄山西海
    位于丹霞峰、飞来峰的西侧。千仞壁立、万壑峥嵘、气势磅礴的西海大峡谷就在这里。它也是黄山风景区中最秀丽、最深邃的部分。
    观西海,最佳地点在排云亭。排云亭前绝壁千丈,云气缭绕,是欣赏云海、晚霞和奇峰幽谷的绝佳境地。


黄山北海
    位于丹霞、狮子、始信峰以北。远处为原太平县的广阔田野。狮子峰、始信峰北侧陡峭,悬崖幽谷之间,常有云海出现。由于地形复杂,气流在山峦间穿行时,不断遇到障碍,形成环流从谷风,在深壑中时而上升,时而跌落。云雾随之上下,回旋飘动或弥漫舒展,如同海涛起伏,浪飞潮涌。凌晨,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照射云海,色彩绚丽,更显奇观。
    清凉台和狮子峰顶,是观赏北海的最佳境地。
黄山天海
    位于光明顶前,即南、北、东、西四海之间,为海拔1750米的高山盆地。从光明顶回望,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当周围群峰没在云海之中时,此处却是一片晴空。正面的鳌鱼峰和“鳌鱼”背上的“金龟”在云海之中更加绝妙。
    玉屏楼前观南海,乃不知天海之胜。
    光明顶顶部高旷平坦,是观天海的最好去处。同时也可统观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五海烟云尽收眼底。
其实真的挺好,就是有点累,建议走上去,做缆车下来。(如果打算一天下山,不在山上入住)来回都走路,很幸苦。
三青山?在哪有时间去。
几个同事说普陀山不错,最近打算去看看,雁荡山也打算去看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