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一个好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生活中闪光的瞬间已经被无数既往的影人们攫取得一干二净,而对于好故事的定义,也从“能从生活的瞬间中汲取不被人注意、但是能升华人类本质的片段”的基础上逐渐改变。每年千余部影视作品中,难免会有题材、立意相同的作品,就连一些新作,也会被拿来和前辈们的作品相比较。《黑皮书》便是这样,虽然故事的内容完全不同,但是它却不可避免因其题材的雷同,要和李安的《色戒》比拼一番。西方导演粗犷不羁的风格,赋予《黑皮书》的大气,则远胜《色戒》欲言又止的小情调。 范霍恩驾驭故事的能力在影片一开始便能看出来:故事开始片段的过度非常简单(而事实证明,这个开场实际上也暗藏着玄机),很快便进入了第一个高潮:爱莉丝的父母和弟弟被德国人杀害,为她的复仇埋下伏笔,接下来她被荷兰的地下反抗组织所救,开始反抗军的生涯,而马上步入第二个高潮:因为一次运送无线电的任务,在火车上结识了喜欢集邮的德国军官蒙兹;第三个高潮和第四个高潮很快接踵而来,由于意外被暴露,反抗军领袖的儿子修被捕入狱,为了救出入狱的战友们,爱莉丝被命令去引诱蒙兹,打入德军内部,第五个高潮也随之而来:爱莉丝发现了导演杀死父母弟弟的凶手法根。简单的故事并没有成为《黑皮书》的硬伤,而是通过了大量的高潮连续铺垫排列,层层推进,将人物的命运置于矛盾的中心,造成了不断冲击、不断升华的过程,也使得蒙兹最后的死、内奸的暴露以及爱莉丝的命运成为了观者最为关注的要点。 也就是在这样不断升华的高潮和悬念铺垫中,范霍恩以让人深刻的人物命运,传递出了让人更加回味无穷的主题。以往对于战争描述的作品中,对于战争的控诉者不胜枚举,对于战争的思索者更是汗牛充栋,而如同范霍恩在《黑皮书》中所表现的那样,对于胜利后失去理性的疯狂给人造成的伤害的控诉,则并不多见。如果以主题划分,《黑皮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爱莉丝失去亲人和加入反抗军组织,第二部分是爱莉丝接受命令引诱蒙兹,慢慢接近父母亲人被害真相,第三部分则是在胜利后,爱莉丝和蒙兹寻找反抗军内奸的过程。有朋友在看过影片后说,第三部分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而导演在此时对于故事的把握也不像开始那般细致,而是采取了更为粗犷简略的笔调(比如蒙兹的死)。但是从笔者看来,如果没有了第三部分的烘托,具体说应该是没有了第三部分具象性的时代背景的烘托,就无法体现出《黑皮书》的精心设计。 战争是人性的疯狂,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最终都是疯狂的一种极致的体现。比如德国,比如同盟国,最终战争的痛苦都会落在普通人的身上。《黑皮书》最深刻的主题便是对于战争对于普通人心智的摧毁上,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对比是最为直接的体现:爱莉丝的父母弟弟朋友死在她眼前,但是她都忍住了伤痛,因为这个时候她根本不明白伤痛是什么?但是当战争胜利后,她蒙冤入狱,被强迫当众脱衣,成桶的粪便从头顶倾泻之际,她却已经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战争时代的黑暗给了她能适应黑暗的眼睛,但是当所谓光明到来的时候,当她眼前仍然充斥着黑暗的时候,她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已经消融瓦解了。失去理智的疯狂,即使是在胜利的时刻,带给普通人的,仍然是甚于战争的伤痛。 战争带给人的痛苦是死亡、伤病,而疯狂的胜利给人的是歧视、冷漠、羞辱,这些精神上的伤害给人的伤害更大。《黑皮书》以一种直白而粗犷的镜头语言深刻阐述了这一主题,正如蒙兹曾对爱莉丝所说的,他的妻子和儿女死在战火中,但是这些伤痛他们都抗过来了,最后伤害他们的,却是他们曾经视为战友的人。 扮演爱莉丝的卡里斯·范·侯登是片中的又一亮点。她很好的将人物融入了剧情的节奏中,通过细微的动作和精湛的面部表情传递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一开始父母的死亡,到后来爱人的死,战争对于这个女子的折磨,反射在她对于仇人切齿的恨上,最后她用父母留下的项链将装着汉斯的棺材拧紧的时候,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她的动作却充满着复仇的力量。 范霍恩对于影片的细节做得很到位,每一个道具都做到了物尽其用,可以说2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废镜头的出现,这对于一个剧情片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而正是因为这种严谨的态度,才使得故事按照范霍恩的想法亦步亦趋。从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爱莉丝虽已结婚生子,但是她依然没有摆脱得了战争的阴影,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轮回后,人类还是在不断伤害着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