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12-5-9 17:29
| 只看该作者
[灌水] 浙江镇海鳌柱塔身世成谜 传塔为古迹却无文献记载
东方网5月9日消息:镇海招宝山上的鳌柱塔,面海而立,极具气势。在很多镇海人的心目中,这座塔的地位堪比杭州保俶塔,是镇海的一个地标。 很多人相信,鳌柱塔古已有之,历史悠久,现在的这座塔虽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但还是有其深厚的底蕴在里面,算得上古迹之一。
不过,这一说法最近几天受到了质疑。
一位名叫陈饰的文史爱好者说,自己出于好奇心遍查镇海史料,发现找不到关于鳌柱塔的丝毫记载,招宝山上以前根本没有塔。
她的观点,把当地文保专家们给难住了。
昨天,当地几位权威文保专家均告诉记者,在文献资料中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找不到有效线索,但他们确实听说过,很早以前招宝山上就有座塔。
鳌柱塔传言历史悠久
鳌柱塔坐落在镇海招宝山上,塔高60米,至今仍是镇海城区范围内的地理最高点。
当地一些旅游资料记载,早在唐宋期间,招宝山还叫做侯涛山,因为山上有一座“鳌柱插天”塔,后来改名为鳌柱山,到了明代,才叫招宝山。
现在这座塔,是1995年重建的。
当地文史人员告诉记者,当时,镇海曾向上级文物部门递交过一份重建报告,里面提到,修鳌柱塔是为了恢复以前招宝山上的古塔。
然而,报告书对古塔的记载,语焉不详。
因此,镇海民间虽然都在传该塔历史悠久,但对于这座塔的前尘往事,近乎一无所知。
文史爱好者质疑:招宝山上本没有塔
文史爱好者陈饰对“塔史”一较真,问题来了。
陈饰找文物部门核实,没得到明确答复,只在道光年间的《招宝山志》上找到一条记载:招宝山有十二景,第一景是“鳌柱插天”。但“鳌柱”到底是不是指塔,无从确定。
陈饰又请教了镇海收藏协会会员王雷。
王雷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旧镇海方志。王雷在翻阅后发现,历代方志中都没有提及鳌柱塔,方志的插画、配图中,招宝山上也没有塔。
王雷据此判断,招宝山上可能从没有建过塔。
十八、十九世纪的绘画照片上,塔时有时无
不过,陈饰在一幅描绘18世纪末镇海口风貌的水彩画中发现,招宝山上矗立着一座宝塔。
这幅画的作者叫威廉姆·亚历山大,1792年,曾随马嘎尔尼勋爵来中国觐见清朝乾隆皇帝。
这幅名为《镇海口》的水彩画,正是他途中绘制。
陈饰很快又找到3张英国人包腊1868~1870年间所摄的照片。
照片拍的是19世纪招宝山的风光。山上光秃秃的,不见塔影。
“3张照片分别从东北面、南面、西面再现了同一时期招宝山的原貌。如果山上有塔,起码能在其中一张照片中寻到踪迹,但现在却根本找不到。”陈饰说。
水彩画与3张照片相隔六七十年,期间又经历了鸦片战争,会不会塔在战争中被摧毁了?
对此,陈饰说,镇海方志中对当时的战争过程,事无巨细均有记载,但对炮火轰塔之事无半字记载,因此可能性不大。
“也许,塔确实不存在,水彩画上的塔只是亚历山大为了画面布局添上去的。”陈饰推测。
专家:听老人们说过去有小塔
昨天,记者通过镇海区档案局,找到86岁的严水孚老人。他曾参加过《镇海县志》的编写。
老人说,陈饰已经来找过他了,招宝山上有没有塔,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文献中确实没看到,但我听老人们说起过,以前好像是有的。”严水孚说,据说当时的塔很小,远没有今天的雄伟。
镇海文保所的几位专家也持类似意见。
文保所主任李根员推测:“可能当时塔很小,在山下拍照片也看不到。”
李根员说,他们将继续查阅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谜团至少已存在一百多年
有趣的是,陈饰发现,一百年前就有人在为这个谜团烦恼了。
在光绪年间的《镇海县志备修》插图中,招宝山上立着一座塔,塔影极淡,是用虚线绘的。
图后有文字注释:“旧志有县境、县治、威远城三图,阅邱府志,三图悉同。惟威远城图二山添铸两塔对峙。岂曾创建而今屺与?抑亦图形以待有也?”
邱府志,是指康熙年间的《宁波府志》,由邱业修所编。也就是说,康熙年间,史料记载就有了出入。
到光绪年间,修《镇海县志备修》的人就糊涂了:这塔到底是康熙以前有过,后来毁了,还是康熙年间已准备筹建,提前画在图上?
链接
鳌柱:鳌是指大海龟,中国神话传说,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撞断了天地支柱不周山,女娲补天时,砍断巨鳌的四足为柱,把天又给撑了起来。以此做山名,有地域支撑之意。
目前招宝山北峰顶上的鳌柱塔,占地361平方米,为仿宋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锚岩桩基础。塔身净高57.6米,七层八角,青铜塔刹顶。1995年,经镇海区ZF拨款和侨胞捐资约600万元共同建设,1998年10月竣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