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议论“上海话”与普通话
[size=5] 几位老太相聚,对当今年轻人说的沪语很是不满。甲说:哦唷,现在小人哪能啦,上海闲话讲得真难听,腔调一眼勿对。乙紧跟:电视里上海的小囡,打扮得蛮海派格,一开口,讲三句上海话就要带出一句国语。丙更愤愤:阿拉屋里的小姐还要好,廿几岁了,还把“我”讲成“无”,“外婆”叫“阿婆”;伊还有交关口头禅,啥个“隔手”、“挨下来”……小辰光被我打过,打也打不好,叫人听了难熬煞。[/size][align=left][size=5] 沪生沪长的老太们,年纪已过一个甲子,从小受上海文化的熏陶,是吴地方言的忠贞捍卫者。话见不准则鸣,面对如今沪语的串味,牢骚几多,无奈几多。牢骚多了不好,在晚辈面前要担“九斤老太”的恶名;而无奈呢,还真不能嫌老太们啰嗦,这是关系到方言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大事,必须引起上海市民重视。倘若任方言日渐式微,后果就麻烦。[/size][/align][align=left][size=5] 从前弄堂里的邻居也是多籍贯的,宁波阿姆、广东阿妈、苏州好婆、无锡亲娘,哪家祖籍彼此都清楚,比户籍警还稔熟。各家孩子开口都讲上海话,啥人讲不好,要被小朋友嘲笑的。有童谣作证:“××人,到上海,上海咸话讲勿来,米西米西炒咸菜”。大人们讲不准倒没关系,父辈、祖辈级的,各自乡音夹着沪语,洋泾浜的上海话开开,听得懂就是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5] 如今的申城海纳百川,上海人开口,想不操国语都不行。同楼邻居见面总要打个招呼,然而面熟陌生,哪晓得众高邻贵姓、贵籍?讲沪语吧,怕人家听不懂,弄不好还以为侬搭上海人架子,只好用国语;送快递的、换桶装水的师傅上门,也要交流几句,不用普通话就难为外来打工者。[/size][/align][align=left][size=5] 其实上海人讲普通话也不难,年轻人且不说,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解放后上的小学,多少学过点汉语拼音,说普通话并不费力,若要标准,便有些勉为其难。有两个听来和看来的小笑话,算得经典:幼儿园有位老教师要上公开课,她让孩子们事先画好图画。上课那天老师说:“小朋友,把你们的小肚皮(小图片)拿出来给大家看”悉力索洛一阵响声后,孩子们全撩起衣服,露出他们的小肚皮!为师的说不好国语,沪语和普通话一团杂糅,真叫听课人哭笑不得;还有位主人陪外地朋友坐汽车去风景区玩,巴士上客人站起来看窗外景色,主人急得叫:当心,要睡觉(摔跤)的,当心睡(摔)下去!客人们却想,这么好的风景怎么不让大家看,还要叫我们睡觉呢,不理他!主人只好一个个地去拽人衣服,强迫大家坐下。语音不准,造成一场误会。[/size][/align][align=left][size=5] 解放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加凝聚力,提倡民族共同语,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现在国情、国力又上层楼,举国都用普通话,交流已不成障碍。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方言区域日渐缩小,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就是例子。老太太们有微词,语言学家更忧心忡忡。方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地域分支语言,是一笔重要的非物质财富。保护中华民族财富,人人义不容辞。年轻的上海人仅是讲不好方言,而沪上的幼童已处于不会讲的尴尬。有个老太的五岁小外孙不肯讲沪语,做外婆的开国语却有点累,孩子笑外婆把“晚安”讲成“饭碗”,老太的教育“权威”从此动摇。旁人劝:哦唷,侬吃力伐?教伊讲上海话!外婆也为难:“我是逼小人讲的,伊半半六十日才蹦出几个字来,比方‘我要吃巧克力’,前面几个字屏得吃力煞,后头索性出来‘choco-late’”方言讲不来外语代,好罢,这小家伙连国语都不用了。[/size][/align][size=5] 申城遍讲普通话是好事,这足以说明上海的开放与活力。上海人也要保留沪方言,因为沪语是上海的“沪粹”(有别于国粹)。爱护沪粹,老上海人匹夫有责;学点沪语,新上海人也很需要。上海方言这份珍贵的非物资的财富,靠你、我、[/size] 看不懂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