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老叟 发表于 2012-5-22 07:19

好坏与心境

[size=4] 四祖道信禪師聽說有一位牛頭法融禪師,在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潛修禪觀,於是特地前往拜訪。


  法融禪師看到原來是自己仰慕已久的道信禪師來訪,便禮請他開示法要。


  道信禪師開示說:「所謂『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的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都自然具足,不離本心。一切的煩惱業障,本來就空寂虛無;一切的因果,都猶如夢幻。沒有三界可出離,也沒有菩提可思求。你應該任心自在,莫起貪瞋之念,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法融禪師問:「如果說一有造作,就離了本心,那麼境界起時,該如何對治?」


  道信禪師說:「境界沒有好壞之分,所謂的好壞,是由於心在起分別。如果心不強加各種美醜、好壞、淨穢等等概念在境界上,那麼,各種虛妄的情緒、妄念,又從何而生呢?妄情既然不起,就能見到我們的本性真心,自然能隨心自在,毋須刻意再去做什麼對治了。」


  兩人一番對談之後,道信禪師便將受自僧璨大師的頓教法門,傳付予牛頭法融。


※ ※ ※


  修在鍊己心靈之清淨,由靜而淨。然人之心最是難以「平靜」,蓋無不礙於心之易起「差別」,心存差別則不平,不平則鳴、不平則心動矣,這也就是人們為什麼常會為一點細小之事而動不動就心生不滿、不悅、而就會大小聲(發脾氣),此人心之所以易妄、易動念、動氣不休,甚至於結怨或暴力相向之來者也。


  何生差別?乃心受諸種種差別象之對立所影響,而引生私欲之爭求。差別即痛苦,痛苦即魔考,要解除痛苦,惟有要求己心能做到「見素與抱樸」,始能不產生差別對立。在天道奧義一書有多所列舉應如何才能見素與抱樸,且詮釋甚詳:如毋我-不要有我念,一有我念,便起他念,我他對立,則生私心,魔就乘隙而入。


  同理(以下簡略):毋親-親疏對立,則生愛憎;毋老-老少對立,則生生死;毋遠-遠近對立,則生空間;毋早-早晚對立,則生時間;毋重-重輕對立,則生紛擾;毋高-高下對立,則生不平;毋強-強弱對立,則生爭持;毋大-大小對立,則生計較;毋尊-尊卑對立,則生貴賤;毋是-是非對立,則生罪惡;毋美-美醜對立,則生色慾等。又毋貪、毋溺、毋忿、毋喜、毋悲、毋惰、毋淫、毋感。列舉毋感-慾之由來,生理關係最大,故當注意感官,不可輕易受外感,有動於中,則魔乘隙而入矣。


  以上略舉數項差別象之對立,致生私欲,由私欲而生爭求爭持,然心一生爭求爭持者,則其心苦矣,差別與爭求越大,那痛苦也相對越大。是以,修須鍊己心於「無差別象」之心境,所謂「無差別」-乃鍊己心於能把所見識到之任何景象都視若無睹、視而不以為差別。無差別則無對立,無對立則無爭求,無爭求就無痛苦之來;無差別,則心平靜而無波矣。所以道修者當時刻戒慎,不使心受差別象所影響,惟不使心生差別,才能讓己方寸真正平靜下來。


  修在己心,惟心之能平靜,才能進入修之淨化領域;若心不靜,試問那要用什麼修?又如何使心清淨呢?恐難有所寸進。凡事本有公私真偽、正邪善惡、是非對錯,然一切道理是作為向學、作為準繩與遵循之依歸,非是要你執理而爭執,故切忌執理、執念於心而爭勝不已、而爭求不放,一著差別象,必生對立,那又豈不老陷在對錯是非圈陣內起爭求、爭執而沒完沒了呢?是故,人只要有所執理執念,必心生差別對立,此皆屬患心礙心結矣。況心生差別對立最影響身心情緒(易躁易暴而最敗壞人之品行),以致心結重重,有心結心礙者心不平衡矣。凡執念識重者,那整個人幾乎完全受自我意識所控制、所驅駛,惟己是人非而輕忽於人,則其心永存差別對立而固執,無以平靜,心有其苦受矣。


  修之所虞慮者,當在乎於己心之是否能趨於平靜?故修之淨靈過程,應著重於能不斷「反求諸己」上勤下工夫,秉正誠以養慈悲心懷,養慈仁以摯誠。誠者,其心性已幾近真純而寡我;誠者,能寡私欲,念念為人著想而濟助於人,可謂幾乎不太為自己著想。處心為人而不為己者,其心微寡物我矣,則又有何私欲可擾心乎!心無內擾、無外亂,將可持心於「平靜」之心境。共勉之!

[/size]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