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民族之根(1)普通话的形成
[table][tr][td]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td][/tr][/table]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黄帝的进入、黄
帝之后分封于蓟(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北京开始操天水的陇中方言(黄帝语言);特
别是西周建立后,分封宗室于燕(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逐渐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
逐,北京开始操宝鸡的关中方言(周族语言,与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
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
中色彩则逐渐淡化。 夏朝时期,今华北平原西部为华夏族、东部为诸多华夏化很深的东夷。商朝时期,商完全
华夏化,诸多东夷华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东夷被华夏化,分别操齐
方言—鲁方言(周族方言与东夷语言的融合),华北平原西部的华夏部落操赵方言—燕方
言(黄帝语言),但这些方言的差异就如同福州话—闽南话、赣语—客语之间的差别一样
大。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齐、鲁、赵、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话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晋方
言的影响逐渐趋于统一,秦朝时齐鲁方言已完全融合趋同。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华北内
部人口流动频繁,齐鲁方言、赵方言、燕东南方言也越来越混化。北宋定都开封,汴洛音
独得天下之正。此时的齐鲁、赵、燕东南都正好处于京都边缘地区,共同的地理形势和经
济状况为华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机会,冀鲁官话形成。至于北京官话独立于冀鲁官
话,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东胡汉族杂居,并受辽金两代长期首都性统治有关。元明时期,
冀鲁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县、唐山、秦皇岛移民,扩大了冀鲁官话分布面积。 西周初期,山东半岛存在没有丝毫华夏化的东夷,语言是通古斯与百越语言的融合,跟现
在的韩语相象,而与当时的汉语齐方言风马牛不相及。虽然后来齐国并吞了山东半岛,但
齐国华夏族百姓跟这些东夷仍没有机会进行交流。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山东半岛开始与
齐人之间进行相当规模的流动,于是东夷人开始处于开放的环境中,逐渐被汉化,胶辽官
话形成。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的分界线是:莱州湾—潍坊西—临朐西北—沂源东—沂水南
—五莲南—日照东北。与东北官话的分界线是:桓仁北—宽甸西—凤城南—岫岩北—海城
南—大洼南。 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
语。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
形——华夏语。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
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 汉代雅言
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
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
)”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④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
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
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
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
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
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
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
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蒙元时出现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
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
《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
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
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ZF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官员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
皆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
以后。满清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汉民族共同
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永嘉乱后,北京汉民大量移居东北,但到了唐末全被异族同化了。五代十国时期,
契丹人掳掠大量的北京人入关,这些东北汉人说的北京官话奠定了东北官话发展的基础,
1122年金兵占领北京,把北京城里人全部掳掠到东北,这些北京人与辽代先期到来的北京
人一起,使得东北官话开始形成。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北同处一国,联系密切,而
与中原汉语沟通不多,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京官话。清军占领明朝的东北领
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1644年满族人和汉八旗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东北人的老家
———北京。1620年东北汉族300万人,由于跟随清军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
,但到咸丰年间又自然增殖到200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咸丰以后,允许汉人入关
,山东半岛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形成胶辽官话的新分布,一部分
向北继续迁移,居住在吉林—黑龙江东部;操冀鲁官话的河北人出山海关,定居于吉林—
黑龙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龙江的山东人河北人原操与东北官话很接近的北方官话,移民
时又都要经过说东北官话的辽宁中北部,加上清ZF派遣的官员说北京官话,吉林黑龙江
的满族也说东北官话,所以早已在东北扎根的东北官话就成了吉林黑龙江这些山东河北移
民的通用语。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ZF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ZF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推广普通话和方言保护并不矛盾,并非是一个取代另一个。普通话的确要学习,但是方言地区人群在和人对话时,似乎交谈对象来使用普通话或者方言是没问题的。不需要强制要求同一方言背景的人群必须使用普通话。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取得较大的成就。现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在城市中普及普通话的目标,在东部地区已经全面实现。 然而,从80年代开始,一些地区过度推普,导致了诸多问题。 首先,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方言的流失。在02年后,推普力度继续加大,有些人为了急功近利,禁止在幼儿园和学校使用方言,并且宣传方言粗俗、粗鄙、不文明,使用普通话才是文明、礼貌、高尚的行为。出现各地ZF、官员、学者以推广普通话为藉口肆意打压限制其他语言的极端行为。一些地方ZF以“推广普通话,建设先进城市”作为政绩,对当地地方语言文化采取灭绝措施,直接导致地方本土语言文化迅速式微。因此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当地孩子不会说当地方言的现象。 过度推普造成方言危机是个全国性的问题,其中以吴语地区最为严重。这个显然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当然,保护方言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推普中间存在的极端行为引起不少人士的强烈反对,纷纷发起保护本地语言文化的活动,然而往往收效甚微。有些保护本土语言的人士认为,极端的推普政策利用了法律空白推行大北方语言文化沙文主义,亦有些人认为,极端的推普政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公民语言自由的条文,涉嫌语言文化歧视。 当然也有人称南方方言区和北方地区通话程度较低,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虽然语言在减少,但是这些语言都是人口较少,而且通行地区经济落后,因此无法维持。比如吴语区有7000万人口,经济发达,吴语地区完全可以维持文化多样性,如果没有保存和发展好吴语是不应该的。 其次,过分推广普通话引起一些人对普通话的抵制。目前,西部一些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城市,他们了解到东部地区的推普结果后,往往对使用普通话有所误解,推普效果不明显。而广东地区也对这种推广普通话存在质疑,甚至有人把这种过激的推普戏称为“推普机”。广东地区也要警惕“推白机”,根据文化传播“穷学富”的原则,有些地区的客家话受粤语的渗透,成为“双方语言”,甚至成为粤语区。 第三,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地域矛盾。语言文化更是族群标志,强制性的剥夺母语教育和母语流通的权利是对某个特定族群的歧视,必然会导致特定族群因为“不公平”而对国家产生离心倾向。更会挑拨“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冲突。恰恰无法达到推普支持者所宣称的“减少矛盾,冲突,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反衬对汉族个内部族群的极大不公平。又造成新的“不平等”。例如,在大陆一些地区,由于方言的差距,一些外地人往往到了当地要求当地人使用普通话,并且不希望当地使用方言,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而在国外,国家一般没有“标准语言”的制定或者推广,外地人往往融入当地学习当地方言,因此,文化地域冲突比较少。因此,有人称,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当地一些人担心自己方言流失出现对外来移民的反感情绪。 第四,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民族矛盾。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因为和汉族杂居,因为受推普政策的影响,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当地汉语方言一起消亡。比如广西南宁市,南宁市区有很大一部分壮语使用者,随着南宁成为“推普先进城市”,南宁壮语和南宁汉族使用的南宁粤语一齐,基本上已经在公共场合消失。此举也令方言人士反感,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实施。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京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京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契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京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苞米”,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京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京话地区的外来词汇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京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太多了,先占位置,以后慢慢看 但汉族文化的同化能力几乎是世界一流的,唐朝至今散落在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有留存,一代一代传下去了,只有散落在中国的消失了,不是消灭,是被汉族同化了,ps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且属于这种文化
受侵略
[i=s] 本帖最后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8-21 08:17 编辑 [/i][quote]但汉族文化的同化能力几乎是世界一流的,唐朝至今散落在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有留存,一代一代传下去了,只有散落在中国的消失了,不是消灭,是被汉族同化了,ps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且属于这种文化
[size=2][color=#999999]Fiona2009 发表于 2010-8-20 23:22[/color] [url=http://www.jiacheng.sh.cn/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119&ptid=62688][img]http://www.jiacheng.sh.cn/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犹太人是不见容于欧洲主流社会的,在中国正好相反,犹太人成了回族的组成部分。
回族有相当一部分参与了蒙古军队对江南汉族的屠杀,长期被汉族所怨恨。
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受侵略之痛使得回族/满族等民族彻底融入中华民族。 犹太人成了回族的组成部分?这有待考证吧,90年代的时候还有河南那边的犹太后裔去以色列寻根,可见基督教/犹太教的信仰还是部分的被保留下来的.
至于回族,近代还有回民起义,后来被镇压,那些回民就逃到哈萨克斯塔,至今还在那生活,
不过汉文化还是同化能力一流的,至少没有其他国家地区乱到那种程度,这得归功于汉文化 中国犹太人自宋代来到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主要聚居在河南开封\南京等地.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多万后裔,但由于ZF不承认犹太人,他们又不吃猪肉,所以大部分被强迫划入了回族,少部分加入汉族.
现在,一部分犹太人后裔民族意识觉醒,强烈要求脱离回族,认祖归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