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老叟 发表于 2013-4-13 18:49

内史第"完成修复 4月16日重新开放

[size=4]  “吱呀”一声,车流滚滚的川沙新川路、南市街路口,“内史第”那扇关闭许久的黑色木门开了。[font=宋体]经过近四年的复建和布展,[/font]4月16日,这幢有着170多年历史的江南第一名宅即将掀起“红盖头”,免费向公众开放。宋氏家族做礼拜的“福音堂”、黄炎培出生的房间、胡适家族的胡万和茶庄、中国交响乐之父黄自曾用过的钢琴……在建筑精美的三进两院里流连,四十五分钟的观展,20多位近代知名人物留下的印记“历历在目”,而珍贵史料、现代影像等组成的立体展览方式,则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浦东的历史在川沙,川沙的历史在内史第”的此中真意。[/size][size=4]      据了解,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与在建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为邻,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沈树镛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新开放的内史第保留了原有的江南民宅风格,重建了第一、第二进宅院,面积约1000平方米,布展设计真实还原了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宋氏家族、以黄炎培为代表的黄氏家族以及胡适等众多名人的生活场景。
  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增加内史第的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为浦东乃至上海,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size]
[size=4]雕栏画栋、飞檐翘角,雕花仪门正面的“凤戏牡丹”“状元游街”等砖雕图案栩栩如生,中间镶有“华堂映日”四字,下有“厚德春秋”四字。推开漆黑铜环大门,绕过红木雕刻屏风,一座富有浓郁清代江南特色的官宦大院映入眼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非凡的历史价值,让人不禁惊叹。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的“内史第”,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宅。[/size]
[size=4]  “内史第”原名沈家大院,为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到北京谋职,两年后谋得“内阁中书”一职,上任前回乡对沈家大院进行修缮,并起名“内史第”。“内”是取了官职中的一字;“史”是指沈树镛本人不仅为资历深厚的学者,也是一位书画鉴赏与金石收藏家,对历史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第”乃宅院之意。[/size]
[size=4]  “内史第”之所以能声名远扬、为后人瞩目,是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非凡的历史价值。[/size]
[b][size=4]  一座典型的江南大院[/size][/b]
[size=4]  “内史第”位于王前街(后改为新川路),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原先的“内史第”周围是高高的围墙,外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旁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粗大的树围要有三四个小孩才能围住。树旁有口井,勤劳朴实的居民常在井里打水,在河边洗衣。宅前的老街有铁匠店、豆腐店、木匠店、草药店等,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size]
[size=4]  复建后的“内史第”恢复成原来的三进院落。大门上方“内史第”三字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所书。第一进天井内有个小花园,园内一角的松竹梅显得十分幽雅,两边为东西两楼。第二进为正厅,厅内悬挂着“立本堂”匾额。第三进为内宅,别具一格的砖雕门楼后,便是一个狭长的天井,天井内种植树木、花草,使宅院将天、地与自然融为一体。[/size]
[size=4]  “内史第”的宅院建筑风格,不仅富有清代建筑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其建筑中的雕刻装饰也尤为突出。“内史第”宅院建筑中的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设计,不仅与上海民居优秀建筑风格特点融会贯通,并且使整幢宅院更加充分显示出书香门第之家的气魄。“内史第”的石雕最为突出的是其门框图案与门槛两边的石雕装饰。黑漆钢环的大门上面是由条石砌成的门框,门框上面用历代戏文中的人物和各类花鸟图案精雕细刻而成,所雕刻人物、花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门楼正面的砖雕是“凤戏牡丹”,这是典型的晚清建筑设计风格;门楼两旁为“状元游京城”“状元献宝”砖雕图案。木雕在“内史第”建筑构建中较多,尤其在“立本堂”的长窗、柱梁上广泛运用,正梁和壁梁上面镶着紫铜制作的各种精致图案,上面都涂上鎏金,梁的两旁的枕檐,都是高档木质雕刻成的图案。[/size]
[size=4]  沈家大院的主人沈树镛是清朝著名的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他少年时就对历代碑刻发生兴趣,博学能文,多与名士交往。沈树镛在工作闲余时,喜欢到北京书铺、古玩摊等处去搜集碑帖、拓本,由此收藏渐丰。“内史第”因此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沈树镛所藏各种碑帖拓本,后来为《老残游记》作者、金石家刘鹗所得。光绪三十一年刘氏日记中记载:“得沈树镛碑帖三箱,计汉碑五十余种,元朝造像七八十种,唐碑一百余种,宋碑三百余种。”[/size]
[size=4]  黄炎培也曾称赞“内史第”:“歇浦一衣带,中外寰瀛通。其左蔚人文,百年学有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对这座人文渊薮、历史悠久的古宅的高度评价。[/size]
[b][size=4]  一座名人辈出的宅第[/size][/b]
[size=4]  “内史第”不仅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非凡历史价值的宅第,更是一座名人辈出的江南名宅。[/size]
[size=4]  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民主战士黄竞武,音乐家黄自,会计学家黄祖方,清代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工业先驱沈毓庆等名人都诞生于此。此外,著名学者胡适,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的著名水泥专家黄大能,也曾居住在此。[/size]
[size=4]  “内史第”第三进院系保留至今的黄炎培故居,199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被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是黄炎培出生及成长的摇篮。[/size]
[size=4]  黄家与沈家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树镛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两家是亲上加亲,所以黄家四代都住此屋。黄炎培出生于内宅东厢房,“内史第”为他青少年时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藏古籍、近代中外名著,都成了他获取知识的源泉。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其姑父沈肖韵。沈树镛去世时小肖韵仅5岁,由母携回川沙居“内史第”,后中秀才。沈肖韵喜欢收藏,将其父遗留之文物在“内史第”辟室收藏。黄炎培少时学问、道德以及爱国思想,多受其姑父引导。他写过一篇《题肖韵姑父遗像》诗,前言谓:“川沙百年来文化中心,必推我姑父沈肖韵先生家,先生禀承家学,器识文艺,为时推重,与物无忤,对之如饮醇醪。甲午后,锐然以新知识授我后进。”黄炎培就是在肖韵书斋中,读到赫胥黎的《天演论》,当年他就住在书斋里,受益匪浅。[/size]
[size=4]  “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于1890年停止巡回传道后,成为上海郊区川沙的传教士。此时,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安家在“内史第”沿街坊。此后,他们相继于1893年1月27日生下宋庆龄,1894年12月4日生下宋子文,1897年3月5日生下宋美龄,直至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此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此生活了7年。黄埔军校毕业的老人孙钟秀回忆:其祖父孙宝仁租借川沙镇老秀才诸文伯南市街54号、56号两幢楼房,开办“孙云华银楼”,在“内史第”宋家居住地的斜对面,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三姐弟常穿过银楼到秀才诸文伯客堂私塾读书。[/size]
[size=4]  著名学者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大东门瑞馨泰茶叶庄内。因为上海瑞馨泰是胡适祖上与他家合开的,后来胡适就在他母亲冯氏怀抱中来到川沙胡万和茶叶庄。茶庄有三大间门面,里面楼室也颇宽敞,但已作为为制茶工场及工人住宿所用,所以胡适母子被安置到离老万和很近的南市街“内史第”去住,租屋为“内史第”前进厅室东侧临街的厢房。[/size]
[size=4]  此外,“内史第”还是著名音乐家黄自的出生地。黄自,川沙人,黄炎培侄子,1904年3月23日诞生于川沙“内史第”东厢房二楼南房。黄自幼年在川沙小学堂求学。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留美入奥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和音乐,1926年毕业于奥柏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即入耶鲁大学专攻音乐,1929年在耶鲁大学获音乐学士,毕业作品《怀旧》序曲为我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黄自1929年回国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受聘于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员。许多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黄贻钧、钱仁康、林炎翁等都出自他门下。[/size]
[size=4]  在“内史第”诞生、居住过的还有会计学家黄祖方,革命先烈黄竞武,黄自的胞妹黄孚兰、胞弟黄长风等著名人士。[/size]
[b][size=4]  百年老宅即将正式开放[/size][/b]
[size=4]  2013年4月16日,复建后的“内史第”将免费对外开放。[/size]
[size=4]  现有大院占地342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8.9平方米。“内史第”三进院落的一楼部分已分别在原址或其他房间复原了黄炎培、“宋氏三姐妹”、胡适等人的生活场景。其中,在第三进院内布置了“窑中对”的场景。这个故事发生在黄炎培1945年访问延安时离开前,在昏暗的窑洞中他与毛泽东的一段对话。黄炎培当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希望GCD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回答说:“我们一家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段著名的“窑中对”后被几代领导人经常提及。[/size]
[size=4]  “内史第”内宅的二楼东西厢房已被布置为系列展览,共分为四部分,用图片、实物、雕塑、多媒体等分别展示了黄炎培、黄氏子侄、宋氏家族和沈树镛的生活细节和历史贡献。[/size]
[size=4]  沈鹏 行书十言联[/size]
[size=4]  张海 行书十一言联[/size]
[size=4]  周慧珺 草书七言联[/size]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