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问题发聩振聋、令人警醒,有的问题则逼人直面、必须回答——比如“钱学森之问”,已经尽人皆知。“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晚年的钱学森,辗转反侧地思考这个问号,甚至当面向温总理提出这个问题。钱学森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如果说,当年远涉重洋毅然回国,是爱国,毕生主导“两弹一星”的研制,也是爱国,那么这个“钱学森之问”,更是一种爱之切、思之深、问之尖锐的爱国情怀。这种如焚的忧心,来自于一种大爱和深爱,来自于一种真正的忠诚。   由“钱学森之问”,想到另一个“问”,那便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耿飚之问”,而这一“问”,恐怕更为发聩振聋,更需要我们想一想,作出回答。
  耿飚同志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当年的“杨罗耿”,曾经横扫千军,然而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少讲他的金戈铁马,写他的赫赫战功,却记下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同志,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离开。
  这个县干群关系的恶化,使耿飚同志感到震动,也深为痛心。耿飚同志召集省地县的干部讲了一次话——不批评、不责备,却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50年前,耿飚同志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里,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而且还很严重,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GCD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吧!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故事说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耿飚之问,我们必须作出回答。“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想一想——也许老百姓还“会”。这几十年,经济搞得不错,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有了大的提高,老百姓是看得到的,也是“见情”的。打江山,“打下来”,是一种合法性,那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搞上去”,也是一种合法性。所以才说改革开放大大提升了社会主义的说服力,巩固和拓展了党执政的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老百姓还是“满意”、“拥护”和“赞成”的,即便我们犯了错误,他们也会谅解,也会“求情”。
  但也可能“不会”。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说党在执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面临着脱离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这可是党的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之时向全党发出的警戒呵,而这个危险,在一部分党员身上,在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上尤为突出。经济是搞上去的,但与此相关的两个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一是我们在发展中是否将公平和平等深深植于我们GCD人的价值追求和政策取向?另一个是小平同志33年前指出的“人民群众当中主要议论之一,就是反对干部特殊化”的问题,在“搞上去”的同时,是不是真正解决了、好转了?此外,在一些干部中,“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迫切需求久拖不决”,以至于“群众意见很大”的情况,难道仅是个别么?更不要说一些人的腐败堕落了。所以,老百姓“会不会为我们求情”这个问题,至少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仍然是个大问号。
  “耿飚之问”是深刻的,是尖锐的,或许还是“逆耳”的,唯其如此,在今天尤其发聩振聋。让我们深深地想一想“耿飚之问”,以我们的行动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