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旅游] 上海记忆:老虎灶最后的兴旺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叟    时间: 2008-2-1 14:21     标题: 上海记忆:老虎灶最后的兴旺

提起“老虎灶”,每个老上海人都会觉得亲切,虽然老虎灶的周遭从没有名流出入,更没有过高档奢华场所,日子平淡如开水地流过了百年,但当年老虎灶“巷口街头炉遍设,
卖茶卖水闹声盈……沪火炎炎暮复朝,锅储百沸待分销”的闹猛场景至今仍是许多老上海人的记忆。

   92岁的俞奶奶,从原南市区老城厢的小东门搬出已有30年了,她说:“以前大人总是吓小孩,说老虎灶里面有老虎,居然吓得孩子晚上撒丝册(尿床)。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个开水锅炉,可弄堂里的人都这么叫,也不去考究了。”

    正如俞奶奶所说,老虎灶是上海俗语,是近代上海出现的新名词,指的就是专卖开水的店,一般兼营澡堂和低档茶馆。“老虎灶”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说是以前开水店的添燃料处设在墙外,墙上有两小窗口?熏可以看见灶内的情况,如同虎眼;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同虎口;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如同虎尾,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

    据考证,老虎灶始于上海小刀会时期,那时百姓为躲避战火,纷纷往城外租界跑。当时的百姓大多用不起煤球炉,家里烧水很不方便,于是老虎灶便应运而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开老虎灶为生的被称作“弄口生涯”,“有人来喊水,就挑热水跟着送去人家中,热水盛在木桶里,挑着滴滴答答地一路过去”。当时能这样用热水的,肯定是有钱人家。

    如今的老虎灶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众多弄堂、老屋一起悄然隐没。在老城厢常年开设的仅剩两家,它们都位于河南南路、蓬莱路以东的里弄内。里弄内堆积着普通的石库门和结构怪异的木板房,最为出名的梅溪弄老虎灶就在其中,据说此灶存在已近一个世纪。另一个名为“雪园”的老虎灶则在凝和路南端,与尚文路交界。

    守着“雪园”老虎灶的“武松”

    凝和路是一条集市街,破旧的房屋、狭小的杂货铺、零落的点心店、杂乱无章的各种小摊小贩都在这里汇合。白天,住家女人和男人穿着不考究的衣裳在这买菜;老头子们警觉地对每个陌生人张望;老太婆们洗刷着马桶,脏水就地一泼。

     1月1日下午4点,在金家旗杆弄居住的郭阿姨像往常一样在自家门口和人聊天,她的身边壮观地放着近10个热水瓶,记者问,是否要去老虎灶打热水,“没有哦,阿拉早就用液化气了。”郭阿姨的话中透着摆脱老虎灶的欣喜。

    “雪园”老虎灶的店主朱师傅则执拗着不肯转手老虎灶,他说他的祖辈早在70多年前就以“雪园”老虎灶为生,他自己是在1980年接管的。朱师傅不太说话,只管摸摸索索地照顾着老虎灶里的水。每次听到喊,只将头露出来晃晃,也不言语,算是认了账。

    朱师傅和老伴、两个儿子就住在老虎灶的楼上。他说,以前二楼是附近最有名的茶馆和浴室,随着入住人数的增多,二楼索性专门居住。现在雪园老虎灶的使命就是单纯泡开水。每天凌晨四点,朱师傅就起床开门、生炉,四点半第一炉水烧开,赶早市的人便来泡开水,一直到晚上9点才关门。

    25年,朱师傅几乎天天守着这个滚烫的炉灶,足不出户。“一直有人要我把老虎灶承包出去,我都给回掉了,总担心他们会做不好,我毕竟做了几十年。”寡言的朱师傅也有执拗的一面,“现在泡一热水瓶开水2角钱,大壶铅桶4角钱,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是不成问题的,好的时候能有三四千元的纯利润。他们说我像是守着老虎的武松。”朱师傅憨厚地笑道。

    谈起老虎灶被拆后的生活,朱师傅十分平静:“我两个儿子都很争气,小儿子读书很好,大儿子工作稳定,我也该退休了。虽然我对老虎灶感情很深,不过现在如果不做,也无所谓可惜与否,毕竟时代在变嘛。”

    下午5点不到,老虎灶一天的夜高峰到了,络绎不绝的男男女女拎着热水瓶和铅桶过来泡开水,各地的方言不绝于耳。朱师傅用不太地道的上海话介绍道:“现在来个头(这里)泡开水的大多是来此地打工的***,本地人走得差不多了。”

    42岁的合先生常来帮朱师傅照看老虎灶,他就住在凝和路最南端、尚文路以北,与老虎灶就一街之隔。合先生回忆自己从小就与门口的老虎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没什么电器,所以每户人家都会花几分钱去老虎灶灌几瓶开水,而灌水的差使自然就落在阿拉这种小赤佬身上,而我们总是借这个机会溜出来疯玩。”

    说话间,86岁的殷老太蹒跚着,拎着一旧得堪称文物级别的“汤婆子”过来泡水,丢下2角钱,又蹒跚着离开。老虎灶同样不可抑制地老去,只是因为记忆而永远。

    梅溪弄47号:

    最后一个有茶馆的正宗老虎灶

    梅溪弄的北面是蓬莱路东段,西面是喧闹的集市凝和路,东面是河南南路。不到200米的梅溪弄又被一分为二成南、北梅溪弄,在当中的弄牌口,全城著名的老虎灶安静地“窝”着,与普通的大饼油条小摊并无二致。

    梅溪弄老虎灶建造至今已近一个世纪,是上海仅有一家有茶馆的老虎灶。早上7点,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梅溪弄老虎灶就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辰光。十多个玩鸟的男人人手一壶茶,围桌而坐。近二十只鸟笼在头顶上“唧唧喳喳”地热闹着,茶客们高声谈笑,说着只有圈内人才听得懂的“鸟语”。

    一壶茶一元,一碗面两元。老虎灶的老板小蔡一旁殷勤地沏茶添水,不时往炉膛里添木柴,炉灶捅得火星飞溅,“噼哩啪啦”的木柴爆裂声清脆而有弹性,水汽在屋内弥漫。

    一时间,恍若旧时。那时的老虎灶一天被不同层次的来客自然分了时段,早上总归是群养鸟的闲人到老虎灶的茶馆边泡壶茶,享受“皮包水”的清雅。

    50岁出头的孙先生住在附近的光启路,他说他家的祖辈小时候就在这洗澡,现在虽然流行桑拿浴、芬兰浴、冲浪浴等中浴、西浴,但这老虎灶浴池的溶溶池水仍是这一方老居民心目中最好的。

    80岁的金大爷住在附近的望云路,家里不大,挤着7口人。金大爷嫌家里小,每天早上6点准时来老虎灶报到。他不爱去公园,也不爱结伴晨练,独爱玩鸟。这天,金大爷利用了小计谋,成功地用60元从另一个茶客手里买下了“老吊”。

    8:30左右,随着金大爷交易的完成,早上第一拨茶客就此散开。旧时,也是这样,第一拨鸟市散去,然后就是做生意的、附近菜场的小贩来喝茶、吃饭,同时会有一些闲来无事的本地人来这里闲逛;到了下午,这里就变成澡堂,每人拎一桶水,一直泡到吃晚饭时间;本地人吃过饭就到这里来“吹牛皮”、喝老酒。一直到晚上10点才打烊。

    8:50,几个环卫工人“呵”着双手小跑步进来,住在附近刚起床也不顾洗脸刷牙的熟客也踏进了老虎灶,老虎灶内恢复了热腾,各种市井话、下作话便此起彼伏。茶客们都是熟门熟路,不用招呼,自己加水。只有要下面了,小蔡的弟媳才会简单应付一下,辣酱雪菜面,简单实惠。

    小蔡一家六口人就住在这狭仄潮湿的老虎灶间里。晚上睡在老虎灶顶上的搁板上,炉灶的后头,贴顶,只有半人高,大人连坐都坐不直。小蔡弟兄俩是安徽人,梅溪弄老虎灶以前的老板是梅溪弄的本地人,由于年岁大了就把老虎灶承包给了小蔡,去年老板娘也过世了。

    过了一会,来了一桌子男男女女,他们以前都是老虎灶的常客,后来分头搬走了,趁假期,来这聚会。30多岁的徐先生是一名汽车司机:“原本我住离这不远,现在搬到浦东金桥,元旦出来见见老朋友。比起城隍庙,老虎灶实惠很多,可以加酒加菜,就像家里一样。每个阶层都有自己寻找欢乐的方式,我就喜欢这样,对这里有感情了。”

    住在先锦祠南弄的张先生、心眼比针眼还细的老李、号称知晓天下奇事的“杨博士”……每个人都在老虎灶找到自己的一方乐土,外面的世界似乎与他们无关。

    尾声

    在老虎灶常客间都传说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一辈子做小生意的老虎灶浴客,每天洗澡必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众澡友戏称他“××号”,却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前些年“××号”病了要洗澡,他孝顺的儿子在家中浴缸里放满了水,可他就是不肯脱衣。儿子终于明白父亲的意思,搀扶着他到了老浴室,众澡友把他众星拱月似的迎到专用座位上。他似乎又找到了感觉,利索地从怀中掏出一包香烟笑眯眯地坐下抽……此番浴后不日,这位老浴客就去世了……

    老虎灶曾经是这个城市诞生与繁荣的见证,但是它们的故事也许有一天会被这个城市彻底遗忘
作者: 空杯求水    时间: 2008-2-1 14:34

没搞明白是什么?
作者: 高高橘子    时间: 2008-2-1 14:58

我小时侯住曹家渡,附近就有个老虎灶的,具体已经记不清楚了,就知道是打开水的地方
作者: 虫虫    时间: 2008-2-1 15:18

没见过老虎灶~~有PP上来就更好了。
作者: 高高橘子    时间: 2008-2-1 15:53

有个龙头(象小时侯学校里的茶筒的龙头)
还记得小时候在那里的看到的热水瓶的外胆不是塑料的,也不是金属的,是象竹或滕编起来的那种
作者: 紫竹    时间: 2008-2-1 18:57

没见过,一定很有趣吧.
作者: gi365    时间: 2008-2-1 20:09

偶小时候还见过,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