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灌水] 美国尖子生为求佳绩嗑药读书 国内存在类似现象

没人会想到,一个永远拿“A”的尖子生,会在学校的停场或者小树林偷偷服用利他林(Ritalin)——一种能让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精神集中的药物,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振奋精神,取得好成绩”。

  “嗑药”读书,正在美国校园愈演愈烈,尤其在那些顶尖高中。由于滥用兴奋剂以至成瘾,他们甚至把“嗑药史”延续到大学,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大的常春藤盟校尤多。昨天,被称为“虎妈”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来到上海,特别向记者聊到了这个危险现象。

  循着这条线索,记者从沪上医院获悉,“嗑药读书”也在国内出现。“长期滥用处方类兴奋药物副作用很大,不仅可能上瘾,严重的还会患上精神病。”医生忧心地说。

  帮助学习的“神奇药丸”

  纽约市郊,一所著名高中。一个男同学把车开进学校停车场,关闭引擎,拔出车钥匙,随后拧开一枚橙色胶囊,把粉末倒在座椅扶手上,捏紧一个鼻孔用力一吸。在这个男孩的汽车后座上,一本被翻烂的SAT练习册时刻提醒着主人:他将来是要去常春藤盟校的。男孩吸入的是阿得拉(Adderall)。无论是阿得拉,还是利他林,都是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物,但在美国学生中,它们还有个名字:“学习辅助药丸”。

  据《纽约时报》日前报道,为快速提高成绩,越来越多的美国高中生开始滥用处方兴奋剂。蔡美儿注意到,也有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思想不集中,给他们“对症下药”。

  滥用药物潜在危害巨大

  “美国学生嗑药上大学,中国学生何尝不是如此。”上海一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医生透露,近年来,出入医院寻求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家长或学生不在少数,多针对“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即便医生不愿给没有服药指征的人开药,家长却会“冒充”病人,诉说自己的种种症状,想方设法为孩子搞到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主任章依文主任医生对此“态度坚决”:不主张给正常的儿童使用精神类药物。

  “不规范使用药品会导致心跳加快、心慌、紧张、焦虑,口变差,甚至失眠,反而会导致考试失利。”章依文总是这样劝诫家长。美国的医学专家已经注意到,长期滥用处方类兴奋药物的副作用极大,它们会引起抑郁、由于睡眠缺失而导致的情绪波动、心律不齐。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精神病研究部助理教授雷蒙德博士去年关注到学生服用“学习辅助药丸”的情况。“它们可能产生神经兴奋,可能让问题暂时变得容易,但是长远看来,这将对思考机制和情绪产生明显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机能问题。”精神病专家认为,不规范服用精神类药物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病,“一种让人脱离现实感的精神疾病”。

  限制开药难以根本解决

  围绕学生“嗑药上大学”现象,美国社会正展开讨论。有科学家认为,需要认识到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药物对个人的益处。有研究人员早在2008年就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提出“应当欢迎那些增进我们大脑机能的新方法。”也有人把矛头指向药品管理部门和医院,指责他们“用药尺度不严”。

  美国药品管理局将阿得拉、利他林等同列为二级受管制药物,认为“这些药物最容易滥用,且极易上瘾”,所以受管制级别等同于可卡因和吗啡。但现实是,青少年大多能从朋友、经销商那里获取药品。蔡美儿认为监管存在问题,“很多此类药物在美国的药店里都有,甚至不是处方药。中国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这些精神类药物极可能损害孩子的健康。”

  华盛顿地区一所顶尖公立学校的一名高中生自述,为了冲击顶尖大学,他让心理治疗师误认为他患有多动症,并因此获得30粒阿得拉。后来他被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药量也从起初的每天30毫克增加到300毫克。直到某天晚上,在服用400毫克的药物后,他的心脏开始狂跳,产生幻觉,然后抽搐。他被迅速送至急症室,最终在戒毒康复中心待了7个月。

  有人说,对待一个畸形的成功观,药品管制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毕竟很多人认同“优秀学生”的定义就是出类拔萃的成绩。“家长、老师给我的压力,让我认为通过服药去追求好成绩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我来自一个看到B、B+、A-都会失望的家庭,只有取得学术上的优秀才是成功。”一个洛杉矶的20岁男孩如是说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