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扫地想到的…… 不久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大学生上街扫地。引发了一些联想。 有这样的疑惑在心头挥之不去: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日就是失业之时,当昔日我们引以为豪的“天之骄子”拿着毕业证书却连一张长期饭票都换不来时,各级教育部门还应不应该以本科生录取数为指标层层落实到基层学校,以此为重要的砝码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成绩,使得一线的教师苦教,家长苦供,学生苦学,高中初中连小学都概莫能外? 现如今,铺天盖地的大学生拿着毕业证书满大街找工作,这是“教育产业化”最直接的产物,且不论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好与坏等这类深奥的社会问题,但至少应该承认,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学生仅仅是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许我们的教育部门还没有想出更合理有效地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的考评方法,也许是家长们还不愿意从让自己的孩子仅仅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良好愿望中苏醒过来,分数和指标还是目前教育部门和社会评价学校办学好坏最有力的依据。尽管大学扫地的严峻就业形势初现端倪,但应试教育总是依然如故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目睹着匆匆奔走于晨雾和暮色中的孩子比我们成人更苦更累,除了心疼这些孩子,也许只有轻轻一声叹息了。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这样的成才观念在今天的现实中怕是难有立身之地。爱因斯坦生活在当下的中国恐怕是难以有今天的成就也难以以璀璨的光芒耀眼于世的。身处教育第一线,就一点也不难发现,有的孩子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子,如果我们统一以流水线的标准来衡量他,那么他断然不是合格的产品。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还能找得到多少的快乐?而制造这种不快乐因素的人,恰恰是家长是老师更是社会。有多少教师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为的就是一个中心词:分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只见分数不见人,只见分数不见人的事,也许在每个校园都不断上演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今天我们在以怎样的代价在换取着分数?也许我们大家都很明了,但我们都无能为力。如果我们都能努力工作着,看到不同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向着不同方向的发展,看到他们彬彬有礼谦谦有度,看到他们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描绘的“学生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这将是怎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这将是怎样一个美丽的校园啊!心向往之。 教育,面对的是人,而身为教师的我们早已成了流水线前的工人。身为一个小学教师,很久以前,也曾经像许多老师一样,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好坏成败的重要标志甚至是唯一标志,一路走来,才在慢慢明白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合格小学生才应当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如果所谓的分数要以牺牲学生太多的身心健康和道德习惯为代价,耻于做第一,尽量不做最后。 当扫大街的清洁工的收入与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高薪相差无几时,不知道还不会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饭碗趋之若鹜并撞得头破血流?中国人的官本位情节总在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只有把书读得出头了,才能找得一份既轻松体面薪酬又较高的工作,如果将来一不小心当官了,那更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我们都是普通百姓,对待子女的前途,也许谁也不能免俗。大约也只能将应试进行到底了。社会应该在教育问题上承担一个怎样的角色?时代正呼唤公正公平的评价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 在我们70后早期的读书年代,脑体收入倒挂现象比较严重,社会流行语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潮涌一时,但应试教育市场依然。而今,当大学生扫大街的新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耳畔,甚至快不成为新闻时,不知道是不是对应试教育无尽的嘲讽?http://blog.xxyw.com/u/123/268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