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Jackal 发表于 2011-4-25 00:17

谈起我市现存的文化遗产,不能不首先说海门山歌。海门山歌可以分为两大脉系,一是流传于北部的民歌,她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是古代海门山歌的遗存;二是流行于南部沙地的山歌,她是江南吴歌的支脉,而作为海门山歌剧的唱腔音乐,则主要来源于后者。
  海门山歌的魅力和她的发展历程大家已耳熟能详。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她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毋庸置疑。
  首先,海门山歌传递出过去时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是研究海门历史的活化石。从其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吴文化向江北地区拓展的轨迹,可以领略先民们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涵。其次,海门山歌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纯朴自然,形象生动,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北部的民歌号子激情奔放,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是祖国民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海门山歌是当代文化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当代海门文化的繁荣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发展使山歌成为海门文化个性、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同样或类似的价值也存在于其他方面,主要有海门方言、土布生产工艺、民间文艺和通东民俗等四大类。
  海门方言是移民方言,主要分为沙地话和通东话,这两类方言同属太湖片吴语,海门方言中的“俗语”、“歇后语”、“谚语”等是其中最精妙的部分,这些俗语、歇后语体现了海门人机智、风趣、幽默的性格。有的反映海门传统男耕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有的表现孩童的想象;有的勾勒出海门特有的民俗风情。我们并不担心海门方言会消失,但其中最为精彩的俗语等却在消失,即使在农村,青少年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使用这些语言,再经过几代,这些语言极有可能丢失。海门文化界知名人士管剑阁、袁劲等曾对海门方言做过专门研究,编著了《海门方言俗语志略》、《海门方言》等书,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记忆。
  大多人都知道,“蓝印花布”。如今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蓝印花布只是土布生产工艺的一种。大多数海门人并不知道,早在明清时期,余东镇曾是南通地区土布纺织业的中心,是古代海门的家纺城。勤劳的余东人民生产的芙蓉布(麻布)曾经作为贡品远销海外,明清两代的《通州志》就记载“用苎麻织成之,出余东镇者为佳”、“手巾之出余东者,最驰名”。如今,芙蓉布工艺已经失传,但浸麻的芙蓉池仍在东岳庙后。
  土布生产工艺是包含有蓝印花布在内的著名民间印染工艺,这一手艺在我市一直传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农村手工生产的主要是芦菲花格子布、蚂蚁布和彩印花布。芦菲花格子布呈几何图案、蓝白相间,或多色交织,表现直线之间的编织效果,有很强的几何味,是一种精制的衫衣面料,工艺比较复杂;蚂蚁布以淡蓝为经度、深兰为纬度,交织成深浅花纹,形似蚂蚁排阵,粗厚牢坚,不易磨损,常用来做裤子,酷似流行的牛仔裤;彩印花布,花色品种超过蓝印花布,常被称为老被面子,主要印染有龙凤呈祥、牡丹富贵、蝙蝠、毛主席语录等图案文字,相信现在50多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大多有“一朵棉花做到头”的经验,熟悉土布纺织的整套工艺,过去姑娘出嫁,往往把色彩斑斓的印花布装满箱子,引为自豪。如今,大部分土布生产工艺已经失传。
  民间文艺最具个性的是海门的民间舞蹈,比如跳财神,还有通东地区“放施食”中的舞蹈。“放施食”起源于道教仪式,后演变为通东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放施食”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变衣”、“跑五方”等是种古老、原始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直到现在,它依然在通东民间流行。如果我们对它进行科学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完全可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民间歌舞。
  通东民俗地域特色明显,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海门社会生活的信息和古代海门的民间文化特征,由于沧桑变迁和人口流动,通东民俗又融合了江南、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各地的文化元素。通东民俗有其特定的地域性、群体性、社会性和模式性,远比沙地民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通东民俗中当然也包含大量的封建糟粕,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民俗的传承自有其合理性,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东民俗反映在居住、服饰、岁时、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多方面。
比如通东的婚嫁习俗,有一系列严格而又繁复的礼仪规章制度,其中的“说利市”、“说贺房令”是极具个性的礼仪形式,至今仍在流行。
  除了这5项比较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海门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关注,诸如:以灶头画、山墙画为主的农村壁画;篾竹编制床席、帐席等竹编工艺;通东地区手绘年画;颐生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等。

乐行天下 发表于 2011-4-25 00:22

如果通东话是常州移民方言的话,不可能和沙地话全然不像,我妈祖籍就是常州,常州话是最像北方话的吴语,受北方移民的影响比较大。。但大多还是听的懂的,

Jackal 发表于 2011-4-25 00:25

通东话属于吴语常州小片的古老方言,和启海话没有太多的渊源关系,和如东话更是迥然有别,和南通话倒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南通话在历史上受到淮语的不断侵蚀成为了淮语的一支,而通东话仍旧保留了原始海门话的古老特点

去过很多地方    就华东地方而言   只有我们的方言是没有一个外地人能听懂的  

不管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我觉得我说的方言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行天下 发表于 2011-4-25 00:31

嗯南通话的确是很难听懂,好像和江淮官话没有关系,(苏北话我也懂)很独特的方言,在吴语和江淮官话当中有这么一种语言,让我更相信那个传说。。。

Jackal 发表于 2011-4-25 00:37

{:3_123:} 其实我就是个传说。     不聊了  早点睡觉吧   耽误你休息了   不好意思

乐行天下 发表于 2011-4-25 00:41

[quote]{:3_123:} 其实我就是个传说。     不聊了  早点睡觉吧   耽误你休息了   不好意思
[size=2][color=#999999]Jackal 发表于 2011-4-25 00:37[/color] [url=http://www.jiacheng.sh.cn/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8597&ptid=68772][img]http://www.jiacheng.sh.cn/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不会是恶狼的传说吧,哈哈。。

xiangdiliu 发表于 2011-4-25 09:52

路过看看!

kb96105 发表于 2011-4-25 10:27

这有什么好嘲笑的。中国历史不等同于汉族历史。况且历史者,乃以前发生的事情,以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就不是中国的历史了?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样是在欧洲发动了战争,希特勒就是魔鬼,拿破仑就是英雄。所以拿东条英机和成杰思汗有什么好比的。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家本就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

车行天下 发表于 2011-4-25 10:56

不愧是老豆腐:em32:

davywxl 发表于 2011-4-25 16:55

历史是会骗人的。。。

新居客 发表于 2011-4-25 17:29

在国内,愚人愚己下就好啦~
知道太多,请你喝茶哦~~

dwj39 发表于 2011-4-27 12:46

[i=s] 本帖最后由 dwj39 于 2011-4-27 12:59 编辑 [/i]

又一个脑痴,和韩国人一样说孔子是他们韩国人,如果像你的理论,美国,俄罗斯,这些大国历史上也不是一样吗?二战是决定今天现在疆土的最后一次机会。只有战争才会决定统治与国土,和平时期说这话不是BC是什么?确实现在的普通话是清代的官方语言,但文字确实汉字,这主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从这以后就意味着一片大陆有了共同的文字。韩国以前使用的文字也是汉字,只是他们后来一个皇帝为了区别于其它地区自创了文字,就是现在的韩文。但是发音还是他们的土方话,日本由于离开大陆太远,太久,文字也大多是汉字,只是他们的土话发音与这边相差太远,这就是为什么你到温州听不懂他们的土话,却能看懂他们文字的原因。目前的普通话的发音是满清东北话入关后和燕地土话的演变发音,和河北承德附近的土话发音完全一致,而北京土话有点带赵地土话的味道。上海,是苏南土话与越土话的综合。广东话,闽南话又各自有别。

zhuyuhua 发表于 2011-4-27 12:48

。。。纯看图 不解释{:3_118:}

kb96105 发表于 2011-4-27 13:10

历史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国外那些吃屎的砖家提出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无非就是为了给藏独、疆独、蒙独制造法理上的依据。鄙视之!套用普京的话,我中华领土虽大,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中国的历史怎么写,中国人说了算!

飞鱼 发表于 2011-4-27 13:31

哈哈,谁强大谁说了算

tq032lo 发表于 2011-4-27 20:03

回复: 世界史学界嘲笑中国歪曲历史

什么乱七八糟的破论

发送自我的 HTC Incredible S 大板凳

tq032lo 发表于 2011-4-27 20:09

回复: 世界史学界嘲笑中国歪曲历史

[QUOTE]。。。纯看图 不解释{:3_118:}[/QUOTE]
好图

发送自我的 HTC Incredible S 大板凳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