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size=13px]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梁发芾先生的《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里面写道:“说到鸦片战争,教科书中总是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战争。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并没有组织反抗。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只是在三元里,人们听说英军QJ当地女人之后,三元里的百姓才投入战斗,但这与保卫满清国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尤其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火烧圆明园后,当地百姓,旗人等乘火打劫,皇家珍宝被洋人和当地百姓抢劫一空。百姓并没有对于皇家的财产产生什么爱戴之心,手下留情。对于洋人放火烧毁圆明园,老百姓也不会表现出什么愤怒。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争夺江山的战争,什么时候不是杀人放火的勾当,把被征服者的宫殿一把火烧掉就是胜利的最好证明,中国历史就是在不断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宫殿,不断地在战火纷纷中烧宫殿的轮回中循环的。 ”
梁先生最后在文章中写道“当统治者以国家为自家私产,当统治者是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的时候,作为被奴役对象的老百姓肯定不会热心替这样的国家或ZF卖命。”
很认同梁先生的观点,不是中国的老百姓不爱国,而是,这个国家不属于老百姓,老百姓和国家都属于封建专制统治者的私人财产,无论是国内统治者还是国外入侵者,都是被压迫的命运,老百姓能做的就是坐在一边,看谁打赢了,然后跟着谁当奴隶。
封建社会的时候,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打赢了打输了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最多换一个统治者而已。
老百姓反抗,也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杀了,女人被强暴了,否则的话,他们不会为统治者卖命的。所以我们看到,当年满清入关的时候,人数很少,多尔衮就是抱着趁火打劫的心思来中原的,却没想到,中原的老百姓压根就不怎么反抗,即使反抗的也是因为清兵烧杀掠夺,各自为战,并没有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为了国家兴亡而战,如果真为了国家而战,比满族人多出几十倍的汉族人会如此不堪一击。
姜文的《鬼子来了》表现了同样的主题,日本人占领这个村庄后,老百姓们并没想过要反抗,甚至还和日本人举行联欢活动,这时候,老百姓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要日本人不侵犯他们的利益,他们和以前的生活没什么两样,他们为什么要反抗,但是当日本人烧了村庄后,姜文所扮演的马大三才开始进行复仇……却没想到最后让自己人给杀了。
所谓集体财产国家财产,有东西不拿白不拿,傻啊,看到别人贪污腐败,能沾光最好,沾不上也不管,既有风险,而且也没必要,反正和我们没关系,出国丢人也不是丢我们的人,反正他们又不知道我们是谁对吧。所以久而久之,大家没有公德心是很正常的。[/siz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