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旅游] 上海摩西会堂旧址二期展厅中旬开放

二战期间,上海曾是犹太难民的避难所。去年年底,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的摩西会堂旧址(一期)修缮一新,正式对外开放。但光参观旧址,你无法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昨天,该纪念馆馆长陈俭陪同本报记者,提前探营即将于本月中旬正式开放的二期展厅。置身于这个总面积不过80多平方米的微型展馆,你仿佛回到了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那个年代。
【看点一】千斤重石碑“叙说”凝重历史

开启展厅大门,在一个10来平方米的封闭空间内,徐徐“燃烧”的犹太教礼仪用品之一的七枝烛台瞬间熄灭,屏幕上生动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设计师通过整体艺术设计
将历史空间与时间相结合。

据陈馆长介绍,播放使用的多幕多媒体在世界上属于顶尖系统,上海是第一家使用。

展厅的石碑上,有1993年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参观纪念馆时的亲笔题词。“别小看了这块厚3毫米,面积约4平方米的石碑,它有1000多斤重,从山上运到这里十分不易。我们之所以选择没有拼接过的整块石碑,就是为了体现历史的凝重感。”

影片放毕,“烛光”亮起,你突然发现前后墙内镶嵌的玻璃框逐渐明亮起来,它们分别是两个情景雕塑,一个展现了当时大批刚下船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犹太社团的帮助下,坐在卡车上,通过外白渡桥进入虹口界内的情景。另一个展现了在隔离区内舟山路上,犹太难民的生活情景。

【看点二】2分钟视频实录难民故事

推开上挂“唐山路五九九弄22号”门牌的石库门房子的大门,你来到另一处展区,它由“避难上海、社区生活、隔都岁月、互助同情、重启风帆、难忘历史”6个主题展版组成。整个展区面积不大,但在“螺蛳壳里做足道场”。抬头一看,头顶上悬挂着上世纪30年代大上海的繁华,外白渡桥、外滩还有南京路……低头则看见一组1933年到1945年的历史“胶带”。前后左右的主题展览区,则展示了何凤山当年签发给犹太人赴上海的签证、犹太难民的中国老邻居于2004年在上海虹口重聚等无数张老照片。

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陈馆长介绍说,他们从犹太人重访上海活动几千分钟的视频中精选了2分钟的2个视频,让当年的难民回忆那时的生活场景。

【看点三】《除夕夜》油画再现温馨一幕

在展馆内,陈馆长指着一幅名叫《除夕夜》的油画告诉记者,上面反映了当时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以后,与中国邻居相处融洽,一起受邀欢度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情景。

据介绍,这幅画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几十年前,一位叫布兰德的小女孩离开上海时,丢失了当时作为犹太难民逃离德国时办理的护照。这个护照被一名上海市民在旧书里发现。在受邀来到上海,领回当年的护照时,布兰德不仅回忆了当时在隔离区里的生活情况,还清晰地记取了有一年春节,上海邻居邀她去吃年夜饭的那一幕和阵阵暖意。一旁的视频则播放着布兰德重访上海时的场景。

“这幅油画是纪念馆的灵魂,我去年造访柏林犹太博物馆时,该馆展览部主任曾说,当时那些难民生活在上海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袭击犹太人事件,上海人民与他们友好相处。于是,我们将纪念馆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回忆。”陈馆长告诉记者。

准备设计软件储存犹太难民信息

陈馆长透露说,与世界上所有犹太人纪念馆或博物馆不同,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的主题是和平和拯救。

他们计划将摩西会堂旧址三楼打造成互动区。在桌上,参观者可以稍事休息,看看有关犹太人所写的上海回忆的书籍、中国画报等,有兴趣的还可以购买。在一旁的签名区,通过电子签名仪,参观者可以留下个人信息,包括email地址、姓名、生日等。

“我们正考虑设计一个软件,在参观者生日当天,自动发送贺卡,祝福他(她)。此外,我们将与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合作,收集当年生活在上海的2.5万名左右的犹太难民的名字和信息,如果他们的后人前来参观,就可以找到他们祖辈的名字,并增补信息。”陈馆长说。

据其介绍,此前,87岁的历史见证者王发良老人经常作为志愿者向参观者介绍历史故事,但由于他年事已高,无法继续担当志愿者。虹口区计划在今年拍下老人的口述实录,作为视频循环播放。

据了解,正式开放后的纪念馆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惠票价。
网易微博分享 豆瓣网 搜狐微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