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吞面
云吞面最早应出现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著四处去卖。因为小贩通常在晚间到住宅区出售,为免滋扰坊众,叫卖时只会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发出“督督”之声,故又称为“卖督督”。
云吞面在行内称为“蓉”(粤音“涌”)。有人说是“芙蓉面”的简称。
(2)及第粥
及第粥的名字由来版本甚多。
一说“及第”一名与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相传伦氏幼时家中甚贫,以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以买菜为名,着伦文叙送一担菜至粥贩家,送完菜后,粥贩便以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的白粥招待之,权当午餐。后来伦氏高中,心念粥贩赠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伦氏为其题名“及第”,并书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传遍广州。
第二种说法则与晚清时一肉贩有关。相传此肉贩目不识丁,为记帐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师学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后来开科,有人撺掇肉贩去应试,说功名全靠祖上积德。肉贩信以为真,跑去应试,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便把卷子上缴。恰巧应届考官是那当年教他这几字的塾师。塾师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让他欢喜一场,便为肉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后肉贩高中,塾师却开始后悔,担心肉贩再来混帐,于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见有人只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字,便把卷子作废。岂料下科考官见考卷之后,想起前科同僚之嘱,心想这之中莫不是有什么玄机,自己也乐得卖个人情,于是便又另作一篇,让肉贩再次中举。后来肉贩上京赴考进士,沿途贪恋风光,不意竟迟到吃了闭门羹。目瞪口呆之际,一王爷经过,遗下一个灯笼。肉贩捡起灯笼,又溜达到试场门口,门卫一看是王爷家的灯笼,心想这人非同小可,赶忙迎进。肉贩把灯笼架于桌边,又是如此这般在考卷上写了七个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灯笼的考官忙战战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贩又高中。后来有人问肉贩靠什么高中,肉贩答曰:“猪肉、猪肝、猪粉肠。”因此,后人便把用这三种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种说法则说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和猪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在猪肉行当和饮食行业中,广东人把猪的肠脏称之为“下水”,但在菜谱上不宜直书此诨号。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便给它一个雅号,名曰“及第”。其后,粥粉店也把猪内脏烹调的粥品,由“猪杂粥”易名为“及第粥”,又称“三元及第粥”。
(3)粉果
相传粉果的创制人是抗战前一名叫“娥姐”的女佣,因粉果别具风味而被“茶香室”的老板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制作,并以娥姐命名此点心。
(4)双皮奶
双皮奶是一种甜品。产于广东顺德,甘香嫩滑,别具一格。据信是由一位董姓老人在顺德的大良于上世纪50年代发明。
(5)大包
全称鸡球大包,以猪肉、鲜笋(或沙葛)等作主要馅料,其他馅料包括鸡肉﹑菜碎等,将酿好馅料的大包蒸制而成,造型庞大,约为一般中式包子类体积的3倍左右。因目前茶客的选择丰富,对大包的喜爱程度渐渐减少,加上食客的食量减少,和大包的制作成本较高﹑工序较多,故新式茶楼渐渐没有大包出售。
(6)姜汁撞奶
姜汁撞奶,源自顺德。(不好意思,这个只查到这么一句……)
(7)干炒牛河
这个值得一题的是在一些中餐馆餐牌上会把本食品翻译成"FXXk to Fry the Cow River",令外国人摸不著头。
(8)河粉
河粉,又称沙河粉,新加坡或称棵条,1860年左右源自广州沙河,因而得名。
(9)珍珠鸡
这个的来头有点好玩,珍珠鸡的出现原因,是由于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不少,太显“奢侈”,而珍珠鸡的份量则较为适合一般人。
(10)砵仔糕
砵仔糕是一种传统广东小吃糕点,源自广东台山,在清朝咸丰年间的台山县志已有记载。
(11)艇仔粥
最先来自广州荔湾一带,由在河面上撑小艇(艇仔)的小贩供应游人,故名“荔湾艇仔粥”。
(12)荷叶饭
荷叶饭的历史悠久,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说:“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而相传在更早的魏晋南北朝时已开始有以荷叶包裹米饭的作法。
(13)“饮茶”
饮茶是一种源自广州的粤式饮食。在香港, 一开始是叫作“上茶楼”或者“上酒楼”, 后来就叫了“去饮茶”, 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饮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点心,故此广东话内形容饮茶为“一盅两件”。
(14)鸡仔饼
据说是清朝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
(15)龟苓膏
相传是由清朝时一位太医流传出民间的宫廷秘方。
(16)老婆饼
老婆饼的起源有多个传说。
其中一个说法是古时一对穷苦夫妇,妻子把冬瓜蓉作馅制成圆形饼,并由丈夫在街市售卖,大受欢迎。丈夫便将饼命名“老婆饼”以感谢妻子。
另一传说则是老婆饼由广州莲香楼首创,早年莲香楼聘请了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他把老婆在家乡自制的冬瓜饼带给酒楼其他师傅尝试,其他师傅觉得好吃,于是莲香楼便将之改良并推出,由于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制作,便把它名为“老婆饼”。
[ 本帖最后由 世界第一等 于 2007-6-28 10:2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