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灌水] 记者走访沪上唯一街道外事办 外国朋友到曹杨感受上海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叟    时间: 2013-6-5 10:42     标题: 记者走访沪上唯一街道外事办 外国朋友到曹杨感受上海生活

74岁的丁秀媛回忆:“大概有曹杨新村那一年,外事组就成立了,负责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工人的新生活。”曹杨新村是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在那段国际社会重新看中国的岁月里,这里是一个重要“窗口”。

  1959年,丁秀媛成为曹杨新村第一小学的一名教师。上世纪60年代初,主修俄语的她接受指派,成为外事组一名编外人员,负责接待来曹杨新村小学访问的外国朋友。

  丁秀媛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为外宾服务的常规项目。“外宾走进学校后,三四个事先挑选出来的小学生,拿着鲜花和红领巾,笑脸相迎,”丁秀媛说,她负责把外宾带到高年级教室里,一路上简单介绍学校特色,以及正在开展的小学教育。

  进教室后,声线条件一流的学生朗读课文,“可能是因为语言的关系,互动性不强,不过进入音乐室后,外宾明显活络起来,”丁秀媛说,正在上音乐课的学生往往会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友谊天长地久》,音乐无国界,又都是那个年代最主流的旋律,“外宾一下子没了拘束,一起唱、一起跳”。

  比丁秀媛稍晚几年,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徐步青成为市ZF外事办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据徐步青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像曹杨新村这样有着外事接待任务的街道(镇)大概有27个左右,随着机构职能合并、功能转型,坚持下来的只有曹杨街道一家。

  1998年,徐步青参与组建了街道外事办;2000年,成为街道外事办第二任主任,工作至今。

  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曹杨街道对外事工作十分重视,在定编时,给了外事办两个公务员编制。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在编的只有徐步青一人。

  不过,徐步青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退休老师丁秀媛是他的好搭档。此外,从普陀区外事办退休的王老师,在再三邀请下,也来发挥余热。

  当然,外事办最好的“编外队员”,是全体曹杨街道的老百姓。徐步青说,居民们对来访问的外国朋友特别热情。

  在街道外事接待任务中,有一个好评度很高的项目,就是“和曹杨人共进午餐”。为了烧一桌合乎外国朋友口味,又不失中国特色的菜肴,“编外队员”们自己掏腰包买烹饪书,看电视美食节目。就这样,“买?烧”了一辈子的张家阿姨、李家姆妈六七十岁“学烹饪”,倒也是其乐融融。

  “外事接待任务重,最缺的还是领队,”徐步青说,目前正在培养的一个大学生社工,已经可以独立去接待外国朋友。而内勤王阿姨,在最忙时也可以不慌不忙当领队,这背后当然是老法师的言传身教和阿姨可贵的上进心。

  抢救上海的外事接待史

  徐步青说,别看曹杨地方小,前美国总统卡特、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前柬埔寨首相宾努亲王……这些头面人物,都是曹杨的座上宾。而且,他们都是在任期内来访问曹杨的,绝对的一级警卫,最高规格。

  徐步青现在一有空,就开始回忆往昔点滴,他把“抢救”历史,也当成了一项工作。

  在曹杨街道档案室里,外宾接待记录本按年份排列在案。记者随便翻了其中一本,在1985年的目录下,是一连串高级别抬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英国国防部参谋长、朝鲜人民代表团大将、坦桑尼亚副总统、博茨瓦纳民主党主席……泛黄纸张上的风云际会,徐步青早已司空见惯。“像这样的高规格外宾,每年有几十批,”徐步青说。

  近二十年过去了,看名字,看职务,还是依稀可以想起当年的警卫级别、接待规格。徐步青说,这部分历史需要专人来整理,这不仅仅是曹杨的历史,更是那些外国政要的个人史,他们所在国家的外交史,记录了中国的友好,见证了他们和中国的友谊。

  继续做好城市的窗口

  去年,曹杨街道外事办一共接待外国朋友411批、6700多人次。除了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等主要国家,还有来自毛里求斯、波多黎各、委内瑞拉、智利的外国朋友。

  “现在,我们接待外国政要的任务比以前轻了许多,主要是民间交流,继续当好上海的窗口,让外国老百姓通过曹杨,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继而了解上海,了解中国,”徐步青说。

  记者要采访丁秀媛,本以为她已退休,时间一大把,但还是约了一个星期。在这一星期里,丁秀媛每天都要带两到三批外国朋友,去菜市场逛逛,去居民家里串串门,如果碰上“饭点”,就留下来吃顿荠菜大馄饨,如果碰上“娱乐时间”,就听老妈妈合唱团唱个歌。总之,“让他们感受曹杨人最真实的生活”。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