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城社区网〗's Archiver

mwh127 发表于 2009-3-2 19:09

申城部分粮油批发市场猫腻多多

申城部分粮油批发市场猫腻多多
上海商报
2009-03-02 来源:张王景



商报记者 张王景

    所谓“民以食为天”,粮油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真实地了解上海流通领域的粮油食品安全状况,本报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与上海粮油行业协会、质量检测机构、“维权律师”等联合进行粮油市场抽样调查。连日来,记者深入上海部分超市、卖场和城乡批发市场,在抽取“调查样本”的过程中,发现了粮油市场的种种猫腻。

大米合格证可当场缝入
    记者首先来到上海市嫩原粮油批发市场。在粮食交易区域的一家米铺前,记者佯装成饭店购买试吃样品的员工。摊主推荐了某“著名品牌”的朝阳大米,称其“价廉物美”。经过一番议价,记者同意以66元的价格买下两袋10公斤重的大米。在付款前,记者问道,货品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为了使我们“放心”购买,摊主立即拿出一叠质量检验合格证,并表示可以当场将它缝入袋口。只见她十分熟练地将原本封得牢牢的米袋剪开,塞入合格证后,再用身后的手动缝纫机封口。如此堂而皇之的“暗箱操作”,实在让我们大开眼界。
    之后,记者又在粮食交易区找了另一家大米经营部,挑选了两袋“御贡长粒香”,同样是10公斤重。“你的大米分量足不足?”记者问了一个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问的问题。“只会多,不会少!不信你称称看。”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老板随即从隔壁搬来一台电子秤。结果显示,我们要买的两袋大米的重量分别为9.65kg和9.47kg,如果去除袋子的重量,估计每袋不足秤在1斤左右。见此情景,老板默不作声,我们也悄悄地付钱买下了这两袋“调查样本”大米。

食用油
“兄弟姐妹”齐上阵
    在嫩原粮油批发市场的调味品交易区域,记者找到了好几家专营食用油的店铺。这些店铺里除了有整箱的瓶装食用油出售,地上还摆放了大量装在油桶里的散装油。据经营者介绍这些散装油虽无品牌和生产日期、保质期,但价格低廉,有些贪便宜的饭店老板会向他们购买。
    瓶装食用油的品牌众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个自称“金龙鱼食用油特许经销商”的摊位上,我们看到除了有“金龙鱼”、“海狮”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外,还见识到“金龙鱼”的“兄弟”品牌:“金禧鱼”“喜龙鱼”以及“海狮”的“姐妹”品牌——“海豹”。记者假装好奇地向老板询问:“金禧鱼”和“喜龙鱼”有什么区别,哪个品牌更好?得到的回答却是:“两个牌子是一样的。”原来这两个品牌出自上海的同一家粮油公司,名字又各与“金龙鱼”沾一点儿边。记者拿起一瓶“喜龙鱼”精炼一级大豆油,发现其包装与正宗的“金龙鱼”精炼一级大豆油十分相似,不难看出这又是商家想要鱼目混珠的伎俩。至于“海豹”品牌,有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该品牌背后的公司根本没有制作设备,纯粹是把从各地买来的廉价油装在他们自己的瓶子里,打上生产日期之后便对外销售。

杂粮
三无糯米也能上架
    我们邂逅三无糯米的地点在“世纪中联华江店”,这是一家颇有规模的超市,位于江桥批发市场华江粮油批发分场旁。从该店的标志与营业员的工作服来看,疑似为“世纪联华”的“山寨版”。超市里销售粮食的区域并不大,种类也不多。由于之前已经有了好几个袋装米的样本,于是记者决定对老百姓购买可能性非常大的散装米也进行质量调查。
    据记者观察,该超市销售的散装米共有四种,三种为大米,一种为糯米。当记者询问店员是否知道这些米的品牌、生产日期、保质期时,她们指着一旁的袋装米告诉记者,散装大米是包装大米拆开卖的,而糯米的供货商把货物倒入他们的玻璃柜之后就走人了,她们也搞不清楚货品的具体情况。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能肯定散装米的质量是否合格,这类散装米的品牌、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标识都不见了,岂不成了三无产品吗?况且,谁又能保证散装米和包装米会是完全相同的呢?个别企业会不会将一些不合格产品混入其中,以次充好呢?甚至一些来路不明的产品还可能会冒充知名品牌销售,反正是散装的,谁都不知道它的出身。那么,散装米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否也该管一管呢?

超市调查
高档进口食品监管标准已滞后
商报记者 茅华明
    昨晚9点30分,记者和“维权律师”、中国橄榄油网、行业专家一起赶到老百姓购物的主流市场——乐购超市(光新店)。
    我们先观察了琳琅满目的进口橄榄油产品。随着消费者日益关注健康,消费高档食用油渐成潮流,然而,市场上却有不法商家利用尚未出台国家橄榄油产品质量标准的时机,生产出掺假冒充的进口“橄榄油调和油”。因为没有具体的检测标准,质检部门无法判断,调查中,我们没有购买“橄榄油调和油”。专家告诉记者,“橄榄油调和油”配方可以“70%∶30%”,“50%∶50%”,也可以是“30%∶70%”,甚至可以是“10%∶90%”,“1%∶99%”,都在叫“橄榄油调和油”。反正没有明确,添加多少橄榄油才可以称为“橄榄油”。专家说,“现在是完全凭经销者的良心在卖橄榄油”。
    超市出售的橄榄油大概有近20种各类产品。但是记者发现,没有一种橄榄油标签上标有国家标准,全部只是“企标”。专家解开了记者的疑惑,尽管橄榄油已经在国内热销了六七年,至今为止,我国仅有一个林业部非针对性的橄榄油行业标准,国家还没有一个《食用橄榄油》的强制产品标准。
    记者随机采访了超市的营业员和消费者,没有一个人知道买橄榄油还要验看标准,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橄榄油调和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上海“维权律师”——上海城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吕军认为,进口食品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的质量标准监管,这是国际贸易的通则。在橄榄油这样的产品逐步成为市场消费热点时,国家必须尽快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以规范产销企业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橄榄油的商品名称标识也没有一个规范,叫什么的都有。质检专家揭示,好多橄榄油的标识并没有将外文的内容全部翻译出来,使消费者无法了解实情。
    “维权律师”吕军指出,“这就是剥夺了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情权”。现在还没有对于进口食品标识内容必须全部翻译的要求,这样就容易发生国外进口食品原来标识中已有的警示内容,却被经销商故意遗漏“明示”的行为。
    在几天的调查“取样”中,类似没有国家质检统一标准的产品,如“杂粮”、“蝴蝶面”、国产进口“特种食用油”等产品,尽管无法调查“取样”,但我们都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希望从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尽快出台相关的监管办法,打造“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以严防“三鹿事件”重演。

记者手记
市场管理漏洞多 售假自有“潜规则”
商报记者 茅华明
    在深入上海的超市、卖场、城乡批发市场,实地调查粮油产品质量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在流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在上海市嫩原粮油批发市场、江桥批发市场华江粮油批发分场等市场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墙上挂着醒目的宣传标语,贴着反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规范,但是,许多经营者面对记者坦言,“哪个市场没有假冒伪劣行为?”有个别老板甚至“亮底”——“我卖的就是假的”,“这个射阳大米包装袋上标注的厂已经没有了。”惊得我们赶紧掏钱买下这批标示为“著名品牌”的“调查样本”大米。
    在嫩原粮油批发市场,一位老板反问我们,“真货的价钱能够这么便宜吗”?当然,我们也选购了几瓶“价廉”的麻油,将送到质检机构去“验明正身”。
    在调查中,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老板们的警觉。在买下“粮油调查样本”后,一般我们都很自然地向老板索要发票和名片。老板都是以买的产品太少,拒绝开发票。实在被我们“逼”得没办法了,有的开“模糊发票”,有的拿出其他商场的发票,还有的甚至借来发票开。至于他们拿出来的名片更是五花八门,没有一张是完全按照营业执照印制的真实名片。这其中的奥妙自然是粮油市场的“潜规则”。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