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春分在每年阳历的3月20日或21日。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北方移动,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夜长昼短。春分节气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气温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是庄稼生长的好时节。春分时气温升高,北方的天气已经变暖,在全国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中,“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指的就是春分。古人认为这个时节,“地气已贯通”,也就是冻土层已完全融化,土壤透气性良好,是适合播种的时节,在民间还流传着“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春分种子普遍抢,有田种在春分前”“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等类似的谚语。
另外,现在的农业研究也证明,农作物适合在日平均气温0摄氏度以上的日子种植,并且它们需要在1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下才能积极生长。春分时节,除了高寒的特殊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普遍稳定在0摄氏度以上,所以这个时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备耕。
[b]“春困”[/b]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分期间,春光明媚,气候回暖,人们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间称之为“春困”。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和多食含维生素B族食物可驱“春困”。
“春困”不是病。冬季气温低,人体血液循环慢,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相对增多,而春季则正好相反,气温回升,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相对减少,因而人们就会产生懒洋洋的感觉,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另外,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而植物在此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很少,也是导致人困倦的因素之一。此外,缺乏维生素B族与饮食过量也是诱发“春困”的重要原因。
“春困”虽然不是病,但也会影响人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李艳玲提示说,“春困”不能单纯依靠多睡觉来解决,过度睡眠反而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从而“越睡越困”。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促进或改善机体血液循环,舒展肢体,使淤积在体内的物质循行,阳气生发。在饮食调理上要多吃含有维生素B族的食品,如大豆、花生、火腿、黑米、鸡肝、坚果类、菠菜、奶酪等,同时,饭量不宜过饱。
[b]乍暖还寒“春分”日[/b]
春分,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一派生机盎然。此时节,虽然春意渐浓,但冷暖空气活动依然频繁,乍暖还寒,我国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尘天气,公众出行要注意保暖和防沙。
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不论南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
春分时节,天气虽然已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较大,而且仍不时有寒流侵袭,不仅带来大风降温,而且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
从气象学意义上来说,春分节气内,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要做好防沙尘工作,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同时,提醒行人要戴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呼吸道疾病患者、对风沙较敏感人员不要到室外活动。
[b]春分“竖蛋”[/b]
“春分至,蛋儿俏”。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竖蛋比赛,用以庆祝这个节气的到来。
“春分竖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
根据有关资料表述,春分这一天鸡蛋之所以容易竖起来,除了技巧问题外,其中有很多科学道理。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
此外,最好选择生下后4至5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春分竖蛋”这一传统习俗既让公众在实践中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也增加了生活情趣,有兴趣的公众不妨在春分这一天试着“竖蛋”,看自己能立起来几个。
据了解,除了竖蛋这一习俗外,我国民间还有吃春菜、送春牛、拜神、春祭等趣味迎春习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