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老叟 发表于 2012-10-10 16:39

重视传唱和推广新童谣

童谣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样式,上海今年发行的一套四张“沪语童谣”纪念版交通卡,因为印有“笃笃笃,卖糖粥”等申城传统童谣内容,结果大受欢迎销售一空。但令人担忧的,在老童谣市民博得喜爱的同时,新创作的童谣却很少有人传唱、关心和推广,普及和市场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人们一直长久记得儿时的童谣,那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洋枪打老虎,老虎吃猎人,猎人吃蜜蜂、蜜蜂叮癞痢,癞痢打打洋枪····”之类的童谣儿歌,但是在儿童教育越来越得到家长和社会重视的今天,有趣和反映当今时代特点,能够记忆的童谣却越来越少了。
  为何新童谣不如老童谣受欢迎?这与当下城市快速转变的生活方式有关。过去童谣的传播,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并不是说故意去推广,节奏缓慢的弄堂生活中,一个幼儿园或者弄堂里流行什么童谣,老人和家长传唱教授的儿歌,小朋友们都知道,童谣在小朋友的游戏玩耍中传播和流传开来。
  在今天家庭教育的结构里,一个小孩子被家里几个大人包围,几乎没有机会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孩子们失去了过去那种自由生活的伴随,新童谣就很难传播。即便幼儿园里教读童谣儿歌,小朋友回去之后,也都被电视机、电脑里的游戏、动画片所包围,但值得反思的却是,那些平时在学校里自编骂的“灰色童谣”却能够很快流行流传。
  据沪上儿童文学专家介绍,近年来创作推出的《对表》《三只小鸟》《外语角》等一些风趣具有时代气息、非常优秀的当代童谣,现在很少有人传唱、推介和关心,也没有市场,尽管每年的儿歌大赛,评出过不少好作品,但并没有应有的效果,评奖结束就无声息,也没有专门的推介和传播,所以也失去了繁荣儿童歌谣的机会。
  另外,新童谣的创作面临发表难、推广难的问题。儿童不念不唱,表演活动中也不见踪迹,就是唱片公司出版的童谣、儿歌CD,也是以老作品为主,新录制的版本,内容也多是老作品,因为老的童谣经典,有较好的听众基础。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面前,新童谣也是迫切需要繁荣发展的一个文化样式。面对我们未来的一代的健康成长,以及城市文化的有序传承,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现在务必要千方百计创造新童谣的传播和交流场合,通过广播、电视剧、公益广告、网络媒体,以及中小学和幼托机构,各种家长学校等,让市民大众,特别是家长们慢慢熟悉认可这些新创作的童谣儿歌。
  期待沪上的媒体和传播机构,适时举办和开设新童谣新儿歌的传播活动,特别要在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组织新童谣的普及传唱活动,因为童谣真正的创作者、传播者是市民百姓。以前很多童谣,不是先创作再推广,而是在生活在游戏在劳动中慢慢滋生出来的,中国的童谣无论新旧,以贴近生活的居多,趣味性强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所以要大力推广现在这些新创作的,反映当下时代特点,童趣十足,又文字意境优美的作品,鼓励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多一点创作量,让新童谣写作传播成为一种风气;同时要像现在的沪语方言传播那样,营造传播的氛围,提供大众化的渠道和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让我们的少年儿童,有一个全新的充满时代气息和精神写照的童谣天地。在今天的语言环境下传播诵读新创作的童谣儿歌,这不仅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好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儿童文学发展,无疑是会有裨益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