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考证匈牙利人源自中国
自公元九世纪未,古马札尔人(Magyer,即今匈牙利人) 进据今匈牙利地区,在多瑙河和蒂蕯河之间的河谷平原建立了家园,从此逐渐在欧洲立国安身。马札尔是来自古代东方的民族,曾被断定与蒙古族同源,而引发部份匈牙利人的寻根热潮,似乎出自中国东北,与女真--满族同源。在唐朝时告别东方社会,辗转西迁。「匈牙利」(Hungary)是一个中欧国家,蓝色的多瑙河从北到南贯穿了平坦的土地,首都布达佩斯坐落在河的两岸,是一座世界著名的美丽城市。这个国家只有一千万人口,历史上却产生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一百五十多年前,匈牙利革命青年裴多菲的热情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世界各国人民熟知的千古绝唱。它的人民热爱自由,但它又曾是中欧的一个霸权,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斯洛伐克、波兰、义大利的一部分都曾在它的统治下。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奥匈帝国被支解,匈牙利也失去了大片领土,就此萎缩成了一个欧洲小国。
人们都知道匈牙利人的祖先是从东方来的游牧民族,匈牙利语的语辞、语法和韵律都与中国北方诸族的语言有相似之处。匈牙利人姓名称谓,是以「姓氏名字身分」为序,如Arany Janos ur(爱伦亚诺什先生);他们写在信封上的地址,也是从大到小,以「国家城市区里 街道门牌收信人」为序。看来他们的思维习惯与我们中国人很相似,而与西方人不同。 马札尔是古代东方的民族
不少中国人以为「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裔;但欧洲人都知道匈牙利的真名是Magyar(译为「马札尔」),与古代东方的匈奴没有直接的关系。还有人以为他们是阿梯拉「匈人」的后代,或成吉思汗的蒙古武士的后裔,那也是倒错了时光。阿梯拉和成吉思汗分别是五世纪和十三世纪的人物,古马札尔人则是在九世纪末进据今匈牙利地区的。一八九六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布达佩斯还举行过一次隆重的「征服家园」的千年庆典。
《大英百科全书》上有一种说法,古马札尔人的祖先住在乌拉山北部,由于不明的原因使他们迁徙到南俄草原;在那里他们和一些游牧部落结成了名为On-Ogur(突厥语的「十箭」)的部落联盟,邻近的斯拉夫人将On-Ogur讹读为V engr,其谐音即是所谓的Hungary了。然而,关于族名Mag yar的由来却没人知道。
公元八八九年左右,南俄草原上的马札尔人受到后续而来的东方游牧部落的攻击,西迁到喀尔巴阡山缘,东法兰克王国借他们去讨伐莫拉维亚公国;拜占庭皇帝又利用他们打保加尔人;这不禁令人想起唐朝借「沙陀」兵镇压黄巢起义的历史故事,纯朴勇敢的游牧民族常常被「文明帝国」用来「借刀杀人」。
后来,马札尔诸部由大酋长「阿巴德」(Apad)率领穿越喀尔巴阡山,进入多瑙河和蒂萨河之间的平原地区,那里富饶的水草使人马驻足。可是,此后半个世纪中,他们还继续骚扰西欧各国,尤其是他们的优良箭术和骑兵快速袭击能力,引起西方世界的一片恐慌,犹如阿梯拉的匈人黄祸又再次降临。但在九五三年,他们在巴伐利亚被日耳曼人击败,就此退守家园,开始农耕生活,并皈依了基督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文化意识的转化,使他们能在欧洲立国安身了。
查证族名Magyar的由来,还得靠中国人的历史知识。满族「马」姓很多,他们大多出自女真「马佳氏」。而北魏年「五胡乱华」时,内入中原的胡人就有「万俟」(读ma-j i)和「莫折」氏,前者还入了《百家姓》。事实上,「马佳」、「万俟」、「莫折」都与Magyar同音,就是通古斯族名「靺羯」或「勿吉」(读mo-ji)。细考起来,隋代北狄「蔑促」,辽代契丹「梅只」和「慢押」,和元朝蒙古「蔑里乞」部落,都是「靺羯」和Magyar的同类。后来,「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四子)还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满洲」其实就是「靺羯」或Magyar。
北方民族常用族名作人名,与「靺羯」或Magyar相关的人名也不少。如:金代女真族的「麻吉」和「麻产」,辽代契丹族的「买住」和「抹只」,元代蒙古人的「麻察」和「马扎儿台」等,都是这个族名。而女真人叫「满住」或「满柱」的更多,明代「建州女真」一名酋长就叫「李满住」,努尔哈赤亦称「满柱汗」。中原也有人以此为名,如先秦的「墨翟」(mo-ji),汉代的「金日磾」或「马日磾」(「日磾」读mi-ji)。这个名字的广泛使用,既反映北方诸族间的血缘渗透,又表现了华夏与北狄间的渊源。由此延伸,也可看出Magyar是来自东方的族名。 《国语鲁语下》的一则有关满族祖先「肃慎」民族的记载,很能证明匈牙利人与满族的关系,它说: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 」
故事是说孔子在陈国讲学时,有几只隼(一种大鸟)聚死在陈侯的庭院里,身上插着楛(音hu)木制成的有石质箭头的箭,陈惠王派人将隼送到孔子处求教。孔子说,这些隼是从远方来的,因为那些箭是肃慎民族的箭;又说武王克商后,就联络周边少数民族,让他们把自己的特产送来,要他们安心劳作;于是肃慎人就进贡了楛矢石砮。孔子从箭是楛矢,就猜到这些隼是从东北地区飞来的。
「楛」木就是桦木,是寒带的树种,在兴安岭地区十分繁盛,中原地区却很罕见,蒙古语称「桦树」为hus,「楛」或「桦」字可能是来自北方民族的语汇。桦木轻而直且硬,肃慎人早在数千年前便善用桦木制箭杆,还以一种轻质石料磨制箭头,并以此进贡中原,这就是孔子告诉陈惠公的「楛矢石砮」。直到清代,桦木箭杆仍是甯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献给朝廷的例贡。从古肃慎族向周朝贡楛矢,到清代地方官员向中央进贡桦木箭杆,可见这是通古斯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
弓箭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对「箭」字的研究自然非常重要。在通古斯语言,如满语和锡伯语中,「箭」称为niru(牛彔),而远在欧洲的匈牙利语是nyil,芬兰语是nuoli,爱沙尼亚语是nool,竟都与满语的「牛彔」惊人地一致。然而更巧的是,「桦树」在匈牙利语里为nyir -fa,意为「箭树」,这无疑证明匈牙利人的东方祖先,就是善制「楛矢」的通古斯民族。
由于通古斯民族很早就解决了射击武器的材质问题,「制箭术」也就成了他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蒙古人的「马术」一样,靺鞨女真人的「箭术」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据高丽历史记载,辽东战争期间,唐太宗就是被靺鞨人的毒箭射中,数年后发作而死的,中国正史却把这个事实掩盖了。当游牧的Magyar民族进入欧洲以后,他们的「骑术」和「箭术」也都令西方民族畏惧。 从语言上找答案
到达中欧后的一千多年中,Magyar人的语言当然会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而发生过很多变化。然而,在现代匈牙利语中不仅可以找到大量通古斯满语和蒙古语基本词汇,还可以发现许多近现代社会、军事、娱乐方面的高等辞汇,有些甚至与汉语是相通的。下面我们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语词比较:
匈语 满语 蒙语 汉语
天 eg 阿瓜、阿巴嘎
金 arany 爱新
水 us 乌苏
火 tuz uwa
花 virag ilga 芛
草 fu orho 卉
牛 tehan ihan 特
猴 majom monio
心 sziv 心
女士 holgy 福晋 妇
村庄 kozeg gasan
军队 sereg tsereg
英雄 bator baturu baatar
这不仅揭示Magyar人祖先是来自女真和鲜卑民族聚居的满蒙地区,而且是在脱离蒙昧的时代才离开那里的。十二世纪女真族建立金朝,与Magyar人到达欧洲时代相去不远。《金史》附〈国语解〉一篇,用汉字记载了七十几个女真语字音,其中虽只有三十九字能析义,却有十余字与匈牙利语对应,如:
女真语 匈牙利语
客人 按答海 vendeg
摔角者 拔里速 birkozo
牙 畏可 fog
和谐 奴申 osszhang
快 撒八 sebes
买 兀带 vetel
刀刃 斜烈 el
金 按春 arany
口袋 蒲卢浑 borond
红色 活腊胡 voros
另有「什古乃,瘠人」与匈牙利语的「穷人」szegeny;「益都,次第之通称」与匈牙利语之数词「二」ketto相对应。更令人惊叹的是,记载契丹语的《辽史国语解》里,「兴旺」有两个同义词:「耶鲁」和「蒲速」,它们分别与匈牙利语的jolet和boseg对应得天衣无缝,这是很难得的语言同源现象。我们进一步可以推定,古Magyar人使用的是以女真语和蒙古语为主的混合语言。
Magyar人保存了远东祖先的语言,还完美地保留了一个以女真诸姓为主体的姓氏系统。匈牙利大姓
Nagy和Toth就是女真姓氏「粘割」和「拓特」;
Arany即是「爱新」,意亦为「金」;
Bodo则是靺鞨部名「伯咄」。
其他如:
Buza(蒲察)、
Dudas(徒单)、
Feher(夫合)、
Gyurko(瓜尔佳)、
Papp(把)、
Santa(散答)、
Szabo(塞蒲里)、
Szakal(撒合烈)、
Tomen(陀满)、
Turi(都烈)以上
以上诸姓,《金史》皆有可比女真姓氏对应。 不少北方民族族名也转化成Magyar人的姓氏。如:
Bokor(骨)、
Csibi(契苾)、
Horvath(贺拔)、
Kocsis(高车)、
Kovacs(库莫奚)、
Sipos(须卜)、
Szekeres(思结)、
Szima(悉万)、
Szollos(树六于)、
Torok(同罗)。
其中又以Kocsis最有语言研究价值。《魏书高车传》说该族使用的车轮高大,才得名「高车」;而匈牙利语Kocs is是「驾车人」,Kocsi就是「车」。由此可见「高车」本义是「车」,而不是「高大的车」,历史记载中以「汉义」附会「胡音」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说Magyar人出自满洲,中国历史也有地名线索可考。公元七年左右,靺鞨民族建立了文明着世的「渤海国」。《新唐书渤海传》说渤海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有一个「鄚颉府领鄚、高二州」,《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鄚颉府」在哈尔滨周边地区,「鄚州」就在「阿城」(旧名「阿勒楚」或「阿什河」)地方;而「鄚颉」显然就是Magyar之音。 唐朝对辽东的战争
Magyar人西迁的原因和时代,历史似乎也有线索可循。唐帝国兴盛后,对辽东和朝鲜半岛用兵近三十年,北部靺鞨族与高句丽结盟抵抗,并曾重创唐军。《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汩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寝微无闻焉,遗人迸入渤海。」而《金史世纪》则称:「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高句丽靺鞨联盟的败灭,导致靺鞨社会迁徙和重组,安车骨、伯咄等抗唐强部失败出走,就此失闻于中国历史;二百多年后出现于欧洲Magyar人,可能就是这些西迁的靺鞨后裔。
隋朝和唐朝是两个姻亲家族先后统治中国的皇朝,隋朝的亡国之君杨广,就是唐代的开国帝王李渊的姨表兄弟。杨李两个北方军人世家长期与异族的相处和通婚,使他们的后代身上都有相当多的胡人血统。由于这种种族和血缘的认同感,隋唐两朝政权对异族文化和人才都表现出宽容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军人的家族背景,又使得他们在追求军事成就上表现出特殊的进取心。
隋唐两朝的军事活动中,唯有「辽东战争」进行得极不顺利。就是因为隋炀帝屡征高丽铩羽而归的人祸,触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断送了原本兴旺的隋皇朝的命脉。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政十八年后,恃国力强盛,置前朝之覆辙于不顾,开始了另一场缠斗不休的对高句丽靺鞨联盟的征东战争。在这个联盟中,已具备国家形态的高句丽王朝,显然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处于被利用的次等地位的靺鞨部落,在政治上被别人左右,却不知进退地从事着军事上的蛮干。在长达一代人的抗唐战争中,既耗尽了唐帝国的精力,也给自己引来了灭顶之灾。
唐初连续的征东战事中,以第一次(贞观十九年,**五年)的期待最高,声势最隆。那时,唐太宗因解决突厥和收服西域成功,而踌躇满志。开国元勋如李勣等正年富力强,又有薛仁贵等后起之秀的年轻军官。归附的各族酋帅,如突厥族的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靺鞨族的突地稽等,也都为太宗的恢宏气度所折服。在挟开国之盛势,集各族之英豪,内政外交诸事顺遂的形势下,太宗决定亲征高丽,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地区领土问题。
唐军的算计亦极尽缜密,它计画以营州(今朝阳)为基地,春季开始行动,于夏水氾滥之前抢渡辽河,迅速攻取今抚顺、辽阳等要地。海路出山东半岛,袭取辽东半岛南端之金州地区。然后南北夹击,拔除辽东湾北岸弧形通道上的据点(今鞍山、海城一带),打通通往朝鲜半岛之最短线,力争夏季进入朝鲜半岛,隆冬之前结束战争。然而,北部靺鞨部落出乎意料地介入,挫败了唐军的这一战略企图的实施,使得唐太宗败兴而归,一场本拟速决的战争就此一拖便是几十年。
这场战争空前残酷,唐太宗亲临前线,救死扶伤,激励士气。如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流矢所中,太宗亲为之吮血……,未几,卒于京师」。又如「[契苾]何力……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决战正在安市城外进行,「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士气高昂的靺鞨军以优良的箭术,重创了唐军,太宗亦为毒箭中伤。太宗对投降的高丽军宽大有余,而对逞勇好斗的靺鞨部众恨之入骨,竟「诛靺鞨三千余人」。唐军围城三月,却无力再战,遂于九月撤军,征东战事半途而废。归途中大雪纷飞,将士饑寒交迫,太宗与将士同甘共苦,但情绪极为沮丧。以后的东征也都不顺心,四年后太宗因箭伤死去。
就此,北方的靺鞨族就成了唐军不共戴天的死敌,从以后唐军不断地用兵于「扶余道」的史实,就可以推测与唐军为敌最力者,乃是聚居于扶余、嫩江地区的靺鞨强部。而连续二十年的抗唐战争,对于高丽和靺鞨人民来说也是一条走不尽的隧道,英雄主义的斗争精神早已在黑暗中磨灭殆尽。为权臣所挟持的傀儡国王,还不得不与唐帝国私相授受。老迈而顽固的独裁者泉盖苏文却一味地好战,而他的儿子们早已等着争夺他死后将遗下的权位。高句丽王朝气数将尽了。
公元六六六年,高句丽国发生内讧,唐高宗以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庞同善、高侃(营州都督)、薛仁贵和李谨行(突地稽之子)等出辽东接应。九月薛仁贵小胜高丽军于新城(今抚顺北),降唐的泉男生亦率部众前来会合。唐军进次金山(今开原西北东西辽河交会处),威胁扶余地区。十二月己酉,八十高龄的李勣被任命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统率征东战局,战事进入高潮。
六六七年九月辛未,唐军击败敌军,占领高丽西陲重镇新城,由契苾何力留守,主持北线战事。迹象表明,此次唐军已不以速胜为战略,而以攻取扶余嫩江地区,痛击靺鞨强部为首期目标。
在西线失利的危急态势下,高丽军倾巢而出,史载「时高丽兵十五万屯辽水,引靺鞨兵数万据南苏城(今开原东西丰境内)」。并袭击新城,薛仁贵率部回救,但在金山地区受阻。薛仁贵避其锋芒,出其不意东取南苏、木底(今新宾)、苍岩(今通化)等三城,歼敌五万,进据东部靺鞨粟末、白山部之腹地。高丽败象已露,靺鞨社会大受震动,史载:「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北)。」又载:「白山本臣高丽,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失尽了辽东、扶余,朝鲜半岛已无屏障,兼之有生力量在外线被歼,靺鞨外援更无指望,都城平壤也只是危城一座,契苾何力率军于今安东新义州一带渡江,「悉师围平壤」,九月五日平壤城破,高丽国亡。 告别东方
而我们所关心的唐军的死敌,Magyar人的祖先,靺鞨安车骨、伯咄两部人民的命运,则更是悽惨,《新唐书高丽传》记载:「[李]勣破之萨贺水上,斩首五千级,俘口三万,器械牛马称之。」那条「萨贺水」很重要。按其音,应该就是后来的「宋瓦江」,现代的「松花江」,也就是靺鞨强部的聚居地方。
当时的真相大概是,唐军在占领扶余地区以后,又以穷追猛打之势进抵嫩江──松花江流域,以图一举肃清靺鞨强敌之后方基地。在薛仁贵率主力唐军东进后,朝鲜半岛告急,高丽部队已无心恋战,急于回救平壤,扶余、嫩江地区的靺鞨部队已成孤军,最后被唐军聚歼于萨贺水地区。本着唐朝一贯的「以夷制夷」的治边政策,唐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如高侃所率的营州契丹奚族,和李谨行的燕州靺鞨族,似乎也参与了这场「除恶务尽」的扫荡行动,战胜后又纵兵掳掠。此时,与高丽方面结盟的靺鞨内部已相当空虚,无力抵抗,于是一场牵动满蒙广大地区的大逃亡开始了,这也就史书所说的:「伯咄,安车骨等皆奔散,寝微无闻焉。」
作为后来欧洲的Magyar人,他们告别了东方社会后,先是逃亡,转而漫游,在无垠的欧亚草原上,消磨了二百多个寒暑,和十代人的生息,融入了许多不同血缘的族落,也终于忘却了自己祖先的业绩。他们本可以和平地游牧于水草丰盛的南俄草原,大概是肇于九世纪中叶蒙古高原的动乱,后续而来的逃亡者,又抢去他们的牧场,将他们推入了欧洲民族的熔炉。就此开始了他们作为西方民族的新篇章。
[ur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281/52/77/4_1.html[/url] 朱学渊是一位很特别的科学家。他学的是物理,得的是物理学博士学位,可他却“越俎代庖”,闯入人文学科的“领地”,在那里搞起研究探索来。
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启迪性的意义。他的治学精神,获得了人们由衷的赞赏。
朱学渊1942年生于广西桂林,父亲朱其培是铁路工程师,刚直而有胆识,母亲宋莲卿是一个美丽贤淑而敏于思考的知识妇女。朱学渊自幼善学,思想独立,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于四川、南京等地任中学教师十余年,1978年进入人才济济、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充满朝气、欢乐、正义和积极进取的氛围中,他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家谈镐生院士,并曾亲聆彭桓武、李政道、黄昆、李佩等著名学者贤人的教诲。1980年,朱学渊移学美国,1983年于蒙大拿(Montana)州立大学以多篇论文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前曾于能源部属下的Ames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课题涉及“过渡元素表面的磁性现象”等理论固体物理学问题。
现代人类的祖先通过数十万年的跋涉,至少在一万年或数万年前就已经遍布全球。而那些包括传说在内的历史记载仅仅起步于四、五千年前,因此,在漫长的史前期内,人类的多元种属和语言的分裂和形成机制,始终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最艰深课题。朱学渊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人文科学的疑难课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近年来,在夫人张宁华的支持下,他潜心从事研究,从中国史料中的星星寥寥的语言记载切入,为解决世代争论不休的人类科学的难题,洞察出了许多至关重要的线索。
亚洲北方诸族对世界人类、语言和历史的伟大影响是无法低估的。朱学渊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
关于地处中欧而语言特异的匈牙利民族的祖源,世人一直众说纷纭,望文生义者多以为他们是“匈奴”的裔族。朱学渊发现古女真语词汇与匈牙利语词汇有着惊人的关联,匈牙利的族名、国名Magyar(马扎尔),应即是女真-满族之祖名“靺鞨”或“勿吉”,西迁欧洲的Magyar人不仅保存了相当数量的祖源语辞和语法,而且还几近完美地保留了一个以靺鞨诸姓为主体的北方诸族姓氏系统。再辅之以大量与语言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名姓氏的佐证,他指出具有辉煌历史成就的女真O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对于现代匈牙利人来说,应是他们更为重要的远东祖源。这一精彩发现引起了各国学术界和匈牙利学者的高度重视。 我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还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一致,而且"坝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西汉时裕固族曾在匈奴长期统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风格是很自然的。遥远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样风格的民歌,说明北匈奴西迁到匈牙利后把他们的音乐也带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学家基塞里·伊什特万曾多次来中国,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还发现裕固族对有些名称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苹果都叫"奥尔莫",绿色都叫"凯克",妈妈都叫"奥尼奥"。他说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亲戚关系"。[url]http://iask.sina.com.cn/b/3258510.html[/url] “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url]http://bbs.tiexue.net/post_2232987_1.html[/ur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