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表于 2008-1-23 14:1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并不像西安、北京一样古老,拥有的古代建筑并不像西安、北京一样众多,可以随便在地下挖挖就可以挖出几块秦砖汉瓦、明清古董。但是,上海稍稍有名的古代建筑几乎全部保存了下来。仅就中心城区而言,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的龙华寺建筑依旧,香火依旧。建于稍后的静安寺、玉佛寺同样也受到了保护和整修。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的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嘉靖37年(公元1559年)的江南名园——豫园(其中始建于明清的建筑物有49处),以及始建于清朝乾隆49年(公元1784年)豫园墙外荷花池中的湖心亭一带,昔日风采依旧,如今游人如织,一直是上海著名的旅游胜地。至于上海郊外,古代建筑就更多了。如始建于北宋元?年间(公元949-1094年)的松江方塔,始建于南宋嘉定11年(公元1219年)的嘉定孔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的青浦朱家角放生桥等等,目前保存良好,均可供人一游。
诚然,这些古代建筑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上海文化。所谓上海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上海近代开埠以来所形成的江海通津,华洋杂处,兼容并蓄,引领潮流的独特的“海派文化”。上世纪上半叶,上海耸立起了许多和中国传统文化迥然相异的西式高楼大厦,这些高楼大厦就像魔石一样,很快就集聚了大量的财富,使上海成为著名商港。
首屈一指的是外滩建筑群
在黄浦江沿岸的近两公里长的地带,数十幢风格相似但又个性各异的大厦绵延排列,蔚为壮观。这些昔日的外国领事馆、银行、商行、总会的所在地,虽然几经易主,但风采依然,不减当年。这里的每一幢大厦都演绎过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是上海百年历史的见证。如果您有机会漫步在外滩黄浦江边的绿化地带,背靠身后那些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高楼大厦,眺望浦东那些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您一定会深深地感受到上海这个城市昨日的历史底蕴和今天的青春活力。至于散落在上海各地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则更多了,无法在此一一列举。
最近,上海有两个供人怀旧的好地方,很值得一游。一个是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一条街,整条街完全保持30年代的昔日风貌,您可以在此品味旧上海的文化意蕴,想像旧上海文化名人的当时生活状况。另一个是卢湾区的新天地社区,这个社区完整地保留了大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典型的民居石库门房屋的原貌,稍加修缮整饰,开出了许多商店、酒吧、餐馆、茶庄等等,形成了一个休闲旅游区域,演绎着新版的旧上海风情。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数十座风情酒吧内外的中外人士饮酒品茗,谈天说地,是当今上海滩上一道美丽的怀旧风景线。除此以外,您也可以在著名的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等地领略昔日上海的韵味。上海的传统并没有消失,您完全可以看到上海的历史。
事实上,上海的一般机构也重视保存历史风貌。就以笔者任教的创立于1896年的交通大学为例,就有不少优秀历史建筑如今仍在使用。这些建筑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通过整旧如旧,仍然重现着昔日的风采。它们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弥足珍贵。上海的媒体还曾经对交通大学的历史建筑作过专门介绍。
为什么看不到上海的历史?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通过建筑,可以探测城市的历史深度。不少城市在其旧区改造中,确实全部抛弃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但上海并没有抛弃。笔者曾注意观察过现在的香港和台北,平心而论,在保留城市原有风貌方面,上海做得并不比香港台北逊色。
但是,为什么海外媒体上经常会出现吁请保留上海城市原有风貌的文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海外人士对上海的了解还不够;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才会对一座城市的风貌有所了解。就像笔者在中国西部旅行时一样,如果没有读过古人诗词中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类的句子,那么您只能看到广袤而贫瘠的大片土地而已。如果熟悉中国西部的历史文化,就会在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看到无数英雄所演绎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听到阿拉伯商旅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响。而海外人士对上海了解不够,主要在于上海对外宣传的力度还不够。
在过去一段较长时期中,由于受YSXT的影响,上海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尚未开发,一直处于无人知晓的状态。例如,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时的居处(现在东平路)、汪精卫私宅(现为长宁区少年宫)、宋子文私邸(现为老干部活动中心)、盛宣怀府邸(现为日本总领事馆)以及各国富商的住宅等等,均不为一般的上海人所知晓,更何况海外人士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上海保护历史传统也有曲折
就整体而言,上海保护历史传统做得不错。但历史上有两次浩劫,给上海文化传统的打击很大。一次是日本人占据上海,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这两次浩劫,使上海的文物损失很多。
例如,位于汾阳路上的俄国诗人普希金(A.S.Pushkin)铜像,是上海著名的城市雕塑之一,由当时流亡在上海的俄国侨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上海沦陷以后,被日本人强行废弃了。5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和苏联结盟,于是普希金铜像便得到了重建。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开来了大吊车把普希金铜像再次拆除,文革结束以后,又在原址依原样建立起来,如今仍然屹立在那里。1989年,作为一项外交活动,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访沪时还特意去参观了一番。
又如,位于徐家汇的上海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尖顶上的十字架高达62米,当时十分雄伟壮观,数十里外都能看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高达数十米的尖顶被拆掉了,教堂变成了一座残缺不全、不伦不类的建筑。到了80年代,才重新依照原样装上了新的尖顶。不过,如今徐家汇附近建起了许多高楼,原先巍峨壮观的教堂,现在已经变成了巨人中的侏儒了。
其实,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变化并不是个别的例子。南京路上24层楼高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曾雄踞中国第一高楼三四十年,如今已经隐没在高楼大厦林立的上海。国际饭店以前是鹤立鸡群,现在则是鸡立鹤群了。20年以前在浦东隔江能看到的浦西外滩那一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如今也不复存在了。虽然出现了新的更为壮观的城市天际线,但这总是使老上海们感到一丝丝惆怅和失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