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 转基因食品和微波炉到底有害还是无害? [打印本页]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2-15 12:10     标题: 转基因食品和微波炉到底有害还是无害?

本帖最后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12-15 12:29 编辑

转基因食品和微波炉到底有害还是无害?
经常看到论坛里有反对转基因食品的帖子,是在忍无可忍了,我要开贴澄清一下。
我坚定地站在方舟子一边,包括打假、中医理论以及转基因食品。
    本人中医临床本科毕业,分子生物学硕士,现在是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觉得中医理论完全不科学(这个以后有时间再讨论),所以跨专业到了分子生物学。做过的转基因不下于上千,我想我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话说转基因,有人说虫子都不能吃的人能吃吗?有人说导进去抗生素抗性怎么办?有人说进到肠胃细胞里怎么办?国人这点科普知识,说出来不怕别人笑吗?怎么好意思打出来的?谁来说说基因重组的原理?或者能来点实在的危害机理吗?哪怕就是简陋且粗糙的,勉强说得过去也行啊。
    我跟大家说说吧,基因是一段DNA序列,通过载体(也是一段DNA)导进宿主细胞,这段基因表达出蛋白质发挥功能,要么抗旱要么放虫要么除草或者增加产量等等。我们吃到肚子里,蛋白质跟DNA一起降解,蛋白质变成氨基酸被人体肠道细胞吸收,DNA(包括宿主食物本来的和重组进去的)分解成核苷酸,并进一步代谢排出体外。极微的可能性进入肠道细胞,即便是进入了,与人体DNA发生重组的概率就更小了。事实上,在实验中从来没有发现过无缘无故两段DNA发生重组,因为缺少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的粘性末端和重组酶系统。好吧,我承认我们受科学知识所限,我们体内真的把基因给重组进去了,又恰好重组进了我们人体的基因表达区(要知道这个几乎不可能重组的这么精确),蛋白表达了,那这种在肠道细胞里的蛋白亦不会被适当地加工折叠运输发挥功能;此外科学家在设计转基因时都已经考虑了表达蛋白的潜在毒性,怎么可能把毒性蛋白吃到肚子里呢?至于DNA片段,重组进去以后又不会遗传,更没有风险。又不会进入生殖细胞,怎么就遗传给下一代啦?是不是提起基因好多人本能地认为会遗传呢?
    可见,一知半解害人啊,还个个说得义正言辞。担心转基因食品,那怎么不去担心天掉下来呢?不担心月亮上掉下一块山砸到地球呢?不担心家里的微波炉爆炸会像释放原子核里边的能量呢?
    最后说一句,我老婆(医生)、3岁儿子还有本人,都食用转基因食品,我们没有任何阴影。同学们大可以不买就是了,但自以为是的抨击方舟子就很过分了,说白了还是无知害的。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1994663.shtml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2-15 12:10

方舟子: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
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622001902-1203863549
摘自《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微波炉的发明纯属偶然。1945年,美国工程师斯宾塞(Percy Le Baron Spencer)在测试用于雷达装备的磁控管时,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猜测是磁控管发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并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微波炉因此诞生。当然,斯宾塞在做实验时本人也经受微波烘烤,不过这似乎对他的健康并无影响:他活了76岁(1894-1970)。早期微波炉既笨重又昂贵,直到1967年才出现了适合家用的小型微波炉。由于用微波炉烹饪既快速、方便又清洁,深受欢迎,目前发达国家几乎家家都有微波炉,在中国也相当普遍。微波炉已成了现代生活的象征之一,因此,如果有谁说微波食品有害健康,那可真有点骇人听闻了。这种小道消息本来只在网站和小报中流传,可信度很低,本无需认真对待。但是最近有一篇翻译文章《微波食品弊大于利》(作者/Raymond Francis,译者/吴轶凡,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出现在了中国一份读者众多、有很大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上,把微波食品说得极其恐怖,而且言之凿凿,似乎很有科学根据,让读者恨不得赶快把微波炉扔掉,这就值得我们重视了。

该译文后面的注释称文章作者是“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这是译者为了夸大文章的权威性而捏造出来的一个头衔。在原文后面,作者Raymond Francis只说自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培养的科学家”,换句话说,就是曾经在MIT上过学。此人也并非正儿八经的科学家。根据从网上检索到的他接受采访时的自我介绍,他曾经在MIT得过化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十几年前自己觉得健康状况不佳,看了多个医生都未能让他恢复健康,于是对医学失去信心,自己研究医学,创建了一家叫“超越健康”(Beyond Health)的公司,专门推销“最佳保健”,销售他发明的保健品,并出过一本书叫《永不生病》(NEVER
BE SICK AGAIN),声称人类的疾病只有一种,即“异常细胞”,自吹这是“两百年来最重要的医学发现”,如果按他那一套来做,就可以永不生病云云。可见这是个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却自以为有天才发现的夸夸其谈的“科学猜想家”和保健品商人,而这篇文章正是登在其推销保健品的网站上的宣传材料,里面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和逻辑谬误。

作者承认微波在自然界也存在,但是声称微波炉产生的微波不同,“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一般的微波炉手册都有电路图,有电工知识的读者不难看出,里面有一个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微波炉中的磁控管是用直流电来产生微波的。一篇抨击微波炉的文章,却连微波炉的工作原理都没有搞明白,足见作者的学术素养低到何等程度,还能有什么可信度?

作者提到一次医疗事故,有一位妇女在接受输血后死了,原因是所用的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他声称“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并质问“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冰冻的血浆,原因在于普通微波炉在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而血液一旦温度升高到40摄氏度以上,就会出现溶血。可见,这种医疗事故完全是由于融化血浆时局部过热引起的,而不是微波加热本身会产生毒性。事实上,目前医学界专用的血液加温器,有许多就是用微波加热的,并没有因此出现医疗事故。输血和饮食之间也没有可比性。不适合于输血的加热方式,并不等于就也不适合于饮食。例如,如果用水浴加热血液也会出现溶血,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食品也不能用水浴加热呢?有点头脑的人稍微想想,就知道这种推理之荒谬。

该文还提到了一个实验:“瑞士皇家科技协会(按:应译为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Hans Hertel博士和Bernard Blanc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Hertel博士曾经为瑞士食品公司工作,后被解雇,也成了Francis那样的“保健专家”,但从来不是瑞士联邦研究所的成员,与他合作的Blanc博士才是该所的技术顾问,不过Blanc博士后来宣布改变看法。他们做的这项实验,是非常不严密,甚至有些荒唐的。他们总共只找了8名实验对象,其中一位是Hertel本人,实验者本身就是实验对象,完全违反了临床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双盲原则(实验者和实验对象要互相不知情,以免在测量数据和解释结果时出现主观偏差)。从统计上来说,只有8名实验对象,样本太小,没有统计意义。其实验设计也相当荒唐:让实验者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在生食品、用普通方法烹饪的食品和用微波炉烹饪的食品,在进食之前抽一次血,在进食之后15分钟和2小时各再抽一次血,然后比较血的成分变化。他们声称,在吃了微波食品之后,血液成分马上发生了不良变化。这是荒唐的。他们忘了,在进食之后,还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食物中的成分绝无可能如此迅速地进入血液并改变其成分。

限于篇幅,我不想在这里具体地一一驳斥这篇文章的无稽之谈。我只想指出,只要对微波炉加热原理有所了解,就不会相信微波食品会有害健康。微波是通过电场变化让食品中的水分子高速旋转、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来加热食品的,微波本身的能量极低,不足以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微波被吸收,全部转化成了热能,一旦关掉微波炉,磁控管停止产生微波,微波也就立即消失了,不可能“储存”在食物之中。如果说用微波炉加热有什么坏处的话,那也是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热可能破坏了某些营养成分(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专家建议不要用微波炉加热给婴儿喝的奶)。但是总体上来说,微波食品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特殊危害的,与一般加热方式相比,它甚至可能还有某些益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资料说:“微波烹饪与普通烹饪相比,并不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事实上,用微波炉烹调的食物可能保留了更多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微波炉的烹饪速度更快,而且不必加水。”

最后顺便谈一下微波泄漏的问题。微波辐射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目前还在研究。微波辐射能够加热食物,当然也能够加热人体组织。高强度的微波辐射能烧伤皮肤,眼睛对之更敏感,有可能导致白内障。但是从微波炉泄漏的微波的强度,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微波炉有多重保险防止微波泄漏。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定,在离微波炉5厘米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必须控制在每平方厘米5毫瓦之内,这个强度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任何损伤,而事实上目前生产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比国家标准还要低。而且,微波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衰减的,在离微波炉50厘米处的微波强度只有离微波炉5厘米处的一百分之一。微波炉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超标泄漏的,万一由于微波炉损坏而出现大量微波泄漏,最可能的后果之一是让你觉得皮肤发热。

高技术产品对一般人来说,总是显得很神秘。神秘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惧,有些人也就利用这一点来吓人、蒙人。我们要了解这些人的背景,相信更权威、更可靠的资料,不要被轻易吓住,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作者: 呆呆小雪    时间: 2010-12-15 12:27

看到这篇文章,我真的哭。。。。。。。。。
微波泄露只是量的大小,量过大,很可怕。
最可怕的是那个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牛人。真的太不要脸了,为了出名,什么都敢胡说。
全世界都没敢给转基因食品下一个安全的定性,唯独你敢下这个定义。那么好吧,请这个牛人全家族的人都以转基金来食品来证明一下这个东西的安全吧,吃个几代人,再来下结论不迟。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2-15 13:01

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知》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认为,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O余年,并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1.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在基因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影响抗生素对人体的药效,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   2.转基因技术中的蛋白质转移可能会引起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分割重组后的新的蛋白[1]质性状是否完全符合我们设想的需求有待考证;   3.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有可能增加和积聚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甚至会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或产生新的毒素;   4.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转基因食品是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人为使之在生存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这必将使自然生存法则时效性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且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更是不可逆转。   因此,致公党中央建议:   一、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规建设   二、控制或限制转基因动物或植物的种养植区域   三、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作者: 呆呆小雪    时间: 2010-12-15 13:07

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知》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认为,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O余年,并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1. ...
伊万豆夫 发表于 2010-12-15 13:01
我们国家不是说要推行转基金水稻吗,看了心寒
作者: 飞鱼    时间: 2010-12-15 13:30

给你吃,你也不知道是不是转基因的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2-15 20:21

非洲国家改变态度 欧洲人反感转基因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158286.html

土豆引起的欧洲转基因激烈争议
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e/435583.shtml

转基因作物:欧洲人缘何横眉冷对
http://xn--54q391clos.xn--fiqs8s/con...nt_1077358.htm

------------------------------------------
看来欧洲国家确实比美国保守。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