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老叟 发表于 2012-4-25 08:52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沪高调纪念徐光启溯海派源头

4月23日,位于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墓。当天上午,“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会在光启公园举行。会上,两块徐光启石碑揭幕。 早报记者 张栋 图  徐光启(1562-1633)
  1562年 徐光启在上海县城内诞生
  1633年 徐光启逝世
  1903年 江南天主教会重修墓地
  1933年 万人大会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周年
  1970年前后 墓地碑坊被破坏
  1983年 墓地被重修
  2005年 徐光启纪念馆开放
  2012年 徐光启诞辰450周年
  东方网4月24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你是否知道,这里从前发生过什么?你是否知道,这地方为什么姓徐?你是否知道,这里,曾走过一个真正的巨人?”昨天早上,随着这首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创作的诗歌琅琅诵起,由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徐汇区人民ZF等部门共同举行的“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会在徐家汇的光启公园举行。在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眼中,如此高调的纪念活动,正是为了重拾关于一个“上海人”的记忆。
  在纪念大会上,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感慨地表示,徐光启现在已经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成为上海的名片。“上海正在转型期,需要文化来引领,这种文化既是对人的塑造,也是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b]重新评价:[/b][b]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
  “以前,我们经常说林则徐、魏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而早在几百年前,上海人徐光启就曾经主动地打开眼,去向西方世界学习。”宋浩杰感慨地说道,徐光启这位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明末“上海人”,集合了数学家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身份于一身。
  “我们现在数学教科书上,直角、钝角、锐角这样的名称都来自于徐光启。”说起这些,宋浩杰有些激动,早在西方列强强令中国打开国门之前,徐光启便已突破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需翻译”的学习、赶超西方的主张。他积极宣传、介绍“西学”,并翻译了大量西方先进科学著作,其中第一个贡献就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译本中的许多译名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还影响到日本、朝鲜等国。
  徐光启1633年11月病逝以前,已被欧洲人士称作“徐上海”,如今在海外华人中间这样的称呼仍然被熟知。而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中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晚明的西学领袖等,也成为后世之人不断赋予他的各种身份符号。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表示:“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

[b]回忆历史:也一度被人们淡忘[/b]
  徐光启逝世后葬于当时上海县城西门外十余里的法华乡,也就是徐光启生前从事农业实验与著书立说的徐家农庄。徐光启部分后裔从上海县城内搬来守墓。徐光启墓地附近有通黄浦的肇嘉浜,有通吴淞江的法华泾,也有从西南而来的蒲汇塘,它们在此交汇,于是被冠为“徐家汇”。近代之后,徐家汇因徐光启留下的西洋教会文化,已成为中西文化之沟通的根据地,土山湾也成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1950年,因为徐家汇地名的关系,“徐汇区”诞生。而今的徐汇已发展为上海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域之一。追根溯源,徐光启对徐家汇的开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还是不太知道徐光启。伫立在商贸繁华、引领当代时尚潮流的徐家汇,人们也往往不会把它与400多年前的一位老人相联系。”宋浩杰说道。
  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徐光启墓后来受损严重,徐光启也一度从上海人的记忆中被淡忘。
  早在明朝灭亡后,徐光启就因生前的抗清行为,招致著作禁毁,更不容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据宋浩杰介绍,1933年,为了向民众表示抗日爱国,民国ZF曾参与了隆重且规模空前的徐光启逝世300周年纪念活动。当年11月24日,徐家汇天主教会举办光启追祷仪式,有追思大礼弥撒、演讲会和追祷大会。参加追祷大会上的各界人士超过万人。可惜的是,这种全民式的纪念活动因时局的动荡而无法延续,光启墓也再次荒芜起来。
  1950年代,徐氏家族将徐光启墓交给了国家管理。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负责修复了徐光启墓,市园林管
  理部门对徐光启墓的周围进行了绿化,开辟成“南丹公园”。此后,直到1983年徐光启逝世350周年之际,上海大规模修复徐光启墓,将墓前原有的小径扩建成150平方米的花岗岩地坪,在墓碑正前方15米处新建2.8米高的花岗石徐光启半身塑像,徐光启才重新被公众所关注。1988年,国务院公布徐光启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1世纪后,上海对徐光启的纪念开始进入了一个小高潮。2000年,徐汇区设立了“徐光启科技奖”,每年表彰一批科技创新精英人才。
  2003年6月,徐汇区人民ZF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手,按照1903年墓制的原样修复了徐光启墓地。恢复的高达5米的十字架上横刻着“十字圣架,百世瞻依”八字,在光启公园正门雕刻有徐光启的头像和王元化的“徐光启纪念馆”手迹。两年后,坐落在徐光启墓西南角的徐光启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纪念馆系利用明代宅第建筑“南春华堂”而建,展示了徐光启家书手稿、明刻本《农政全书》、清刻本《几何原本》等一批珍贵资料。
  2007年,上海纪念徐光启研讨会后翌日,台湾也举办了“利玛窦与徐光启《几何原本》400周年纪念研讨会”。
  [b]家族聚会:希望先祖精神继续传承[/b]
  昨天早上,在盛大的纪念活动之后,从颛桥赶过来的徐建雄老先生一家近十口人,聚集在徐光启墓前留影。“我们是徐光启的第14代后裔。”徐建雄的弟弟说道,而74岁的徐建雄赶紧纠正道:“不对,应该是19代。”徐建雄说他记得,自己的族人是徐光启的第二房孙子的后代,世代居住在闵行颛桥的徐家巷,家族留下的一本珍贵的族谱中记载着这些信息,但在“文革”期间,这本族谱和大量的家传物品都被付之一炬,这也让他无法向弟弟印证自己的说法。
  如今,徐家的后代散落在各地,只有在一些重大场合时,才会出现在先祖的墓前。昨天,是徐氏后人的又一次大聚会,早在一个月前他们就举行了家族会议,而昨天赶到现场的有五六十人。徐承熙是徐光启的第三房孙子的后代,徐光启留下的大部分财产都交由三房管理,包括徐光启墓地和现在光启公园的这片土地,以及60多张徐光启及家人的画像,还有不少字画和文房四宝等,徐承熙的父亲将八大本家族家谱和徐光启墓地无偿捐献给国家。
  与徐建雄一样,徐承熙也曾经产生过困惑。“有人说我不是徐光启的第13代孙,理由是同是徐光启后代的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都是第15代了。”徐承熙回忆自己曾经一度很苦恼,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直到后来在上海市博物馆亲眼见到父亲留下的八大本徐氏家谱,才终于确认了自己的确是徐光启的第13代孙。
  “高调纪念是希望让更多人记得和传承。”徐汇区ZF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海的纪念活动已经在试图脱离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单一范畴,而是将光启精神作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1日,上海还将举行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研讨会,12月7日,光启公园内将再添两尊以《农政全书》、《徐氏苞言》为背景制作的徐光启雕塑石碑,使光启公园成为纪念徐光启的主题公园。
  “看到自己的祖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徐氏族人感到很骄傲。”徐建雄老先生说道,而他更希望的是,先祖所推崇和追求的文化能被更多人的理解与接受。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