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案上报国务院 汽油将上涨大约1400元/吨
很明显,一旦开始实行新方案,过去那种“该涨不涨,该跌不跌”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涨价在所难免。“以目前的国际油价为例,如果采用新的计价方式,汽油将上涨大约1400元/吨,柴油将上涨2000元/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br><br>
1月底以来,受多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急速上涨,纽约市场油价一度超过68美元/桶,多日来一直在65至70美元之间的高位徘徊。<br>
<br>
然而,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似乎离我们还很远。2005年,尽管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5次(主要集中于上半年),但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在政府的调控下依然低于国际水平约30%。 <br>
<br>
这种“待遇”,国人还能享受多久?<br>
<br>
本报记者近日从有关政府部门获悉,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案框架已经十分明确。“改革方案已上报给国务院,发改委将听取各方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作为暂行办法‘择机出台’。”<br>
<br>
消息人士透露,两会期间将围绕该议题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省省长意见,“实际出台的时间有可能是在两会之后”。由于新的定价机制已经讨论得比较成熟,因此目前有关部委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加紧制订相关的配套方案。<br>
<br>
计价基础:锁定国际原油价格<br>
<br>
据透露,新成品油定价方案较之过去最大的不同,首先在于计价基础的改变,即将不再以国际成品油价格作为基础,而将改为国际原油价格。<br>
<br>
国内成品油价与国际的“接轨”始于2000年。根据规定,国内每月成品油价格以上月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的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等,形成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只有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才会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br>
<br>
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比例已超过40%。在政策制定部门看来,以“三种原油平均进口到岸价为基础”,再加上国内的合理运杂费和税费等进行计价合算,是一种更合理的定价方式。<br>
<br>
国家发改委一位全程参与新方案制订人士透露,新方案就是“将(进口)国际原油的到岸平均价格折算成国内成品油的价格”。<br>
<br>
“我们国家主要进口的还是原油。过去和国际市场成品油接轨的计价方式,受制于人的因素会更大。”这位人士说,“改为以国际原油为计价基础的新定价方案,则可以更多地将国内的生产成本加以考虑,相对更为科学、客观。”<br>
<br>
沿用至今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最为业内所诟病的一个缺点就是过于滞后。理论上,国内成品油价格要滞后于国际油价至少一个月。<br>
<br>
发改委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能够对油价的波动起到“消峰填谷”的作用。但是,由于计价公式的“透明”,很多业内人士都能够在发改委做出调控举措之前就把价格变动趋向推算出来。<br>
<br>
因此,很多商家根据估算“逆向”操作:预计下月油价要下降,就尽快抛出库存;预计下月油价要涨,就四处组织货源,囤积库存。这不但加剧了价格的波动,也扭曲了市场需求的真实性。<br>
<br>
进入去年下半年,在愈演愈烈的“油荒”中,发改委干脆不再调整油价,任由国际油价的高涨,国内始终是“按兵不动”。<br>
<br>
但是,国内油价的表面“平静”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种种问题。当民营油企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时,“批零倒挂”让中石油、中石化等也开始理直气壮地为自己“喊冤”。<br>
<br>
新的改革正是希望将问题一一化解。在新方案中,油价调整的周期将有所改变,记者了解到,两次调价间隔不少于10天。也就是说,新方案一旦实施,价格调整的周期在理论上将比过去压缩三分之二。<br>
<br>
同时,为了更“合理”地与国际油价接轨,新的定价方案将采取全新的价格调整模式:<br>
<br>
发改委计算出的零售基准价会被折合成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低硫轻质原油的一种,是美国石油工业的基准原油,已成为世界各地原油产品的重要定价基准之一)价格,当这个折合价格介于18-50美元每桶之间时,国内成品油价将与国际油价同步调整;但如果是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国内成品油价将分别按照一套方法进行不等比例的调整。<br>
<br>
很明显,一旦开始实行新方案,过去那种“该涨不涨,该跌不跌”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涨价在所难免。“以目前的国际油价为例,如果采用新的计价方式,汽油将上涨大约1400元/吨,柴油将上涨2000元/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br>
<br>
而在新方案实施之前,则会先延续过去的方案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将价格逐步涨起来。如何对受影响的相关行业诸如公交、民航等进行补贴,是目前有关部委正在全力忙碌地一件事情。<br>
<br>
体制改革:后行一步<br>
<br>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一直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br>
<br>
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成品油的流通体制改革应(与价格改革)相应配套,否则在上游的市场准入以及进出口贸易等方面还只是由几大家掌控。市场化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价格改革就无从谈起。”<br>
<br>
此前,董秀成曾撰文提出,关于价格机制改革的方向,一应逐渐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使得价格机制能够反映国内的供求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国际油价;二是应由滞后走向实时;三是定价主体不应该是政府,而应该逐步走向企业。<br>
<br>
“石油体制改革应采取一种‘由下向上’的渐进模式。”董秀成对记者解释,由于零售环节的风险较小,因此应先在这个领域放开,然后是批发领域。<br>
<br>
石油行业越向上游走,企业参与的风险与成本也越大。随着民营企业实力的壮大,参与石油行业市场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价格改革的推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br>
<br>
逐步让企业成为定价主体,董秀成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要做的主要就是培育市场主体,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加剧,定价主导权自然也就会过渡到企业手中。目前市场上的竞争主体就只有那么几大家,是一种寡头竞争,定价机制自然也只能是目前的这种状况。”<br>
<br>
但是,从目前改革的实际步伐来看,“价改”与“体改”似乎还是两张皮,“价改”显然也要走在“体改”之前。<br>
<br>
对于改革的步骤,在2005年7月黑龙江地方石油协会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曹玉书就已经透露了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战略思路:<br>
<br>
首先是改革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例如如何从滞后油价向实时油价进行转变;其次是切实放开批发环节,在对外开放之前先对内开放,改变由两大集团公司集中批发的现状;最后要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在石油进口环节真正实现竞争。<br>
<br>
当时曹玉书就曾表示,要加速推进第二、三环节的改革,必须以成品油零售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为前提。<br>
<br>
在有些人看来,目前所推出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仍只是适应现有石油流通体制的一种局部“改良”。但是,中国入世时只是承诺分阶段开放零售和批发市场,以及逐年按比例递增原油、成品油的进口数量。用发改委那位人士的话讲:“价格改革我们完全可以不动,继续进行管制。”在他看来,价格改革完全是为了适应目前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为日后完全市场化改革打基础而做出的一种“主动行为”,其意义不可小觑。<br>
<br>
目前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还处于“微调”阶段,但是,无论在细节上还会做哪些改动,“理顺国际、国内的价格关系是最关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邓郁松说。<br>
<br>
发改委那位人士认为,“新方案应该说可以大大缓解过去的问题,但是要完全理顺,还需要有一个过程。”<br>
<br>
尽管目前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价改”上,但并不意味着石油市场的体制改革工作就被放在了一旁。本报记者了解到,关于体制改革中到底采取哪种方案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过。而在每种方案之下,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一整套配套方案。<br>
<br>
探讨还在继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不会放松其应起到的监管作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垄断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让有关部委头疼,而借助他们发挥调控作用又是政府不希望放弃的。<br>
<br>
如何在推动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又保证政府能在宏观调控、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掌舵”,无疑将成为今后石油市场体制改革要寻求的“平衡点”。<br>
re:自己顶
自己顶re:准备改骑自行车了!
准备改骑自行车了!re:有些兄弟要哭喽!
有些兄弟要哭喽!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