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琼悼陈招娣:姐妹郎平当女排主帅 你可安息
招娣:时光如梭。你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个月,在你离开后不久,我们的姐妹再次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女排精神依然激励着新女排继续追梦,人们对中国女排依然十分关心爱护。欣慰之余,我仍不能从悲痛和惋惜中释怀。
这些日子里,每每独处时,在翻看一本本相册里,总会浮现出昔日共同拼搏战斗的身影,还有那背后的故事;在凝望窗外的细雨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在打开手机时,总会惦记着你的短信、微信,以及其中简单的“微笑”符号。
这些日子里,我在孤独、寂寞、失落中度过了清明、五一,以及香港的其他公休假,仍然不能接受你已离世的现实,思绪反复定格在为你送别的那一天……
那一天,初春的北京,桃李纷争,嫣然吐蕊,可是我只能感受到潮湿的雨丝,刺骨的寒潮,还有闷热中的悲伤。那一天,我们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众多姐妹因你的病故而聚首,我们曾经多次期盼聚首,而如今要用这样的方式相聚,让人倍感沉痛。那一天,我遥想当年的姐妹情深,相见拥抱依旧亲切,彼此对视却又无言,闻声而哽咽,泪水如潮涌。
从此,我们天人相隔,才开始相信你真正的离开,让我怎能不撕心裂肺。
(一)
招娣,你可曾知道:“袁头”又一次提醒我们“别掉队”。
在你的追悼会上,我和其他姐妹一起走进灵堂,领队的还是“袁头”。他对我们说:“别掉队,都跟上,别哭。”那时那刻,一声熟悉于耳的嘱咐,让所有人压抑心间的悲泣,却事实是声泪俱下,无法自抑。
30多年前,你、我和其他队员拼搏赛场时,时刻听到“袁头”的命令,都会立即紧张起来,执行指挥。脑海里是这样的场景,可是,现在,我们的眼前,姐妹集体里唯独你的位置早早地空缺。那一天,你的生命戛然而止,你没有跟上队伍,你掉队了,我再也看不到你活力自信的身影、阳光灿烂的笑容。面对“掉队”,我们不会像30多年前那样批评谁、鼓励谁,我唯有自责,自责于未能帮助你更多,自责于未能陪伴你更多,那将是永远的遗憾与后悔。
(二)
招娣,你可曾记得:我们曾经共同的512房间,曾经被你们逼着“跳楼”,曾经带哈密瓜的故事,曾经……
我进入国家队后,与你和晓兰同住512房间,也常因身材苗条被队员戏称为“瘦子协会”。那时候,我和你头对头睡觉。晚上,闷热出汗时、蚊子嗡嗡作响时、被梦惊醒时,我会无意间用手摸一下头,那时经常摸到你的脸,惊动你的美梦。
1972年,我们到乌鲁木齐参加比赛。赛后放假回家,你用每个月3元钱的津贴带了6个哈密瓜,从新疆坐了3天4夜的火车回家。那是炎热的夏天,坐的火车也是闷罐车,到[url=http://app.travel.ifeng.com/city_detail_432][b][color=#004276]杭州[/color][/b][/url]的时候,哈密瓜烂了一半。你还是很有爱地与我们说:“哪怕只剩一个也要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1982年,世锦赛前夕,我们全队在湖南郴州集训。一个周末的傍晚,我晚饭后步行楼梯回宿舍,你和晓兰正好逛街回来,紧随我的后面。你们突然大声叫我的名字,我猛然回头回应。此时,你们拿着刚刚买来的“竹蛇”在我眼前活灵活现地摇晃。顿时,我转头向前,从楼梯的另一侧跳向地面。落地的时候,两行眼泪奔涌而下。后来,每次说起这件事,你总认为自己比我还紧张,世锦赛前队员的任何闪失可都是大事。
姐妹含泪、队员呜咽。过去的1个月,香港细雨蒙蒙,我的心里也是空落落的。如果,来世还有机会,我还愿意再给你煮家乡的米粉,还愿意拎着“八宝袋”,追寻曾经的美好故事。
(三)
招娣,你可曾体会:很多“70后”、“80后”学着《教练》一文长大,你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还有他们。
文章说:暮色由淡到浓,不久就黑下来了。馆里灯火通明,姑娘们刚刚练完球,汗水湿透的衣衫紧紧地贴在身上。白色的排球撒满一地,姑娘们正弯腰捡拾着。“谁还想加练一会儿?”教练袁伟民冲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姑娘大声问道。“我加练一会儿!”一位灵巧秀气的姑娘抬起头来,抢先回答。
那个灵巧秀气的姑娘就是你。这些年,年轻人碰到我,时常问起你,想起学生时代的课文。这也是一种感动!中国女排曾经感动世界、振奋中国,我想也感动到了那时的学生,现在的社会中坚力量。
如果说,30多年前的中国女排用顽强拼搏开启了振兴中华的梦想。那么今天,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实现中国梦想的道路上,更加需要精神的支撑。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年轻人的梦。我仍然相信,“女排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做梦、激励人们追梦、激励人们圆梦,为实现“人民的梦”添砖加瓦。
招娣,再过两三个月,中国女排的新老队员又要齐聚香港,参加亚洲站的比赛,主教练是我们的姐妹,运动员是我们的希望!
瘦影当窗,望风怀想。安息吧,招娣,你永远都在我心里!
陈亚琼(与陈招娣同时期的中国老女排队员)
2013年5月5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