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江桥的前世今生 [打印本页]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9 09:46     标题: 江桥的前世今生

既然已入住江桥,出于兴趣,加上有闲,于是对江桥的前世今生作了一番网上“考证”。然而有关江桥历史的材料却少之又少,文化脉络几近空白。对有限资料七拼八凑,还是理出了一点儿头绪,各位看官如有兴趣的话听我慢慢道来。

江桥在五、六千年前还处于当时的海岸线“岗身”之外,那时的居民还是东海中的鱼鳖,没有上岸。在以后的成陆过程中,江桥又处于太湖流域泄洪通道——吴淞江的宽阔河道内,因此在江桥的地底下找不到宋代以前的文化遗存,使劲往下挖,有的则是贝壳和黄沙。宋元之后,河道逐渐淤窄,直至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海瑞把这里的河道定型为50米宽,江桥的地貌才稳定下来。因此,在现在江桥镇区位置形成村落的年代或许会早一些,要形成市镇必然是元明以后的事。200768日,在华江支路的一工地(天际蓝桥?求证。)出土了明代的古墓群,或许是江桥地区年代较早的考古发现了。

魏晋前后,吴淞江在黄渡、江桥一带的江面有5~10华里宽,这一点可由有两个史实证明。
其一,现今的青浦县青龙镇或称旧青浦,在华新镇西、纪白公路的南侧,建有青龙塔一座,曾经是吴淞江南岸边一个“万樯林立”的商贸大港,而且长期是古代青浦的县治。三国时,东吴在这里设造船厂建造“青龙”战舰。
其二,目前仍处于吴淞江北岸的黄渡镇,因为吴越时的春申君黄歇在此渡江而得名,相传黄歇渡江时遗落宝剑一把,明清时的黄渡八景,其中一景就叫“落剑浦”。黄渡与青龙两镇隔江遥遥相对,可见当时的吴淞江在此处不下十里宽。
宋代以前的吴淞江下游,流经我们的江桥镇,作东北向到江湾入海。这段古河道,已由20世纪70年代在杨家桥一带出土的宋代沙船和志丹路出土元代水闸所证实。因此,终上所述,也就说明了在宋元以前,江桥这一带仍处在吴淞江的河道里,居民还是鱼鳖,没有上岸。   

吴淞江下游因常有海潮倒灌而引起淤塞。从宋代到明清,下游治水的重点是清淤疏浚。到明代隆庆年间,江苏巡抚海瑞浚江时,将河道缩减为宽50米、底宽25米、深5米,比唐宋时狭窄了许多。沿江居民为镇压海潮倒灌的“霸王潮”,建造了历代功臣庙72座。其中杨浦区的萧王庙,供奉萧何;闵行的纪王庙供奉纪信;江桥的虞姬庙,供奉楚霸王姬妾虞姬。海瑞当年疏浚,工程浩大,淤泥沿江堆积如山,虞姬庙就建在高10米以上的虞姬墩对面。用虞姬来克制霸王,也不知道当时的老百姓是如何考量的。
虞姬墩在民间还有“野鸡墩”的叫法,我老爸就一向这样叫的。
关于虞姬墩,另一种说法是虞姬殉情后,一位江桥籍侍卫感于主母的恩德,带回了虞姬的围巾,在当时的吴淞江南岸(吴淞江改道后成了北岸)堆起了衣冠冢,后人称为虞姬墩。
我认为虞姬墩是疏浚河道的堆土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因为楚汉时,这里还是汪洋一片,何来什么衣冠冢。
每当经过丰华路连体桥时,我都把桥南绿化带里的大土丘看作是虞姬墩。由于它夹在外环和新搓浦之间,是不是由新搓浦疏浚及外环施工而形成的新堆土不得而知。然而,当今之世任何古迹都可以搬来搬去,在虞姬墩路的终点极目环视维此孤墩一座,但愿它货真价实。这块绿地一直延伸到金沙江西路,不把它开辟成“虞姬公园”真是可惜。

淘得虞姬墩旧诗二首,顺便贴一下:
虞姬墩〔清〕李荣滋

其一:楚汉纷争一旦休,美人香骨遂斯留。不驯吕雉老无耻,孰若王前完节优。


其二:吴淞江浒水汤汤,如听虞兮歌断肠。赍恨千年余杀气,佳城壁垒又沙场。
(官兵驻营墩上,寇至,四面围攻,战争累月。余量浚吴淞,到此见垒土犹列,濠河未淹。)
摘自上海县志《闵行诗存》

接下来还是吴淞江。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江桥以下的吴淞江逐渐淤为平地。然而,吴淞江上游仍是太湖泄洪道,清朝从康熙初年起又多次疏浚下游,其中一次,将江桥以下的小河疏通,再挖掘河道接通黄浦江,这样吴淞江又有了新的入海水道。这一段大约是因为可乘船上溯直达苏州,在1920年前后被租界里的外国人称为苏州河,同一时期起,在上海市地图上,北新泾以下习惯标苏州河,以上仍标吴淞江。
留下来的故河道被当地居民称为“旧江”,以后讹为“虬江”(旧、虬两字上海话同音)。另一说是河道弯曲如虬,故称虬江。虬江在市区一带称为东虬江,大都已不复存在,在江桥一带称为西虬江,如今还在那里流淌着,只是从浩瀚的十华里变成了不超过20米的小河沟,真可谓沧海桑田啊!君若问,江桥河港交叉,

那一条才是江桥的母亲河呢?告诉你吧,华江路肯德基边上的一条是也。


未完待续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9 09:47

本帖最后由 qwjin 于 2009-9-9 12:48 编辑

保留版面。。。。

继续~~

上海地名志关于江桥的由来是这样记载的:江桥(Jiangqiao) ,位于区境(嘉定区)东南部,曹安公路、华江公路交会处。江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宋代,里人在吴淞江故道(今西虬江)建永镇桥,又名江桥,故名。元明间形成市集,清代称江桥市。聚落呈东西向矩形分布。

江桥在1927年之前上溯到明朝嘉定十年(1217年)建县的710年中一直是松江府嘉定县的辖地,尽管自清朝设立上海道之后(上海道辖松江府、苏州府和太仓州),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个大上海行政区,由于当时上海还未形成都市,所以上海道和现在的上海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了上海特别市,江桥镇与嘉定县第一次分道扬镳,江桥进入了上海特别市的蒲淞区。

上海沦陷后,伪政府将上海周边的一些郊县划入上海,嘉定也在其中。1945年光复后,行政区划又复归到上海特别市原来的边界,嘉定等郊县重新回到江苏省。
1947年,由于收回租界后政区比较混乱,遂对行政区划做了调整,调整后的江桥划入上海新泾区。

解放后,原来的行政区划基本保留。到了1956年对行政区作了较大调整,上海周边分设东南西北四大郊区,新泾区和邻近的真如和龙华两区并入西郊区。

1958年,是上海市领土大扩张的一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嘉定、宝山、上海3县于1月,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等7县于11月分别划入,同年10月,北郊区、西郊区分别并入嘉定、宝山、上海县。今上海市境域自此形成,江桥也回到了母亲嘉定的怀抱。

以后就是人民公社了。起先,江桥乡属于长征人民公社,1961年长征公社拆分,变成长征、桃浦、江桥三个公社了。

再以后发生的事就在眼前,我的文章也到此打住。
作者: AnnieMore    时间: 2009-9-9 09:59

LZ又出经典帖了
作者: 风吹起的男子    时间: 2009-9-9 10:05

在阅
作者: 金月亮    时间: 2009-9-9 10:39

好看。请楼主继续。
作者: 小溪    时间: 2009-9-9 11:00

好贴留名
作者: energetic    时间: 2009-9-9 12:00

母亲和母亲河,我童年的记忆哦~~~~我们家几辈都在河边居住了的呀!
作者: energetic    时间: 2009-9-9 12:00

未完待续哦~~~~期待ing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9 13:02

谢谢各位赏阅。
在江桥的父老面前弄斧,惭愧!
作者: 风吹起的男子    时间: 2009-9-9 13:28

真希望回到新泾区啊,呵呵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9 13:53

真希望回到新泾区啊,呵呵
风吹起的男子 发表于 2009-9-9 13:28
江桥历代以来一直处于嘉定的**,或者是上海的**,从来都是被人家划过来、划过去的,,所以,今后划入虹桥或划入普陀皆有可能。
作者: Roger_yang    时间: 2009-9-9 15:15

1------“2007年6月8日,在华江支路的一工地(天际蓝桥?求证。)出土了明代的古墓群,或许是江桥地区年代较早的考古发现了。”不是天际蓝桥,应该是中星地块。
2-------“虞姬墩”这个地方我看到一个报道过这个地方在明代曾经抗击过倭寇。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9 15:54

本帖最后由 qwjin 于 2009-9-10 07:56 编辑
1------“2007年6月8日,在华江支路的一工地(天际蓝桥?求证。)出土了明代的古墓群,或许是江桥地区年代较早的考古发现了。”不是天际蓝桥,应该是中星地块。
2-------“虞姬墩”这个地方我看到一个报道过这个地方 ...
Roger_yang 发表于 2009-9-9 15:15
谢谢对明代古墓的释疑。

虞姬墩这里曾抗击过倭寇在本帖古诗二里已有很好的证明。
为抗击倭寇,南宋的韩世忠曾在南翔、大场一带都留下了作战的遗迹,在那里至今仍有南宋烽火墩可寻。
虞姬墩是一座现成的烽火墩,在那里必定驻过军队。
古诗里“战争累月”应有所指。
作者: 菊花茶    时间: 2009-9-9 16:01

高人!佩服!拜读了!
作者: 铜川路    时间: 2009-9-9 17:40

不晓得以后会划哪个部分了
作者: zyhong_cn1    时间: 2009-9-9 17:46

好帖。。。。。
作者: syguark    时间: 2009-9-9 21:43

对着地图读了3遍,总算略知一二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10 09:22

为了搞清清代李荣兹古诗(二)里提到的战事,特地查了下老版的《上海县志》,结果搞清了以下几件事:

1,虞姬墩上的战事是指1860年~1862年间太平军进攻上海时与官兵发生过的几次攻防战。
2,虞姬墩的位置是在苏州河对岸的努力村,不在江桥,江桥的虞姬墩路名不符实。
3,虞姬庙在新泾乡姚家宅自然村,位于吴淞江畔。1847年,里人张化麒募资建造,1861年毁。因吴淞江
   驳岸屡坍,里人张乾祐等于1869年重建。庙面北,占地2亩,庙宇5间。1945年改作虞墩小学。

http://www.shmh.gov.cn/mhgl_cssy ... 9&ContentID=818

附李荣兹(清)《虞姬墩》诗

吴淞江浒水汤汤,如听虞兮歌断肠。赍恨千年余杀气,佳城壁垒又沙场。
(官兵驻营墩上,寇至,四面围攻,战争累月。余量浚吴淞,到此见垒土犹列,濠河未淹。)
作者: lpjobs    时间: 2009-9-10 09:37

好文,谢谢!佩服楼主的钻研精神。
作者: energetic    时间: 2009-9-10 11:43

本帖最后由 energetic 于 2009-9-10 11:45 编辑
1------“2007年6月8日,在华江支路的一工地(天际蓝桥?求证。)出土了明代的古墓群,或许是江桥地区年代较早的考古发现了。”不是天际蓝桥,应该是中星地块。
2-------“虞姬墩”这个地方我看到一个报道过这个地方 ...
Roger_yang 发表于 2009-9-9 03:15 PM
虞姬墩路在靠近原江桥中学处,曾经挖出一枚炮弹的,我念初中时候亲眼所见(95-96年),长度可能在半米左右吧,锈迹斑斑,是当时挖路铺管道时候发现的。这件事情可以从侧面证实第二条言论的真实性,呵呵
作者: energetic    时间: 2009-9-10 11:45

江桥历代以来一直处于嘉定的**,或者是上海的**,从来都是被人家划过来、划过去的,,所以,今后划入虹桥或划入普陀皆有可能。
qwjin 发表于 2009-9-9 01:53 PM
请问叉叉表示啥?
作者: qwjin    时间: 2009-9-10 11:54

请问叉叉表示啥?
energetic 发表于 2009-9-10 11:45
我打的字是“乡  下”,绿爸说那是敏感字,所以出来的是XX。
作者: lpjobs    时间: 2009-9-10 15:17

呵呵,没想到江桥一直是上海的正血统阿
作者: kevin_wang    时间: 2009-9-12 14:36

感谢楼主的介绍啊
作者: junemars    时间: 2009-9-14 16: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evin_wang    时间: 2009-9-15 18:59

重新感受一下
作者: 空谷幽兰    时间: 2009-9-15 19:12

生于斯,长于斯。。。
作者: hill    时间: 2009-10-2 02:15

http://www.zhenxin.gov.cn/view_0 ... id=6&navindex=0
战国时期,江桥镇在楚国境内,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任春申君黄歇为相,此间为黄封地,他曾在江桥、黄渡一带率领诸侯渡江讨秦,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江桥在郡的邈、疁县境内汉属荆州,晋属扬州,隋属吴郡,唐属浙西路、五代属吴越。
    北宋,在长江南岸设浙西,江桥乡在路辖苏州府华亭县境内。于吴淞江中游北岸北新泾以西置临江乡,取地临江岸之意。在吴淞江支流不远的横沥江上,架一座通驿的石桥。这座石桥质地坚固,气势雄伟,江桥也因此得名。
    旋因金兵入寇,北宋灭亡。皇族子弟赵构,南渡长江,建都临安,史称南宋,为开发江南土地,特设置嘉兴路,并在路属华亭县吴淞江下游设上海镇,江桥属上海镇管辖。
    嘉定10年(1217)从昆山县分出嘉定县,江桥乡有小部署之。
    元朝至元29年(1292),将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江桥距县城30里,为上海县西北边陲。
    明朝中叶以后,江桥地区被编为上海县三十保,属高昌乡。据明弘治12年(1499)《上海县志》载:“松江府上海县高昌乡江桥乡石桥坍毁,由地方措资重建石桥,名曰:“永镇桥”。
    清朝雍正三年(1725)从嘉定分出宝山县,江桥乡有一部分属之。
    咸丰10年(1860),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各地义军纷纷响应。青浦周立春,上邑流丽川先后揭竿,声势浩大,苏督谭钧培为了镇压农民,兴办团练,招募局勇,以屠杀义军,并将原来的虹桥、新泾、江桥、诸翟4个乡合并成西乡。加强内部协调,实行联防,江桥该称江桥区。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光绪32年(1906),江桥又复称镇。宣统元年(1909)成立蒲淞镇,江桥再称乡。
    民国成立以后,上海县归江苏省沪海道节制,江桥为江苏省沪海道、松江府、上海县、葡淞市辖的一个乡。
    民国17年(1928)北伐胜利以后,将原来上海县属上海,闸北、洋泾、葡淞市和漕泾、塘桥、高行、陆行、引翔、扬思、德华7乡划归上海特别市,直属中央国民政府,从此江桥乡脱离江苏版图,成为上海特别市蒲淞区辖的一个乡。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废吕邻设保甲,江桥地区为蒲淞区第21、22、23、24四个保,并设蒲淞区第五联保办事处处于江桥镇上。
    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华,上海沦陷,翌年上海伪市府成立,将蒲淞区划归沪西公署管辖。次年废公署改称羽林区,辖区如旧。
    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国民党政府接收,恢复蒲淞区旧称,并将地处吴淞江北的汤家角、延场两个自然村划给江桥,编为蒲淞区第25保。至此江桥地区共有21、22、23、24、25五个保,属第五联保办事处。
    民国36年(1947)蒲淞区改名为新泾区,直至1949年解放。
    1949年5月江桥解放,第二年隶属变更,江桥乡划归真如区。新的真如区辖真如镇、扬桥、陈渡、电台、江桥、交通一镇五乡,同时又将扬桥乡中划出13个自然村给江桥。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划分小乡建立政权。江桥乡(19个自然村),双洋乡(21个自然村),真江乡(24个自然村有17个在江桥),扬桥乡划入部分成立真扬乡(16个自然村有13个在江桥境内)。
    1954年嘉定县将南翔区田杜乡(18个自然村)划给江桥,至此,江桥共有江桥、双洋、真江(大部)、真扬(大部)、田杜5个小乡。
    1956年1月在成立农业合作社运动中,将江桥、双洋、田杜3个小乡合并为江桥大乡。真江大部与真扬大部合并为真扬大乡。同年3月,上海市在并区中撤新泾、龙华、真如建制,成立上海市西郊区。江桥、真扬成为西郊区辖的2个乡。
    1958年7月,撤区并县,原来新泾、龙华区并入上海县,真如区并入嘉定县。同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的高潮中,在真如区的范围内,成立长征人民公社。公社下设10个大队,江桥地区成为长征公社五大队(大部分)、六大队、七大队和八大队。
    1960年1月,废大队建管理区,原七大队、八大队为江桥管理区,五大队、六大队为真扬管理区。
    1961年3月与1961年11月两次拆分公社。先是一分为二,后在一分为三。此时江桥公社共有11个大队2674户,12704人,6592个劳动力和19970.8亩耕地。
    1980年地名普查,星火大队更名为华庄大队。1981年分拆真新、建华两个大队,增加了真江和建新两个大队;1984年五四大队再拆分出一个大宅大队。
    1983年5月经九届四次人代会决议,恢复乡人民政府建制,结束了推行25年的政社合一的制度,实行政社分设。
    1993年3月2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1993)21号文批准,同意撤乡建镇,江桥乡人民政府更名为江桥镇人民政府。
作者: shellywen    时间: 2009-10-5 22:13

-0-,江桥的历史源远流长。。。。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