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影音] 新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影片《武训传》 [打印本页]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1     标题: 新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影片《武训传》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

图片附件: 18802495.jpg (2010-11-30 12:51, 37.94 KB) / 下载次数 40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4909&k=6273cdee7dd0d365481065feb71cc09c&t=1733033568&sid=fO74dc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2

《武训传》剧情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武训(1838—1896)是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由于目不识丁,受尽社会恶势力的欺侮和凌辱,因此萌生了兴办义学,让贫困的农家子弟都能读书的夙愿。

  武训到处乞讨,甚至向富人磕头下跪,请人赐打。天长日久,聚沙成塔,获得了一笔来之不易的钱财。他再通过放债生息,终以万吊积蓄,创办了崇贤义塾、临清卸史巷私塾,并参与筹建了杨二庄私塾。穷苦的孩子免费入了学,而武训自己依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在他58岁那年(1896年)终因积劳成疾,难以医治而亡。

  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3

故事梗概上集  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被吊起来毒打。最后周大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图片附件: 78701455440504fbb745aefa.jpg (2010-11-30 12:53, 9.74 KB) / 下载次数 39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4910&k=16aa87e5535c1baa8fa77b66f17966c2&t=1733033568&sid=fO74dc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4

下集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在李四的帮助下,周大和死牢里的太平军囚犯越狱出逃。周大找到武训、李四,要他们一起造反,武训因一心办义学,拒绝同去。周大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暴动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年老的武训肩背布褡,手拿铜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坚定而缓慢地走着。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5

《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开始公映,并受到普遍的赞扬和好评。但到了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为《武训传》下结论称:它是“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号召“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的同时,批判的矛头就指向了陶行知,意在引出即将大规模进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并发表文章,形成了中国建政后文化思想战线上的首次批判运动。7月23日至28日《人民日报》连载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实际上为这次批判作了总结,它从电影发端,横扫整个思想文化界的知识分子。http://www.stnn.cc/culture/today/t20060518_216028.html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6

电影《武训传》的背景。这是昆仑营业公司在我国刚解放的时候拍摄的。导演是孙瑜,主演是赵丹。赵丹是一位演技很好的演员。这部影片最初上映后赢得了很多好评,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如朱德,刘少奇等,都对这部片子很赞赏。武训终身行乞办学,也没有结婚,电影《武训传》也对他的这种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主席当初看到《人民日报》也有很多积极评价这部电影的文章,所以这也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收到毛选第五卷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这场批判运动的开端。对于武训的批判主要是他对统治者奴颜婢膝的投降妥协,而不是像他的同乡好友周大起来造反。当周大让他一起起义的时候,他拒绝了。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808/48239.html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2:58

附:
毛主席: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2〕。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们的作者们也不去研究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GCD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GCD,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GCD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 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注释:
〔1〕这是毛泽东修改《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时加写和改写的几段文字,它们构成这篇社论的主体。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这几段文字作为毛泽东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

〔2〕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人民日报》发表这篇社论时,这一句话是:“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社论发表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又刊登了关于这篇社论的补正,指出这句话应为:“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将其主体部分作为毛泽东的文章发表和一九七七年四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收入这篇文章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补正,这次刊印据此作了订正。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3:11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3:14

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作出为武训恢复名誉的决定。
  
在鲁西北的冠县、临清,有不少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冠县的武训高中、冠县柳林镇的武训学校、临清的武训实验小学等。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3:17

旧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兴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从这个方面来说,武训是世人皆醉中的独醒者之一,百年蒙昧中的先觉者之一。尽管他是个文盲加乞丐,他的独醒和先觉在有知识的人看来,也许过于质朴和简单。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3:23

旧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兴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从这个方面来说,武训是世人皆醉中的独醒者之一,百年蒙昧中的先觉者之一。尽管他是个文盲加乞丐,他的独醒和先觉在有知识的人看来,也许过于质朴和简单。
http://baike.baidu.com/view/60914.htm

图片附件: 1a94b36e50a3649881cb4a8e.jpg (2010-11-30 13:23, 4.24 KB) / 下载次数 49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4911&k=12b586f968b299127802d49af5353c10&t=1733033568&sid=fO74dc



图片附件: a1ad16faea6a47a159ee90ab.jpg (2010-11-30 13:23, 7.46 KB) / 下载次数 49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4912&k=310d6731cb6eea77d4bfd6e358dd96a6&t=1733033568&sid=fO74dc



图片附件: c8ab0bce39b5e07bb600c88d.jpg (2010-11-30 13:23, 7.12 KB) / 下载次数 51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4913&k=1b23b143d02c5a7365756fb134429c06&t=1733033568&sid=fO74dc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1-30 13:31

民国时期某中学的一次历史考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说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有不少学生答武训是他(她)最崇拜的人。如果现在我们用同样的考题去问现在的中学生,恐怕在三千考生里找不出一位认为武训是最值得崇拜的人。年轻一代不知武训为何方神圣,而对阅历丰富的人来说,提到武训,大家大概只能想起曾经有那么一场政治运动与此人有关。过去整个民族曾经以政治酷刑对待了武训,而现在整个民族则以失忆的方式对待武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武训似乎彻底缺席了。   与武训几乎是同时代的一个欧洲人,叫菲斯泰洛奇,他出生在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瑞士。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传教士。优良的教会传统,让他从小就懂得他如何用真诚、善良的心去无私地爱人们。他一生都在教会孤儿院工作,他与武训一样,都属于下层人,他同样“有一颗伟大的、慈爱的心”。他自述道:“我一直充当一位受冷落的,意志薄弱的初级教师,推著一辆只载著一些基本常识的书籍,空荡荡的独轮车,却意外地投身一项事业,包括创办一所孤儿院,一所教师学院和一所寄宿学校。做这些事情第一年就需要一大笔钱,可是即使是这笔钱的十分之一,我也难以弄到”   这位象乞丐一样的菲斯泰洛奇,在他毕生的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教育上的成功使得这个贫穷落后的山地小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欧洲一流的教育超级大国。瑞士的成功引起各国教育专家和高层政要人士到瑞士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后来西方称菲斯泰洛奇为“教圣”,把他为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赞誉为“圣心”、“圣德”。法国著名教育史学者康彼耶赞誉说:“他是人类教育发展中最早呼吁和力行‘爱的教育’之典范”。   同样是为理想而艰苦跋涉了一生的灵魂,东西方两个圣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菲斯泰洛奇”的武训,现如今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淡出历史舞台的趋势。“捧起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或许这才是武训先生真正期望的。但是,难道这也是我们今人所期望的么? http://baike.baidu.com/view/60914.htm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