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当心悦耳的噪声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叟
时间:
2012-10-23 15:40
标题:
当心悦耳的噪声
噪声是什么?习惯上人们将噪声定义为环境中人们所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杂乱无章的声音。伴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噪声污染出现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重的趋势。当前,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一起被视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三大公害。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噪声来源十分广泛。当噪声污染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对人体构成多方面危害,而这些影响往往是以隐蔽的方式作用于人体,容易被忽视。根据噪声发生的机理,通常将噪声分类为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纺织机械、电锯、机床等发出的声音;流体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通风机、空压机、汽笛等发出的声音;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出的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声音;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指人们在体育比赛、YXJH、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音响设备、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和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等。
但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颠覆传统的噪声概念。与人们接触其他噪声时会主动回避不同,目前在青少年人群中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音乐播放、MP3、随身听等发声类电子产品,以及卡拉OK的歌厅音响,却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作用于人体,当这种噪声暴露达到一定强度,并且累计到一定的时间,会呈现为一种主动获取的健康损害效应。
目前医学界将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分为两类:对人体听觉系统的损害和全身性损害。
语言与听力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报道,人类接受的信息中约有11%来源于听觉,仅次于视觉。当人们进入强噪声环境,会感觉到刺耳难受,离开噪声环境后,耳朵还会嗡嗡作响,甚至出现听力下降。如果这种暴露持续时间不长,脱离噪声环境后听觉会很快恢复,属于生理上的适应。在强烈噪声和累计时间的持续作用下,人的听力减退会趋于明显,听觉敏感性的恢复所需时间延长,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听觉器官功能性变化。但是,人体长时间受到过长、过强的噪声刺激,会引起内耳感音性器官的退行性变化,由功能性改变逐步衍变为器质性损伤,称为噪声性耳聋。由于噪声性耳聋的早期变化从人体听力的高频段开始,不会感受到显著的听力减退;而一旦出现语言频段的损害,人们意识到耳聋的存在时,病变往往已经进入不可逆的阶段,全力医治也很难再恢复以往的听力。
有研究报道,噪声除对听觉系统造成直接损伤外,还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等系统的非特异性损害,噪声对人的心理活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者将扬声器放在孕妇腹壁上播放92dB(A)的音响,4-6秒钟后可使胎儿的心率一过性急剧上升;有研究表明,严重噪声污染对孕妇和胎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可引起子宫收缩,妨碍胎儿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胎儿发育。人们长期接触噪声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人在噪声作业环境中容易出现紧张、忧虑、愤怒、疲劳和情绪低落,影响工作效能。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同等强度和时间的噪声暴露,可以引起超过成人的健康危害。国内学者观察30名16-18岁的初次购买随身听的学生,发现受试者听力减退与听取时间呈正相关,每天听取3小时以上者,可以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国内学者对某城市1567名中学生进行MP3使用情况和听力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MP3拥有率为85.2%;长时间高音量听MP3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而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其危害知之甚少;研究表明听力减退比率及自觉症状检出率均随MP3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呈剂量-反应关系;每天使用时间越长,听力损伤及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越明显。
随身听等发声类电子产品虽然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或娱乐,但耳机直接插入耳内,随机检测音量常常超过100分贝,且声音不能扩散;听取时间越长,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导致对听觉系统在内的人体伤害。鉴于各种发声类电子产品正在迅速覆盖更广泛的青少年人群,家长及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以健康教育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养成科学用耳的良好习惯。青少年应当避免在地铁、大型JH等高噪声背景的公共场所使用随身听等发声类电子产品,正常使用时要控制音量和接听时间,每年需要到医院耳科进行一次纯音听力检测,以避免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