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老叟 发表于 2012-5-7 08:29

趣谈鞋的六十年的变迁

今天星期六,外孙纳米12周岁的生日,平时纳米住校,生日又恰巧周末,大家都很开心,晚上各自带着生日礼物,去正大广场参加纳米的生日聚餐。我们外公外婆下午带他去南京路市百一店,挑选了一双“锐步”的运动鞋,竟然已经要买40码的了,我也不过41码,希望这孩子不光是脚大,个头也得超过他的父辈、祖辈。购物毕感觉口渴难熬,我是只喝茶不喝饮料的“老古董”,于是匆匆回家;在地铁8号线转乘4号线途中,起了写写鞋这个每个人都涉及的话题,一路上在脑子里构思了个大概。     60年前我们家和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曾经穿过自家纳鞋底,自家做黑色直贡呢鞋面,自家缝制起来的园口鞋,这种款式的鞋如今不知在“北京鞋庄”里是否还能找到。演绎几十年的故事的电影电视里是常见的那种黑色布鞋。这种“自产自销”的布鞋的鞋底,俗称“千层底”,那是利用家里的零碎布料,沾上面粉调制的浆糊,一小块一小块的贴在长方形的洗衣裳板上,晒干后按照鞋样剪成一张一张,然后叠在一起,有一定的鞋底厚度,再用当时市上有购的专用的鞋底线,艰难的一针一针的纳成鞋底。母亲的手指上套着“顶针箍”,如同加宽的戒指,就这样也难免让缝鞋底针戳出血来……
     大概从60年代开始,上海也流行起带松紧带的黑布鞋。这种布鞋较之园口鞋,似乎更加跟脚,沪人称其为“北京鞋”。渐渐的,布质鞋底可以热胶前掌、后掌,有效的解决了布底不耐穿的缺点;渐渐的,又发明了塑料底,记得南市的蓬莱市场,那个年头还有专业从事塑料鞋底生意的摊店;布店里也设专柜,出售裁剪好的鞋面布,当然也可以买到鞋口上的两块松紧带。这种布鞋直至今天,还是深受老人们的喜爱,合脚、轻巧、舒适,在家或外出不远,穿着是十分养脚、相当受用的。
     那时的冬天,家家户户,大人小孩,脚上穿的几乎都是“蚌壳棉鞋”,那种左右各一半,在中间合拢的鞋面,里面包了棉花,保暖性能不差的棉鞋。外形酷似河蚌两爿壳的合拢。大约也是在80年代开始,似乎也是从北方流行过来了一种系带的棉鞋,鞋帮比蚌壳棉鞋要略高一些,和穿蚌壳棉鞋直接套进去不同的是,系带棉鞋还必须把鞋带系好,这样的鞋的结构对行走、快走乃至跑步,都没有任何影响,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棉鞋的保暖性能。蚌壳棉鞋的面料可以有各种变化,视穿着者年龄性别而异;系带棉鞋既有自己制作的,也可以从商店里直接购买,其面料多为黑色灯芯绒或丝绒。
     记得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上学穿的基本上是“回力”鞋。如今年轻人又重新有所认识,而只是在样式和面料上大做文章而已。穿布鞋上体育课是很困难的,遇上突如其来的雨,也是布鞋所无可奈何的,故而读书的孩子,只有“回力”鞋才是一年四季没问题的。中学生一般是不穿皮鞋的,至少在我的回忆里没有;那年考上大学,哥哥他们打算买双皮鞋给我,考虑到皮鞋似乎有悖于“艰苦奋斗”,加上也不习惯穿皮鞋,而婉言谢绝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大学里见到的来自福建、广东的农村同学,他们平时几乎就是一双拖鞋,走遍天下。没有雨天穿的橡胶制的“套鞋”,更谈不上“高统套鞋”了。除了正式上课、晚自习,其他时间一概“踢踏、踢踏”的,60年代初还没有塑料拖鞋,套在脚上的还是木屐,雨天干脆就打赤脚,如果在校园里穿着皮鞋,反而显得怪怪的不自在。绝大多数大学生,穿的鞋还是布面胶底的“跑鞋”。
     工作之后,经济条件也未必“改善”到那里去。每月邮寄15元给父母,尽管他们不动用这个钱,而是一笔一笔的存起来,以备我这个“游子”结婚成家之用。剩下的30元左右,除去在外地的日常开销,其他差不多都贡献给了铁道部,以及购买土特产回家。幸好一直在工厂“供职”,那些年里有定期发放的工作衣、工作鞋,工作鞋也就是那时最为普遍的“解放鞋”,草绿色的帆布鞋面,橡胶底的解放军穿的那种式样。根本不用考虑另外去买什么皮鞋之类的了。
     1986年按照中央有关夫妻分居两地的政策,奉调回了上海。之后的18年的工作生涯还是在工厂里度过,还是不断享受着工作衣、工作棉袄、工作雨衣、工作雨靴以及工作皮鞋的待遇,江南造船厂的工作鞋非常结实非常耐穿,橡胶的厚厚的鞋底是耐磨、耐油的,牛皮的鞋面,遇上一般的重物,比如钢板的撞击,还能够抵挡一下而不至于伤到脚。当然这样的工作鞋也就像军靴似的,特别的重,特别的沉重,穿惯了倒也不感觉怎样沉重,特别的耐穿,耐穿到一辈子穿不坏似的。
     鉴于工作皮鞋的经久耐穿,自己买的皮鞋相对就穿得少了。一般上下班只要穿工作皮鞋已经尽够,休息天、作客时、以及工作、生活里遇到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会穿上自己的皮鞋,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脚上的这双(自己买的)皮鞋没到必须更新,不会有另一双新皮鞋“候补”;比如目前穿的棕色的皮鞋,还是三年前在捷克买的,女儿在一边提醒我,捷克的皮鞋也是世界上小有名气的,于是买下了一直穿,小女儿为我买的新皮鞋只能一直存放在鞋柜里,那一天捷克皮鞋淘汰,才换穿那双新皮鞋。
     历史上买的最贵的皮鞋:刚才提到的捷克皮鞋,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400多元;历史上曾经买过的最贵的一双皮鞋,则是1995年出差加拿大期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看到一双里面衬着羊毛的高帮的牛皮皮鞋,当时的心理是,加拿大这么冷的国家,这冬天穿的皮鞋一定特别能御寒,于是很是理智的买下了这双皮鞋,价格是加拿大币105元,当时相当于人民币600多元,一起去加拿大的同事们为我的“毅然决定”感到“震惊”,在将近20年前能在国外“该出手时就出手”买皮鞋,已经是不小的动作了。这双加拿大皮鞋前后陪伴着我度过了六个冬天。
     历史上买得最多的“系列”鞋:大女儿幼时穿的“芭蕾舞鞋”,一种白色的布面胶底鞋,她是1974年出生的,打从三岁起买第一双芭蕾舞鞋,价格是1.31元,连续着逐码的买,逐码的穿;1.42元,……一直到没有女孩穿的芭蕾舞鞋为止。这种胶底鞋,轻巧而美观,养脚也好洗;价格便宜,女儿穿着也挺可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鞋啊鞋,如今大外孙纳米,一年得穿坏两到三双鞋,而且往往不是耐克,就是锐步;我也已经穿到了第四双耐克,尽管第而、第三双还是能穿;但是对于皮鞋,我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一双没坏之前,不会同时穿第二双新的皮鞋。也许是60多年来自然而然养成的一种习惯吧。关于鞋,这60年来的变迁,以及有关鞋的诸如此类的回忆,林林总总、洋洋洒洒也写了一大篇,现在和=与过去、新与旧、大人与孩子、时尚与传统,同样可以感慨一番,这人人、天天得穿的鞋。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