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南翔竹文化节在嘉定古猗园开幕 [打印本页]

作者: mwh127    时间: 2007-9-13 12:53     标题: 南翔竹文化节在嘉定古猗园开幕

南翔竹文化节在嘉定古猗园开幕

中国上海
( 2007年9月12日 )


  赏竹景、享竹趣、赏小笼,以“竹艺荟萃,传承经典”为主题的“第八届竹文化艺术节”今天在南翔镇古猗园正式迎客。这是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的重点节目之一,也是近年来沪上首次大规模的竹文化寻根活动之一。

  竹结构托起新竹景

  从植物造景到竹结构托起竹景是第八届竹文化节的一个特点,充分利用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间的幽境,布置了鹤舞丝竹、潇湘竹韵、竹林深处、蟹肥菊黄、竹林七贤等十大竹艺景点。专家介绍说,这些竹景在原来植物造景的基础上,利用竹子搭台竖高的优势,通过高大的竹子竹种来托起景观高度,使原来只能通过地上展示的一些植物品种有了立体的呈现,如柳毅传书的两个主人翁就是通过钢结构与竹结构共同做成造型,然后将绿色材料插满了全身,随着深秋的到来,植物的色彩变化明显,在竹林深处别有风景。而“竹林七贤”都是用竹结构制成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地表现七贤的林中的状态,栩栩如生。

  据介绍,上海因境内的吴松江下流古称“沪渎”而得名。始于宋代的上海当时就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本次布景中通过竹结构反映“沪”的由来,新鲜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雕、贴、烙、帘”画丹青

  中国由古代延续至今的竹工艺有川、湘、浙三大流派,而本届竹文化节集中了川、浙两大流派,来自四川的五个竹工匠从上月起就来到上海古猗园进行竹艺布置,运用“雕、贴、烙、帘”工艺手法成就的竹工艺品是四川十多年来挖掘竹文化精髓过程中百里挑一的精品即36米的“兵法三十六计”,长达18米的清明上河图,及侯艺编钟、四川茶道、文房四宝,警示钟、四大美女竹帘画等。

  竹子与木头相比,纤维硬、质地弯而韧、材料大小厚度不一,竹子的处理和储存都有很高的标准,选材的时间,需在冬季砍伐,砍的材料储藏起来,根据工艺的要求进行刮青与不刮青后的保存,剖成块状储存起来,每年要在冬季做一次储存,然后再应需取材。“雕、贴、烙、帘”画丹青,用心用工。比如制作“兵法三十六计”,阳文线雕,半年时间才能雕成;贴主要是把竹块剖成薄片,一块一块地通过手工粘上,茶道12米长;烙的清明上河图,先做成一个竹子竹框,电烙铁当画笔,成就竹上丹青,这种方法是20多年前在四川蜀南竹海景区涌现出来的民间手工艺师,融入重彩画使之丰富多彩,三个工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烙成一幅清明上河图;帘则把竹子开成竹块做成竹片,做成竹丝,然后用传统的土法编织成布,再用蚕丝作线编成,先裱在上面再画国画,然后装订好后再上油漆,与纸相比、平整度与吸水性都要次之,可见竹帘画的工艺复杂、难度高,使之更具魅力和生命力。本届竹文化艺术节精心制作的景点,让游客细细品味到中国竹文化的深厚底蕴。

  丛林深处的天籁之音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竹类资源最早和最为广泛的国家,竹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各类生活用品竹子无处不在,全国竹林面积达到了420公顷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古建筑、古典园林以及历史名人成为竹文化的主要标志,而上海的“竹子文化和竹子文明”的发源地无疑为上海古猗园,具有480年历史的上海古猗园的园名就是取意于《诗经》中的绿竹猗猗之意。

  如今,雷电风雨、蝉唱蛙鸣、小溪流水,在南翔文化中心演奏者的灵巧双手下,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竟然发自于蚕匾、蒸笼等农家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具,这些竹乡安吉独创的竹乐器9月12日将在古猗园奏响第一曲,并将在“十·一黄金周”连续演奏。最近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安吉竹乐中的竹鼓、竹管琴、竹梆子、蒸笼鼓等4件主要乐器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三年前,安吉竹乡把这套竹乐送给了上海古猗园,古猗园又转赠给南翔镇文广中心,该中心专门创作了《秋声赋》等表演节目,形成了南翔地区的特色节目。此次专为游客进行汇报演出。
作者: popshen    时间: 2007-9-13 17:10

想念古猗园旁的小笼包
作者: guan_hd    时间: 2007-9-13 17:15

想归想,,,真要吃吃也就那么回事了
作者: 高高橘子    时间: 2007-9-13 17:20

小时候吃过一次,觉得真的很好吃

现在不敢吃了,怕破坏了小时候的美好印象
作者: 小恶魔    时间: 2007-9-13 21:53

哈哈~组织下去南翔吃小笼包子去咯~偶做导游哦~~!!!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162.218.51.55/)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