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文学] 日本的民族特性——《菊与刀》 [打印本页]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23     标题: 日本的民族特性——《菊与刀》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人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人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图片附件: 5202e5f29d6eb353b17ec564.jpg (2010-10-12 09:23, 4 KB) / 下载次数 48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2801&k=b4feee14180c65ea9257fab78c82df8e&t=1732808528&sid=R88gG5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25

“菊”本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26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ZF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8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ZF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27

目录
  第一章 任务——了解日本   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义“最难承受”   第八章 维护名誉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28

文摘
  第一章 任务:日本研究  
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欧洲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而言,显然不存在。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或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这很难。自从日本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至今已有75年,在此期间,人们描写日本人时用的是“但是”和“也”之类的词汇;当这些词汇被用来描写其他任何国家时,会显得荒谬无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写其他民族而不是日本民族时,在说了他们前所未有地彬彬有礼之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可是,也很傲慢、专横。”当他说某个国家的人在为人处世上无比顽固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但是他们乐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极端的革新。”当他说某个民族温顺时,不会同时解释说,可他们不服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和宽厚时,他不会声称,“但他们也有背叛和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来勇敢时,他不会又细数他稠的胆怯。当他说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时,他不会继而说,他们的心胸真宽广。当他描写他们的军队如何像机器一样时,不会继而描写那支军队的士兵如何像马咬着嚼子一样不服管救,甚至反抗上司。当他描写一个民族如何满怀激情地投入西方学术时。他不会夸大他们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这种崇拜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国民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愿意费时费力;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那个民族也崇拜刀,并把最高的声望献他武士。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30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裕仁天皇宣读投降书
对于日本人来说,美国的最终胜利使事情再次发生了变化。在遭遇到最后失败时,日本人按其生活习惯放弃了至今实行的方针。独特的日本伦理观念让他们自动消除宿怨。美国的新政策和麦克阿瑟将军的管理避免增添需要清洗的新的羞辱,而只坚持实行在日本人看来是失败的“必然后果”的事情。这种做法很成功。   保存天皇制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事得到了巧妙的处理。天皇先拜访麦克阿瑟将军,而不是麦克阿瑟将军先拜访天皇,这一实例对日本人产生的巨大的教育意义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据说天皇曾对劝其放弃天皇神性的提议表示反对,说抛弃原来没有的东西会使他感到为难。天皇说,日本人并不把天皇看成西方意义上的神,事情也正是如此。可是,麦克阿瑟的司令部仍劝导天皇说,西方人认为天皇主张神性,而这不利于日本的国际声誉,于是天皇忍辱负重,同意发表否认神性的声明,并要求把世界各国对此事的评论翻译给他看。天皇阅读了这些评论以后,致信麦克阿瑟司令部说他感到满意。很明显外国人在以前对此并不理解,天皇对自己发表这个声明感到很高兴。   美国的政策还让日本人得到某些满足。国务院及陆海军部的联合指令上明确写道:“对在民主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工业和农业的诸劳工团体,应鼓励其发展并为其提供便利。”日本工人自己在许多产业中组织了起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活跃的农民组合重新兴起。许多日本人认为,他们现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这就是日本在这场战争的后果中有所收获的证据。据一名美国通讯记者报道,东京的一位罢工者仰头望着美国兵兴高采烈地说:“日本胜利了,你不这样认为吗?”今天日本的罢工与过去的农民暴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农民暴动的理由常常是因为年贡、赋税太重干扰了正常生产。农民暴动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也不是企图改变制度。今天日本各地的罢工并不减缓生产速度。罢工者最喜欢用的方法是“占领工厂,继续工作,并以增加产量使管理者丢脸。在一个三井所属的煤矿中,罢工工人吧管理人员全部赶出矿井,并把日产量从250吨提高到620吨。在‘罢工’中进行操作的足委铜矿的工人们也增加产量,并把自己的工资升为原来的两倍。”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37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40

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用樱花比喻武士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
  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执意参拜靖国,日本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还是赞成参拜的,对小泉只有政见上的敌意,对其人格却都有些敬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宁愿冒天下之不韪,宁可在实现自己所在政治集团的理想后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历史上的岸信介等几位首相为了冲破和平宪法对日本不可有军队的限制的时候,也是一样,宁可解散议会也要通过自己的主张,通过之后自己也因触犯众怒而倒台,但倒台之后日本人对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台了,但岸信介派,桥本派却更加壮大,这也使得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于突破种种限制。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零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零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零,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零。
  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象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嘎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如樱花凋零般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作者: 想亿下    时间: 2010-10-12 09:47

菊花残!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09:58

日本文化真的是深受汉唐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精神里面显而易见的就是儒家的“忠孝”,其中不可否认,忠君爱国是武士道精神的重要方面,所以不难理解“神风”那种舍身取义、以身殉国的精神。

尽管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但是日本军人的精神值得学习。
作者: weilai    时间: 2010-10-12 09:59

豆腐,我想知道你这是在网上查的还是你写的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10:02

豆腐,我想知道你这是在网上查的还是你写的
weilai 发表于 2010-10-12 09:59
这是书摘,是《菊与刀》一书的梗概,当然不是我写的。

但是要了解日本,这本书是必读的。

我们不要过于肤浅的指责日本,日本的很多东西,又何尝不是中国的?
作者: weilai    时间: 2010-10-12 10:22

日本   
一个敏感的词语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12:04

古代的中国文化更多地保存在日本。
作者: 嘛咪嘛咪轰    时间: 2010-10-12 12:07

古代的中国文化更多地保存在日本。
伊万豆夫 发表于 2010-10-12 12:04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2 12:42

http://img693.ph.126.net/XG6UVAYajAUb-1kvzoWkCg==/2808557317618965797.jpg
嘛咪嘛咪轰 发表于 2010-10-12 12:07
楼上图片看不到。
作者: Fiona2009    时间: 2010-10-13 23:13

推荐。一本好书。
日本是东方民族国家中唯一 走成功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性格中的侵略和自卑心理,与典型的坚强但又自虐的渔民性格,很值得玩味。所以,日本的国际形象比我们还是成功的多。
ps大野洋子就是典型代表,maybe中国出得了宋美龄,国际章,但永远出不了大野洋子。。。。。。。。。
作者: Fiona2009    时间: 2010-10-13 23:15

古代的中国文化更多地保存在日本。
伊万豆夫 发表于 2010-10-12 12:04
这个去西安旅游一趟就可以看到。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09:19

推荐。一本好书。
日本是东方民族国家中唯一 走成功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性格中的侵略和自卑心理,与典型的坚强但又自虐的渔民性格,很值得玩味。所以,日本的国际形象比我们还是成功的多。
ps大野洋子就是典型代表 ...
Fiona2009 发表于 2010-10-13 23:13
小野洋子(オノ・ヨーコ Ono Yoko)吧?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09:22

她说过一句名言:“日本人对中国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尊崇”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09:25

准确说是古代中国
作者: 隔壁户    时间: 2010-10-14 10:45

古代的中国文化更多地保存在日本。
伊万豆夫 发表于 2010-10-12 12:04
同意这句话!很多在中国已经失传或者被现在所摈弃的东西,可以到那边看到。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以为看到的是影子,而不是本身,因为毕竟日本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不同的。
作者: 隔壁户    时间: 2010-10-14 10:46

她说过一句名言:“日本人对中国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尊崇”
伊万豆夫 发表于 2010-10-14 09:22
现在还适用么?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10:49

我很清楚的知道,包括我也直接问过几个日本人,他们尊崇的是宋朝以前的中国。
作者: 隔壁户    时间: 2010-10-14 15:50

看看世博会,拿得出手的也都是古代中国,可悲啊!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16:23

现在唯一拿的出手的大概就是奥运会金牌第一吧?
作者: 隔壁户    时间: 2010-10-14 16:38

这种东西也就中国人,或者说当官的、新闻的那些人在意。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20:09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本尼迪克特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菊花与刀,两种意象,内涵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种瞬间的形态恰好照应了菊花的凋谢。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刀成为了菊的工具,菊化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隐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动的,杀人是使命,被杀或自杀则是必然;而在刀的语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来。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她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http://tieba.baidu.com/f?kz=404633970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20:14

近代日本天皇的形象:
即位时冠冕
明治天皇雕像(上有菊花图案)
明治天皇画像

图片附件: 0906190859af4cc4ca65fa7fe3.jpg (2010-10-14 20:14, 58.83 KB) / 下载次数 66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2936&k=eb36cf4a7e82e0e0694e964891464f55&t=1732808528&sid=R88gG5



图片附件: 20080615_c1fdac741485ad8fea26K0FP0nfuV6Jj.jpg (2010-10-14 20:14, 81.92 KB) / 下载次数 92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2937&k=6fdd08685375550c3cd928d2c46bcf7b&t=1732808528&sid=R88gG5



图片附件: W020060704338748127869.jpg (2010-10-14 20:14, 32.94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2938&k=ca0bbf5c20717bb296839c5ed7040bc1&t=1732808528&sid=R88gG5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4 20:32

一百多年前,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战胜强大的俄国,在对马海峡歼灭俄国舰队的历史照片。

图片附件: 3444690764985612458.jpg (2010-10-14 20:32, 96.26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2939&k=9bc88141e034f4da64577f34a87615bd&t=1732808528&sid=R88gG5



图片附件: 3444690764985612459.jpg (2010-10-14 20:32, 44.15 KB) / 下载次数 24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2940&k=5da262671bc60cec661d99e728eaa3bc&t=1732808528&sid=R88gG5


作者: 嘛咪嘛咪轰    时间: 2010-10-14 21:25

      不得不说一句,我们中学的历史教育真的很失败。不仅没有教会我们一些比较关键的历史时间,而且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等等,其实也是严重缺位的。这让我想起了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里所流露出的忧虑:日本人很重视对中国的研究,而中国人似乎却并不在意这个野心勃勃的邻居。很多年轻人哈韩哈日,却对这个虎视眈眈的国家几乎一无所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
      日本的历史读物,在中国很少出现。但在日本,关于中国的读物确实多如牛毛。我希望大家多读一些关于日本介绍的读物。告诫下一代: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作者: Fiona2009    时间: 2010-10-14 23:43

小野洋子(オノ・ヨーコ Ono Yoko)吧?
伊万豆夫 发表于 2010-10-14 09:19
你说的这个叫法我知道,但两种皆有人叫。所以,不必拘泥于这个外在形式。最要的是这个人身上代表的日本人的精神,很值得玩味。
作者: 嘛咪嘛咪轰    时间: 2010-10-15 07:16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几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几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摘自戴季陶先生著《日本论》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5 08:28

近代中国的绝大多数西方词汇源于日本翻译用语。
作者: 隔壁户    时间: 2010-10-15 08:34

恩,一些学术方面更是如此,读起来别扭得不行。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7 21:48

归纳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中是怎样学习西方的

•1869年6月,明治ZF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ZF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ZF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2062.htm#7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7 21:54

伟大的不朽之作——福泽谕吉:《脱亚论》《时事新报》1885年(明治18年)3月16日
作者:林思云 译
来源:百灵评论


  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其所到之处,就连青草和空气也被此风所披靡。大致说来,虽说古代和今天的西洋人没有多大不同,但他们的举动在古代较为迟钝,而今天变得活跃起来,无非是利用交通这个利器的缘故。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决心来阻止它的话,这样做倒也不是不行,但观察当今世界的现状,就会发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文明就像麻疹的流行一样。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来。此时即便是痛恨该流行病的危害,想要防御它的话,又有可行的手段吗?我确信没有这样的手段。纯粹有害的流行病,其势力的激烈程度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利害相伴、或利益往往更多的文明了。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西洋近代文明进入我日本以嘉永年间的开国为开端,虽然国民渐渐明白应该采用西洋文明,气氛也逐渐活跃起来,但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ZF(这里的ZF指德川幕府――译者注)。应该如何是好呢?保存ZF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因为近代文明与日本的陈规旧套势不两立。而要摆脱陈规旧套的话,ZF也同时不得不废灭。如果试图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

  对此,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基于“国家为重”、“ZF为轻”的大义,又幸运地依靠帝室的神圣尊严(这里的帝室指天皇――译者注),断然推翻旧ZF,建立新ZF。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都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陈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中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其关键所在,唯“脱亚”二字。

  虽然我日本之国位于亚细亚东部,但国民的精神已经开始脱离亚细亚的顽固守旧,向西洋文明转移。然而不幸的是在近邻有两个国家,一个叫支那(这里的支那指中国――译者注),一个叫朝鲜。这两国的人民,自古以来受亚细亚式的政教风俗所熏陶,这与我日本国并无不同。也许是因为人种的由来有所不同,也许是尽管大家都处于同样的政教风俗之中,但在遗传教育方面却有不尽相同之处。日、支、韩三国相对而言,与日本相比,支国与韩国的相似之处更为接近。这两个国家一样,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思改进之道。

  在当今交通至便的世界中,对文明的事物不见不闻是不可能的。但仅仅耳目的见闻还不足以打动人心,因为留恋陈规旧习之情是千古不变之理。如果在文明日新月异的交锋场上论及教育之事,就要谈到儒教主义。学校的教旨号称“仁义礼智”,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虚饰外表的东西。实际上岂止是没有真理原则的知识和见识,宛如一个连道德都到了毫无廉耻的地步,却还傲然不知自省的人。

  以我来看,这两个国家在今日文明东渐的风潮之际,连它们自己的独立都维持不了。当然如果出现下述的情况的话,又另当别论。这就是:这两个国家出现有识志士,首先带头推进国事的进步,就像我国的维新一样,对其ZF实行重大改革,筹划举国大计,率先进行政治变革,同时使人心焕然一新。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毫无疑问,从现在开始不出数年他们将会亡国,其国土将被世界文明诸国所分割。

  在遭遇如同麻疹那样流行的文明开化时,支、韩两国违背传染的天然规律,为了躲避传染,硬是把自己关闭在一个房间里,闭塞空气的流通。虽说经常用“唇齿相依”来比喻邻国间的相互帮助,但现在的支那、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不仅如此,以西洋文明人的眼光来看,由于三国地理相接,常常把这三国同样看待。因此对支、韩的批评,也就等价于对我日本的批评。

  假如支那、朝鲜ZF的陈旧专制体制无法律可依,西洋人就怀疑日本也是无法律的国家;假如支那、朝鲜的知识人自我沉溺不知科学为何物,西洋人就认为日本也是阴阳五行的国家;假如支那人卑屈不知廉耻,日本人的侠义就会因此被掩盖;假如朝鲜国对人使用酷刑,日本人就会被推测也是同样的没有人性。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打个比方,屋院相邻的村庄内的一群人,在他们出现无法无天的愚行而且残酷无情的时候,即使这个村庄里偶尔有一家人注意品行的端正,也会被他人的丑行所淹没。和这个例子一样,支、韩两国的影响已成为既成的事实,间接地对我外交产生了障碍,这样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少,可以说这是我日本国的一大不幸。

  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图片附件: 5af4d7ea611af9ebd439c92a.jpg (2010-10-17 21:54, 7.01 KB) / 下载次数 21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3036&k=21dded87adfdc242a598cbdcff058638&t=1732808528&sid=R88gG5



图片附件: 7ab514d14c9810fc572c84d6.jpg (2010-10-17 21:54, 9.45 KB) / 下载次数 24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3037&k=9dc64da2913d5d8872c5a78344bebe8d&t=1732808528&sid=R88gG5



图片附件: 5327ce16f3f96420962b4333.jpg (2010-10-17 21:54, 5.21 KB) / 下载次数 24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3038&k=b312dce27e7819d159305a452b07151d&t=1732808528&sid=R88gG5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7 22:00

《脱亚论》文言版 /福泽谕吉
昨天日本所思正是今天中国所想

近世以来,交通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乃借此东渐,其势遒劲,所向披靡,虽草木清风竟不免。概而论之,古今之西人殊无大异,且远古之西人颇称愚钝,然今世反得灵通,盖因借交通之利器也。东方诸国视此西风东渐,倘阻之以螳臂,似未为不可,然放眼四海,洞见五洲,则万不可行也。阻之无益,何若因势疏导,同沐文明之和风,扬帆东海,共享其利,舍此别无他途也。

西洋文明恰如疹疫之蔓延也,东京之疹疫,先发于关西之长崎,借春风而东,旋即弥散,当此时也,虽恨其之毒,然防御之策安在?余曰:无良策也。所谓百害之疫,其势汹汹如此,况利大于弊之西人文明乎?故螳臂之阻不可为,惟推波助澜使之广,期国民早得沐此文明之风,诚智者所必为之者也。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何奈何?彼等拒之千里,与西人文明势同水火,如脱旧制,彼等无存,若留彼等,国将不国,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我国虽处东亚,然国中早有脱亚而入欧之民意。所不幸者毗邻二国—中国、高丽,此二国因循亚洲旧俗,本与我国旧制无异。或人种之异,或虽同师所授,所得不同,三者相较,彼二国何其相似乃尔,民众并国家,均不思进取之属。

处当今之世,于文明之风熟视无睹,实与掩耳盗铃无异。然仅见闻尚不足以动人心,概因循守旧实为人之常情。若论新旧之争,必伐所谓之“儒教”,其号虽称“仁义礼智”,实徒具其表,无分毫真知灼见,如无耻之徒,傲然尚不自省。

愚以为,彼二国者,于今文明东渐之际,保全疆土尚力有未逮,若非突起智者义士,效法我朝,革旧弊,聚民心,则不出数年,彼定国将不国,自裂其土以供文明诸强分而食之。

当西人文明如疹疫流行之际,彼二国逆天而行,杜言防川以自闭,实属不智。虽云“唇亡齿寒”,然彼于我无丝毫之助。非特如此,盖因地理相连,西人或将我与彼二国等量齐观,是故鄙彼即非我也。如彼无法可依,西人疑我亦无法也;二国无知,西人谓我亦如此;彼等卑屈无耻,西人则视我之侠义为无物;韩人刑酷,西人思我亦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比如邻庄之人皆无法无天,愚昧残暴,偶有一二品行端庄者,亦不免受其累也。如斯例也,今之彼二国于我,有百碍而无一利,此乃我国之大不幸也。唯今之计,我当决断,与其坐待彼等昌明,共兴亚洲,莫若早脱其列,携手西洋诸国,待彼二国,则如西人即可,子不闻近墨者黑乎?是故,我国势必拒此东方之恶邻于心念也。(完)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福泽谕吉《脱亚论》的中心思想,按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语来说,就是“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这里的国际实际上指的就是西方和西方文明。但对“惯例”的认知和理解,今天的多数中国人仍然没有达到100多年前福泽谕吉的水准。
为什么100多年前日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国人现在还不能够完全做到,有些中国人甚至还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主要原因是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大不相同:

1、中国人多半到现在仍然只愿意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主要表现在物质器物层面,如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等等。对西方的制度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先进性始终不肯承认,更徨论认同和接受了。典型的说法是:中国的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要用中国的精神文明去补西方的物质文明之穷。大家看看,这都100多年过去了,洋务派张之洞总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子仍然在高唱入云。

而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后,就已经基本明白,西方文明是一个整体,其先进性不仅表现在物质器物层面,更体现在制度和精神层面。要向西方学习引进的不光是它的“坚船利炮、火车机器”等物质文明,也不仅仅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是要整体性的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本国文明进行脱胎换骨地改造,以富民强国振兴本国。福泽谕吉《脱亚论》中的“脱”字,就是这个脱胎换骨的意思。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第1次开国”。日本人以西方文明为范本进行自我改造的决心和魄力之大,直到今天仍然让我吃惊。当时居然有人提出:要鼓励日本人与西方人通婚,从人种上来根本改变日本。

二战中日本彻底失败,举国上下更透彻地体认到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先进和强大。麦克阿瑟将军对日本的改造,得到了几乎全体日本人的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和自觉参与。连宪法这个安邦立国的根本大法,都是美国人帮助制订的。日本的历史学家把这称为日本的“第2次开国”。由此,日本在物质、制度、精神文明三个层面都全面彻底地与西方接轨,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在战争的废墟中迅速恢复、崛起,真正实现了“脱亚入欧”,成为西方文明主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这个文明的进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尽管西方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起源地,西方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主流,但这个文明绝对不是仅仅属于西方或仅仅适合西方国家基本国情的地域性文明。以西方文明为主要代表和体现的现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世界性的文明。这就是说,现代西方文明具有普遍的世界性。这个普世性的文明,其基本内容包括市场经济、以民主宪政来保障自由和人权、以建构公民社会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两强,在一切国家都是普遍适用的。

对西方文明的这一点认识,实际上马克思早就看到了。马克思曾经这样写到:“它(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除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大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页,第214页,第225页)

我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广泛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读过马克思的书。但我知道,日本人对西方文明在这一点上的认知,绝对算得上是马克思的好学生。倒是1949年后,把马克思视为导师甚至是请来的“洋祖宗”的中国人,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听他老人家的话,吃了太多的苦头,走了太多的弯路。

总之,中日两国100多年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差距和强烈反差,归根到底是由对西方文明认知和接受上的不同所造就的。有福泽谕吉《脱亚论》的日本人,心悦诚服地把他当做先知,全心全意地按他说的去做,最终造就了今天的日本。因此,日圆上有福泽谕吉的头像是一点都不奇怪的。而没有福泽谕吉这样的先知,更没有《脱亚论》这样的雄文的中国人,虽然请过洋祖宗,但坚持要走的却是“中体西用”的老路,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是自然的。
作者: 嘛咪嘛咪轰    时间: 2010-10-17 22:15

呵呵,回过头来看看阿拉额钞票上头,统一才是腊肉额照片。唉~~~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8 13:43

尽管西方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起源地,西方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主流,但这个文明绝对不是仅仅属于西方或仅仅适合西方国家基本国情的地域性文明。以西方文明为主要代表和体现的现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世界性的文明。这就是说,现代西方文明具有普遍的世界性。这个普世性的文明,其基本内容包括市场经济、以民主宪政来保障自由和人权、以建构公民社会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两强,在一切国家都是普遍适用的。
作者: 隔壁户    时间: 2010-10-19 08:49

应该说他的一些价值基础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但对于东方文明来说,却是两个体系的较量,现在日本,也许有了一个较好的融合,而在中国,正迷失在对它的盲目崇拜中。
这个问题正如中医、西医。不论中医在以前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通过革命,已然出现断代,而西医却蓬勃发展起来。也许国家成长起来了,但民族却没有了。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9 09:08

西方民主中的三权分立制度是非常不错的,它实现了把权力关进笼子,监督制衡机制有效地制约了腐败和滥权。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9 09:45

日本的冕服图是收藏于今东京宫内厅的天皇登基仪式上服用的“衮龙御衣”,即中国所称的衮服、冕服 。


图片附件: 0906190859a5b74ccee9215629.jpg (2010-10-19 09:45, 61.55 KB) / 下载次数 78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3062&k=ca498414bb44c28915457d3c0101fa18&t=1732808528&sid=R88gG5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9 09:48

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是改进版汉服。

而日本天皇登基一直延续传统,穿正统的类似唐朝的服饰。

图片附件: 09061711511d29ea59377e5b6c.jpg (2010-10-19 09:48, 65.77 KB) / 下载次数 69
http://162.218.51.55/attachment.php?aid=53063&k=8c89bd4c4f3be36b0ead54bd961aca90&t=1732808528&sid=R88gG5


作者: 伊万豆夫    时间: 2010-10-19 09:49

上图为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