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8-3-26 09:23
| 只看该作者
企业要生存,必须适应并管理好技术、人员、组织三大变革。
作者:KENICHI OHMAE 来源: 《世界经理人》杂志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告诫今天的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朝这个目标努力:适应变革,精于收集和破译变革信号,并及时做出响应。在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的变革,即技术、人员,以及组织,是企业必须适应并管理好的。只要具备适当的技能、正确的思维,以及合适的组织,企业就能成功应对以上挑战。
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变革正在以下三个不同维度进行着,未来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能够管理好这三个维度。
技术变革:技术进步意味着有的企业会无法避免地走向衰亡。我们都在目睹技术进步所具有的强大威力,它能够迅速重塑,甚至淘汰整个行业。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承认并管理这种趋势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
人员变革:职场中人的未来以及他们的职业前景充满变数,人们必须学会管理自己,包括他们的生活和事业。他们必须更能适应变革,更积极地参与变革,而不是仍然扮演旁观者。
组织变革:由于人员变革,他们所服务的组织也必须变革。新兴的企业形式是没有固定场所的,至少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场所。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关注创新,并不受昔日等级制度或心理包袱的束缚。
技术变革
在商界,技术能够创造机遇,也能够制造恐惧。企业的兴衰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即使曾经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甚至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也可能在短暂的几十年后就濒临或遭遇破产。我们已经目睹了技术进步是如何淘汰掉一些行业的。例如,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不仅对运输行业,而且对鞍具制作商,以及饲料和马棚供应商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有牺牲者,而且往往是那些无法及时变革的企业。
今天,变革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以前,新工艺或新产品出现后,往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彻底战胜先行者。新产品可能更出色,但往往也更昂贵。因此,新发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代或几代,才能随着价格的降低向市场渗透。想一想过去,摄像机曾花了多长时间才从昂贵的奢侈品变成价格适中的大众消费品。
在紧密相连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这种时间延迟十分罕见了。一项技术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其后来者也可能正步步紧逼。以相机行业为例。佳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数码相机生产商,它早在1995年便推出了先进的数码相机。然而,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因此,佳能直到2000年才对数码相机市场进行了大量投资。它扩展了产品系列,并降低了产品价格。在2000年,一台数码相机的平均价格为450美元,全球出货量为1,000万台。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6,000万台,平均价格降到了280美元。到了2004年末,全球数码相机总量已达1.5亿台,也就是说,全球每四位计算机用户就有一位拥有一台数码相机。由此可见,数码相机必须等到用户愿意将其连接到计算机时(大多数是通过传统的USB接口),才成为一种主流。
这个例子包含了多重涵义。首先,传统相机行业不复存在。相机已经成为计算机的一种外设或输入/输出设备。其次,由于向数码相机的爆炸性转移,模拟相机行业的整个价值链,包括胶卷行业、实验室、溴化银相纸、相册,以及实验室设备企业,都陷入了困境。
尽管如此,数码相机行业的繁荣也可能难以为继。在日本,促使数码相机销量爆炸性增长的真正原因是J-Phone公司(现已被沃达丰公司收购)在其2000年机型J-S1104中内置了摄像头。该摄像头仅为11万像素,但由于它有了Sha-Meiru(图片信息之意)这个可爱的名字,因此非常流行。年轻女孩和青年夫妇不仅交换文字邮件,还喜欢夹带图片。所有移动运营商都涌入这块前景广阔的市场。到了2004年末,主打机型已经配备了分辨率超过200万像素的CCD镜头,与单独数码相机配备的CCD镜头相差无几。在这阶段,数码相机行业感受到了压力,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成为手机配件行业。甚至可以预见的是,数码相机将成为其他移动设备(如PDA或数字圆珠笔)的附件,或成为信用卡的一部分。
其中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技术进步使每个行业面临变数,即使是新的行业也面临风险。这是个老故事,尽管故事情节的节奏日益加快。
如果一个行业在被最终遗忘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它可以怎样做呢?除了听天由命之外,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备选方案?当然,这取决于行业本身。但对于一些行业(如电信行业),尝试逐渐融入新技术前进的行列是一个好的开端。电话公司可以尝试成为内容分发商。换言之,它可以尝试利用自身的优势,销售和配送产品和服务。
俗话说:“有备无患。”任何企业都不应该满足于现状,也不应自我陶醉。它必须具有灵敏、活跃的触角,筛选出自己所在产品领域的潜在趋势。一旦某个潜在的威胁被析出,就可以采取一些举措,但你肯定要付出很多。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经济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它可能无法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它需要具备从其他地方拷贝方案,并适应这些方案的能力。它必须对技术发展十分敏感,因为正是技术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但是,它不应将技术视为改进生产力或竞争收益的惟一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