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养老院趋于饱和 上海探索推进郊区“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
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养老业发展论坛”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透露,为了满足越来越多“银发”的养老需求,上海在崇明、奉贤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郊区,探索、推进“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张钟汝认为,由ZF主导的“全生态养老社区”,为缓解市区养老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意义。“如果郊区养老机构具备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完善的周边配套设施,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相信有更多的老人会愿意选择郊区养老机构。”探索“全生态养老社区”
据了解,“全生态养老社区”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对象的生活共同体,根据较高适老性标准,建设并提供完善的无障碍设施,集合家庭、机构、市场、社会等各类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老年人乐意到郊区颐养天年。
目前,上海已确定在崇明岛上的陈家镇养老社区项目、东滩幸福长者社区、崇明农场改建养老社区率先进行示范建设。“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重点推进崇明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并按东、西、南、北空间布局的思路,适时推进已初步选定的养老社区基地项目,通过试点引领,为全市未来推进养老社区基地建设打下基础。
在推动郊区养老机构发展这一问题上,张钟汝认为:“最关键的是市民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于市区的养老机构已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再加上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有限,若是一味地将老人送往市区养老机构,最终只会导致老人‘老无所居’。因此,一方面老人家属要改变观念,能够意识到郊区的良好环境或许更适于老人安享晚年;另一方面,老人自身也需要多一份勇气,愿意去尝试新环境、寻找新生活。而扭转市民传统观念的因素中,提升郊区养老机构的整体实力无疑成为重中之重。” 张钟汝认为,多数老人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希望晚年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令他们满意的养老机构,不仅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周边配套设施,还要具备专业化的护理团队。而对于目前养老院普遍存在的护工年龄偏大、流动率高、专业性不强等现状,她略带顾虑地说,“如果养老机构提高护工入行门槛,招收专业、年轻人员,势必将增加用工成本,也会相应地调高护理费,最终为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带来负担。”她建议,养老机构并不是养老的唯一途径,上海应该建立以“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为主、“养老院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把有限的养老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近年来出现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助餐点、老年活动室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设施,也为老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提供方便。
谁来赡养咱爸咱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指出,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现在即使一个老人有几个子女,都很少会在一个城市工作,更何况独生子女?家庭全国化是一个趋势,中国3人以下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64%,4人及以下家庭占85%,三代同堂已经少见,四世同堂根本就是稀有。”他还指出,养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物质支持、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从这个概念来看,前三项可以通过不断地改善软硬件条件得到满足,唯有最后一项则是旁人所无法给予的,却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有的老人确实是被子女‘扔’来的。”一家郊区养老院负责人坦诚表示。自开办养老院以来,他的一个“心结”始终无法解开:既希望入住的老人越多越好,又祝福老人们都能够在家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养老院代替子女为老人尽孝、送终的事情却屡屡发生。“有位老人是年初来的,现在胖了10斤。他儿子要结婚,占用老人的房子当婚房,就把老人送到了我这里。他来看望老人的次数,十根指头都数得清。”他如今已经习惯了两头忙:忙着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又忙着了断本不应该发生的“家务事”。“在养老问题上,ZF、社会、家庭需共同参与。也许多想一句‘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有指望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