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各地新城的兴衰看上海郊区新城
从日本各地新城的兴衰看上海郊区新城近几年来上海郊区新城的开发成为一个热点。在笔者家乡的青浦新城,一座座大楼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个小区横空出世,十几年前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大片的城区。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让人看到很多隐忧。究竟新城模式是利是弊?是否能否持续发展?恐怕谁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无独有偶,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时代也开发了一大批的新城,在日本叫做ニュータウン。1964年在大阪府北部的丰中市、吹田市交界的千里丘陵地带开始建造的千里新城是第一个统一规划的新城,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计划居住人口15万。随后在大阪府南部的(土界)市开始建造泉北新城,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计划居住人口18万。同时在名古屋东北的爱知县春日井市开始建造高藏井新城,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计划居住人口8万人。1965年在东京都西部的多摩市等地建造的多摩新城是日本最大的新城,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计划人口34万。随后陆续建造了一大批的新城,其中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的新城超过了40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的新城也走过了从发展到繁荣、到衰退的各个阶段。随着人口大量转出,日本的新城今天普遍面临过疏化、老龄化、街道社区活力的丧失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今天人们提到新城,总是和“鬼城”、“孤独死”联系在一起。
是什么让日本的新城走到今天的地步?笔者不揣鄙陋,希望能通过对日本新城兴衰的分析,对上海郊区新城的发展提供些许可供借鉴的参考。
一、新城开发和人口移动
新城开发主要为人口移动服务。50、60年代初,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在东京、大阪等大都市中心工商业高度增长,大量人口从地方流入都市。都市中心的过密化使得中心地区地价、房价、生活成本显著上升,居住难成为一个深刻的问题。因此在相对地价比较便宜的郊区建造大量住宅成为必要。新城的建设使从中心城区向郊外的人口移动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应该说对大都市的发展,新城功不可没。7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低成长期,大都市的人口流入钝化,人口的移动开始出现平衡。
中国目前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和日本60年代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日本的人口移动除了大都市圈和非大都市圈的经济格差外,另有一个原因是战后出生率上升,但是日本的传统是家庭中的长子才有继承权,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年轻人成为潜在的“移动人口”。和他们的出生地相比,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显然有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因此绝大多数都选择到大都市去。日本的新城以这一部分人为主要招揽对象。而中国虽然有更加多的移动人口,但是新城并不是以他们为主要的对象。中国新城的主要居住者是本地的农村被征地后成为的新城市居民、旧城区扩散出来的老城市居民、以及外来移动人口中比较富有的那一部分人。
另外,中国和日本的房地产、户籍政策十分不同。中国有严格的户口控制政策,使得人口控制相对容易,在上海郊区,即使是农村人口,流动性还是很少。而在日本,没有农村城市居民之分,一个人、一户人家搬到新的地方只要去役所登记就能成为那个地方的居民,交那个地方的地方税,享受那个地方的福利,因此搬家十分容易。日本的房地产政策倾向于租房,ZF提供大量的房屋出租,房价低廉,而且不用担心被房东赶走,因此日本的新城服务的对象是租房者,而中国则是买房者为主。
二、从发展规划看中日新城差别
为了新城的发展,日本参考了英国的田园都市和美国学者的近邻住区论,同时还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作为保障,譬如首都圈整备法、近畿圈整备法、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等等,规定在新城必须达到的房屋设施标准、绿化率、配套设施、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因此日本的新城总体来说规划非常完善。
首先,日本新城的住宅功能非常强大。以多摩新城为例,多摩新城地跨多摩市、八王子市、稻城市,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由地方ZF和都市整备公团共同开发,统一规划,以干线道路为分界线,以中学校区为基本单位,分成21个住宅区,每个住宅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3000到5000户人家,人口约12000到20000人,计划人口达到34万。34万是什么概念?东京都最繁华的新宿区的人口是32万左右。多摩新城当初的设计目的显然是建造一个可以和东京都23区中的任何一个相抗衡的地区。
其次,日本新城的配套设施十分完备。以多摩新城为例,其实住宅用地只占了总面积的35%,其他还有3.5%的商业用地,9.6%的教育设施用地,19.4%的公园绿地,19%的道路用地等等。每个住宅区里面道路宽敞,配有中学、小学、公园、邮局、超市、日用品商店、诊所,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几乎应有尽有。在铁路车站为中心的“地区中心”地带,往往是公园、文化、体育、商业等设施的综合地带,百货店、便利店等都聚集在那里。
再次,日本新城的交通设置十分便利。譬如多摩新城以京王铁路相模原线和小田急铁路多摩线为干线,以多摩都市单轨铁路和JR南武线为辅,共有4条铁路13个车站。其中京王相模原线通往调布,在那里可以换乘京王本线通往新宿。小田急多摩线则可以在新百合丘站换乘小田原线通往新宿。两条线都是一个小时以内可以到达新宿。又如大阪的千里新城,有北大阪急行电铁的南北线、阪急电铁的千里线,以及大阪单轨铁路线,可以通往新大阪、梅田等大阪北部的繁华市区。
和日本的新城规划相比,上海郊外新城的规划还略显不如,在整体规划、交通方案和配套设施上都不尽如人意。城市建设,交通先行,可是上海的新城的交通还是一个大问题,譬如青浦新城还没有一条能确保时间的轨道交通,这一方面和中国铁路的整体发展相关,在日本四通八达的私铁是大都市地铁的延伸,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私铁网络,只能靠地铁或者公交汽车,这就造成地铁的拥挤,以及公交汽车的无序乱发展。另外一方面也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相关,这里无法详述。在整体规划上,商业设施的诱致、文化体育设施的配置几乎都落后于住宅建设,甚至完全依赖民间自主解决。很多高档的新城住宅区,门口的商业设施却门可罗雀,很多商店开了不久就匆匆关闭,因为实在没有生意。人们买东西、文娱活动、体育锻炼,依然要到老城区去解决。很明显新城的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法律保障,很多时候都是决策者一拍脑袋定的方案,就跟几百年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一样粗鲁。
三、日本新城的问题
那么日本的新城为什么每况愈下?问题出在哪里?细数日本的新城,并不是所有的新城都面临人口老化、居民减少、活力丧失等问题,也有发展得相当好的新城,横滨的港北新城就是其中之一。在开发开始40年后,港北新城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人气度非常高,人口每年保持增加,特别是年轻夫妇带着小孩的家庭比例很大,马路上车来人往,商店里人头攒动,据说港北地区的饭店特地多安排适合儿童的菜单,因为这个地区的儿童比别的地区多。是什么造成了新城的差别?
纵观日本新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没有按照原来的设计发展成英国式的田园都市或者美国式的硅谷,它们都成了大都市的住宅城(Bed Town),也就是放一张睡床的地方。日本的工薪阶层白天到市区上班,晚上回到新城睡觉,仅此而已。多摩新城距离新宿30多公里,需要换乘电车,如果工作地点在都内其它地方,还需要另外换地下铁,这样从出家门到到达公司往往需要将近两个小时。对于一个睡床来说,这张睡床未免远了点。而港北新城到横滨距离14公里,地下铁蓝线不用换乘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才是睡床的合适距离。在市中心房价高企的年代,人们不得不做一点牺牲居住到比较远的地方,以保持生活成本不至于压迫生计,但是当经济发展放慢、甚至减退的时候,合适放睡床的地方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下降到合理的地位,人们还有什么必要舍近求远?
那么日本的新城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卫星城?还是以多摩新城为例,虽然我们看到新城的环境多么的好,道路多么整齐,交通手段丰富,生活设施、行政设施、商业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多么完备,但是缺少了一样东西。按照中国的老话来说,人对社会的需求在于安居、乐业,两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人们可以在多摩新城找到很好的住宅,租金合适,大小适宜,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但是无法在附近找到一个可以支撑生活的工作。老年人靠养老金生活,住在哪里收入都不会改变,因此不会考虑从新城搬走,年轻人必须要考虑收入、家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从多摩新城搬到离开都市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几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市。功能单一的住宅型新城,其抗风险的能力是低下的。一旦经济不再高速成长,房价不再高不可攀,住宅型新城的发展也就到了末日。
日本ZF、民间也一直在讨论新城的再生问题,一个很大的举措是为新城引入产业。2010年多摩新城成立了多摩科技大厦工程,计划诱致科技型产业和风险投资产业,把多摩建设成欧美式的住职一体化的新型城市。但是将会引进些什么产业、如何在引入产业的同时保持新城的环境不受破坏,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它的未来怎样,我们拭目以待。
四、日本新城的经验教训
由于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很不一样,在上海郊区建设的新城和日本的新城虽然都是为了解决人口增加、都市扩展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日本新城的人口以租房者为主,人口流动性大。而上海郊外新城以买房者为主,要搬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丧失了农田的新居民、旧城拆迁的老居民,都会把新城作为他们一辈子定居的地方。很多人一生可能也就买一套房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他们是不会轻易离开的。其次,上海郊区比日本大都市郊区独立性大,居民就近就业的比率比日本新城要大得多。上海郊区在十多年前基本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城镇,和市区之间隔着十几、二十几公里的农田,居民生活、工作都在当地,郊区人甚至都不把自己当作上海人。现在的新城发展也包括了很多工业基地,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城镇人口的增加很大程度上都被本地消化了。因此,上海郊区新城要承担的风险比日本新城要小得多,陷入日本新城那样的窘境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那么是否说上海郊区新城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也不尽然。上海郊区新城在安居方面和日本新城还差得太远,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等许多方面要做的还有很多。另外由于工业基地同步建设,生态、环境都可能成为问题。上海郊区新城正在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是日本新城没有碰到过的问题。
那么从日本新城的兴衰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其实只有四个字:以人为本。如果新城的决策者们把新城居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日本新城的问题根源在于只重视“安居”,把新城当作大都市的辅助设施,而没有考虑“乐业”,忽视了人的工作需求。当大都市不再需要它的时候自然就遭到遗弃。上海郊外新城如果不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不为新城居民的利益考虑,很可能会出现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决策者应该考虑和预防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